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创新教学方式探究

2018-01-26刘奕南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陶行知文本语文

□ 刘奕南

创新是教育活动的源泉,是推动教学提升的不竭动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在实施创新教育的大舞台上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任重而道远。

一、实践,让学生获得创新体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既指向教师的实践,更指向学生的实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他解释说:“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陶行知说的“做”就是“实践”。所以,学生只有大胆地“做”了,才能主动获得知识,这就是学习的创新。

例如,完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的教学任务后,为了使文本贴近学生生活,让环保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根,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走走看看,与周围群众谈谈,了解存在哪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家园的不良现象,发现污水、噪音、废气、餐桌上被丢弃的食物、一次性木筷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可让学生围绕“怎样珍惜资源”开展主题活动,收集环保宣传标语,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将交际活动的成效引向深入,通过创新实践,使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获取真知,得到启迪。其产生的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课文学习。

二、质疑,指引学生创新的方向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说明,先有质疑,后有创新。因此,具有发现问题的智慧和提出问题的胆略,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习得质疑的方法。如在课题处质疑、在课文重难点处质疑、在文章结构中质疑、在词句理解中质疑、在文章写法上质疑……

指导朗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教师示范朗读完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您读得很流利,但在某些句子的读法上还可进行探讨,如文中的第5~9自然段有三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作者为什么会重复写这句话?文中的父亲又分别反问了谁?我认为要理解此时此刻人物的心理变化,才能读好这三句话。”此言一出,学生议论纷纷,又频频点头。教师感到惊喜,夸奖他听得认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敢于质疑。接着挑战他:“你能读得更好吗?”于是,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由他们选择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在朗读中引发学生质疑,在质疑后巧妙加强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收到“疑而有获”的可喜效果。

三、自主,给学生创新的学习空间

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有迷人的风景和无限遐想的空间。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让学生更喜爱学习。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自主地探究、讨论、交流汇报中积累语言,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引发天马行空的想象。例如,教学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后,及时转入自主拓展阶段,让学生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表达情感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和实践应用。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一次“田野访友”,真正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目睹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象的翅膀,试着与田野中的景物交上朋友,与小草小树、花鸟鱼虫进行对话,并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段,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实践证明,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拓展学习空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四、开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主要抓手,引导学生通过多元的视角、多维的思考,跟文本展开对话,进行思想碰撞,有效拓宽解读文本的思路。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从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凭借自己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引领学生以不同视角对文章进行发散思考,促使学生对文中的父亲进行多维度解读。文中的父亲很了不起,结局也是众望所归,但这样的结局使学生的感受、认知高度统一。他们赞颂父亲的坚韧不拔、恪守诺言、决不放弃。在学生领悟故事结局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创设两个“假如”:“假如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失去了一条腿,对这样的结局,你有何想法?”当结局改变以后,学生的想法更加丰富了,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救出儿子,父亲失去一条腿也值得,这足以证明父亲的了不起。“假如余震再次来袭,父亲不幸遇难,面对这样的结果,你有何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当这个残酷的结局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意见分化了,各有各的想法。有的坚持认为父亲是伟大的,因为这位父亲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儿子救出来;有的认为这是父爱的具体体现;有的认为这位父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做法欠妥……在争论中,学生的不同见解相互碰撞。常规一旦被打破,学生的脑海中就充满无限的想象,生成一个个崭新的想法!

创新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索文本,又能激励学生主动思考,还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段,更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究,让创新成为一种教学的动能,让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自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陶行知文本语文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陶行知教育名录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