APP下载

浅谈青花瓷的缠枝纹

2018-01-26陈雪娥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德化白瓷青花瓷

陈雪娥

福建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近代三大瓷都。

德化窑以白瓷著称,始于宋代,盛于明代,衰于清代。德化白瓷在清代开始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白瓷的烧制只承袭无创新,二是受景德镇窑影响,青花瓷、五彩瓷、色釉瓷悄然兴起。人们对新生事物总是有新鲜感和追捧意识的,因为新的东西不会让他们产生视觉疲劳和精神乏味。就这样,德化白瓷的产品大部分最终被青花瓷取代,青花瓷在清代成为了德化的主流产品。庆幸的是那些从事雕塑艺术的艺人们一直坚守着,因此德化的白瓷雕塑艺术不仅没有衰退,还出现了不少优秀艺人和精品杰作。

当今的德化白瓷已经复兴,艺人们都在为重塑德化白瓷的辉煌而努力着。不过,任何时期,艺术都是百花齐放,才能互相促进的,既然青花瓷在德化也一度成为主流产品,所以青花艺术在德化也是扎下根了的,所以,在当今的德化,陶瓷艺术已是多样性的了。

艺人都会有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向,我则选择了融白瓷和青花瓷于一体,以白瓷温润如玉之特质衬托淡雅的青花纹饰,感觉其瓷像儒雅的绅士,安静又令人赏欣。

德化青花瓷效仿景德镇,其纹饰非常丰富,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且者“有图必有寓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想着重讲讲青花瓷上的缠枝纹,因为它是青花瓷纹饰中最传统、最根深蒂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

缠枝纹,又名万寿藤、转枝纹、连枝纹,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含有“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缠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银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为原型,其基本构成是使植物的枝茎成藤蔓状,骨骼呈曲线形或圆形分布,以波浪形、回转形或蜗旋形等枝茎样式进行扭转缠绕,并配以叶片、花朵或果实,其中花朵和果实为表现主题,而枝茎和叶片则为骨骼陪衬。常见的形式有“缠枝莲(以荷花为花头)”、“缠枝菊(以菊花为花头)”、“缠枝牡丹(以牡丹为花头)”、“缠枝葡萄(以葡萄为花头)”、“缠枝石榴(以石榴为花头)”、“缠枝百合(以百合为花头)”、“缠枝宝相花(以宝相花为花头)”,“缠枝四季花(以牡丹、莲、菊等多种花为花头)”等。

缠枝纹作为瓷上装饰纹样兴于宋代,盛于元、明、清三代,既作主题装饰,亦作辅助纹饰,其表现手法有刻划、模印、彩绘等。

宋瓷的缠枝纹受院画和文人画的影响,纹样写实,画意生动,构图形式多采用S形,枝叶顾盼回旋,首尾呼应,充满了一种美好而圆满的韵致,采用刻划和模印技法。如《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瓶》(耀州窑博物馆藏),瓶肩与近足处刻莲瓣纹,腹部刻缠枝牡丹纹。牡丹花冠丰满,花叶分披,花枝缠绕,花繁叶盛,枝转叶舞,灵动奔放,欣欣向荣。刻绘的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刻划自如,深浅有致。微微凸起的纹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元代创烧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青花瓷,并开始以绘画技法在瓷上彩绘纹饰。元青花的缠枝纹多以牡丹、莲花为主,其次是菊花。纹样中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辫尖,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且多绘六朵花头。纹饰的运用很灵活,或为主体,或为边饰,视总体装饰需要而定。如《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南京市博物馆藏),通体绘纹饰五层。肩部绘两层,一层是覆莲纹,内分别有珊瑚、灵芝等“杂宝”,一层是缠枝莲纹;腹部是缠枝牡丹;腹与胫间是卷草纹;胫部是仰莲纹,内有忍冬和如意。各层纹饰间以弦纹相隔,纹饰的宽窄依器势而变。整件器物,纹饰繁复却层次分明,构图工整严谨,笔意遒劲,风格古朴而豪放。

