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群文阅读 寻觅教学蹊径
2018-06-06陈敏珠
□ 陈敏珠
“1+X群文阅读”既要立足课文教学,又要实现阅读课内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文和群文之间架设桥梁,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为此,我们不仅要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减去累赘的教学内容,减去不该有的教学目标,更要凭借“多文本”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让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充分展开。
一、比较品析,解密文本
比较品析是群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策略。如将多个科普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透过各种语言现象细细体会科普文所蕴藏着的奥秘,培养阅读思维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包含两篇小短文,分别是《“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形成了“小群文”的结构模式。课堂教学时,在学生梳理完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比较并思考:同样写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点或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课文《“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
学生发现,相同点是两篇文章都写了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不同点是:《“打扫”森林》语言童趣,侧重故事性的叙述,有起因、经过、结果,并以反面例子警示人类;《人类的老师》则用三个正面例子带给人类启示,语言显得质朴平实。
接着,学生又拓展阅读了《水葫芦喊冤》,通过对比,发现科普文也可以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来揭示自然奥秘,这样语言更显趣味性,让读者读起来更有亲切感。
至此,学生对科普文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科普文不是只有理性的说明,不是只有用词准确、运用说明方法的特点,它的表现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它的说明性语言也有不同风格。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认知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教,而是来自于学生真正的学。
有了“比较品析”就少了琐碎的一问一答,少了条分缕析的讲解,避免了阅读和语言学习的碎片化。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获得对科普文的多元理解,充分感知并挖掘科普文的文体特点。
二、善用迁移,提升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在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中学会迁移。这种迁移包括学法、主题、写法、结构等方面。
(一)学会横向迁移
横向迁移是指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在说明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获得说明文阅读方法后,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实践,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松鼠》和拓展文本《麋鹿》的群文阅读教学中,《鲸》作为示范性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明确《鲸》的结构方式、言语特点以及说明方法。《松鼠》和《麋鹿》同是描写动物类的说明文,文本结构十分相似。为了迁移《鲸》的阅读方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学,很快悟得松鼠的生活习性、特点等,不但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阅读学习的效率,还从中得出动物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掌握了阅读技能。
(二)学会近迁移
近迁移是指在前后相似学习情境中的迁移。如教学一组送别诗,笔者在教完《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后,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几首送别诗描写的送别时间、地点以及送别者、被送别者,从而让学生深入思考:“读这些送别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三)学会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特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先出示《晏子使楚》中钻狗洞这个片段的文言文,引导学生进行文白互读,感受现代文的通俗易懂和文言文的短小精悍,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么短小的文言文,编者可以将其编写成这么生动的现代文?你喜欢哪种类型的文本?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积累语言,走近文言文并爱上文言文的学习。
这种迁移规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并不追求高度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的积累。
三、聚焦关键,联结运用
联结运用指能合理运用文本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包括与文本的联结运用和与生活的联结运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群文横向的联结,深入思考,促使阅读力的提高。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厘清课文“形象事例+理性思考”的表达结构,再引导学生阅读《感谢天敌》《流沙岁月》等文章,并讨论读了这几篇文章,有什么收获。
生:这几篇文章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指向主题内容)
生:这几篇文章都是采用“事例+思考”这种方式写的。(指向文章结构)
生:我觉得不仅这几篇是这样的,整个单元的课文都可以看成是用“事例+思考”这种方式写的。(用群文联结单元群组)
生: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写文章很喜欢在结尾写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以前读过的……(用群文联结以往的阅读经验)
生:读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作者所讲的道理,因为它都在最后那段被说得明明白白的。(用群文联结阅读方法)
生:我学会了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写作文,我也可以先写一件事,再把自己的感想写在后面,总结全文。(用群文联结写作技巧)
教师用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将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发生联结。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课文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在这一过程中建构了自己对议题的多向解读。通过这样的联结,从主题内容、文章结构、写作技巧、阅读方法等多角度实现了群文教学的多元价值。从一篇课文引入群文,能唤醒学生的记忆,以点带面,形成一个辐射圈,使学生曾有的生活积累在大脑中重新建构,让他们联系阅读,从而产生更多发现,带来更多收获。
四、发现秘妙,尝试表达
群文阅读能统整具有同一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多个文本的阅读指向表达核心,借助主题让学生探索写作的路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结构,内化言语逻辑,进行丰富的语文实践,从而架起读写的桥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先写蝙蝠的飞行特点,再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渗透文章“特点—启示”的结构特点。
之后展开群文阅读,学生边读《蝴蝶的启示》《苍蝇与航天技术》边思考:蝴蝶、苍蝇各有什么特点?科学家受到启发后又分别发明了什么?再次把交流的关注点指向“特点—启示”的结构特点。
在求同的比较中,学生很快发现几篇仿生学文章都是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的。学生通过知识的自我建构,对隐藏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逻辑顺序进行吸收内化。
在该单元的口语交际中,学生用上述的逻辑顺序来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启示、创造发明的事例。在最后的单元习作中,学生将之前提炼的表达方式与习作要求进行对接,写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教师以“表达形式”为线索建构群文,用在群文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去构建习作,引领学生在进行语言实践后,尝试表达交流,深入探究品悟,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五、文体引领,追根溯源
群文阅读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学生整本书阅读是检验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为此,我们在阅读导读时要关注文本的文体引领性,单篇文章的阅读只能作为辅助,要为整本书的阅读服务。那么群文阅读教学该如何做到由一篇文章的教学过渡到一本书的阅读呢?
(一)引领方向,做好导航
教学单篇文章时,要选择一篇出自某本书且比较典型的文章,它与这本书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能为之后的整本书阅读做好导航。方法的指导和兴趣的激发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学生能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做到有能力读,有兴趣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松鼠》选自布封的著作《自然史》。在《松鼠》的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使其能读懂松鼠的可爱以及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等,要把阅读的触角指向《自然史》,对学生阅读《自然史》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
(二)触类旁通,读思同行
开展整本书阅读,应在“一课”的导引下进行,以文体为导向,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和文本的架构方式,激发学生挖掘语言的魅力,体会阅读的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到阅读和思考结合,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
如教完《松鼠》后追根溯源,引入布封的《自然史》,让学生走进书籍,做到读思并进,并在阅读后组织“读后感交流课”,颁发“阅读之星”奖章,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群文阅读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门,它围绕教材,再走出教材,游走于语文学习的天空。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广阔的视野,使课堂的阅读教学逐渐接轨学生课下真实的阅读状态,最终达到“自能阅读”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