缠枝纹在明代成为了青花瓷的主要装饰,各类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出现在瓷上,特别是集祥花瑞草于一体具有复合寓意的缠枝纹样。这些复合型的缠枝纹在组织形式上,突出花朵、果实,弱化枝茎、叶片,在细节的表现上,遵循原植物的自然形态,衔接巧妙、过渡自然,其构图形式在大体S形的构图中隐含着一种“冏”的构图(我国传统图案的典型构成形式,以几组同样式的纹样和沿圆圈边缘向中心展开),是将传统构图形式进行变通创新的典范。在这些复合型的缠枝纹中,除传统纹饰中常用的花卉外,还出现了缠枝灵芝纹和具有佛教思想内涵的缠枝莲托八宝(佛教法器:轮、螺、伞、盖、花、鱼、瓶(罐)、结)纹,如《明•成化•青花竹芝三友盘》(台北故宫藏),盘心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盘口绘制的缠枝竹叶灵芝纹,以灵芝为主花头、竹作为缠枝蔓,借“竹”与“祝”之谐音和灵芝的“长寿”之意,来表达“祝福长寿”、“益寿延年”之意,新颖而有情趣。

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南亚、西亚、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文化交流,缠枝纹也出现了带有浓郁伊斯兰文化色彩的由西亚番莲花(在伊斯兰文化里寓意“富贵吉祥”,同我国的牡丹花)演变而来的西番莲缠枝纹,成为了“洋为中用”的典范。如《明·宣德·青花缠枝番莲纹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外壁的缠枝番莲纹,图案规整对称,花头硕大饱满,枝叶简约翻转,线条圆润流畅。整件器物的纹饰简约而华贵。

清代缠枝纹“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继承传统纹样的基础上,创新了许多新纹样,如寓意福筹绵延、多子多孙的缠枝蝙蝠葫芦纹,象征勤劳、爱情的缠枝牵牛花纹,渲染喜庆表达“祝福”之意的缠枝花卉“福”或“寿”字纹、缠枝花卉蝴蝶纹、缠枝花卉如意桃纹等,还有缠枝纹与穿枝花纹相结合的新纹样,构图形式多为满饰。如《清·雍正·青花缠枝葫芦飞蝠橄榄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就在瓶腹上满饰了象征子孙万代福禄绵绵的葫芦爬蔓、蝙蝠飞翔蔓间的纹;《乾隆粉彩花蝶纹碗》(故宫博物院藏)就在碗外壁满饰了缠枝莲和蝶。

雍正时期的缠枝纹还出现了与之前的二方连、四方连的循环往复形式不同的放射状构图形式,如《雍正斗彩牡丹缠枝花纹盘》的缠枝纹以盘心为中点,向四周呈放射状分散;《雍正斗彩缠枝花纹梅瓶》的缠枝纹以梅瓶肩部外围开始向中心收拢。

缠枝纹在乾隆后逐渐被新兴的勾莲纹(莲花图案或蕃莲图案在花卉旁带有细长的枝蔓,称之为勾莲纹,与缠枝纹的茎脉相连、缠绕不断的构图形式相比,其茎脉不接,只相互勾搭)所取代。缠枝纹之所以会被勾莲纹取代,是因为清代瓷器喜欢满饰。“‘缠枝纹’一般善于横向绵延,在高度不大、横向围绕连接的平面中具有较大优势。若纵向空间过大,则需要数次分段绘画,使整体造成分散、隔区的感觉。‘勾莲纹’在纵横两方向都不受约束,可以四面八方延伸、随心所欲,因此在纵向区间受局限时使用‘勾莲纹’会更加便利、谐调,这一优点弥补了‘缠枝纹’的不足。”勾莲纹在千变万化的器物上满饰构图时更加灵活。

当代瓷上除仿古瓷和以图案装饰的青花瓷上仍在使用缠枝纹外,很少有缠枝纹出现。缠枝纹的使用范围虽然缩小了,但还是有不少喜欢图案装饰的当代陶瓷艺人在研究、在创新,以当代人的审美理念,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将大自然中的花草植物大胆组合,创造出颇具新意的以缠枝纹结构为基础的新型纹样,使得有着悠久历史的缠枝纹能继续在瓷上淀放光彩。

猜你喜欢

德化白瓷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纯净的青花瓷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