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效对接策略研究
2018-01-26邢台现代职业学校杨青林
■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 杨青林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量高等教育毕业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人才共争“饭碗”的形势愈演愈烈,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出现了盲目追求层次提升、升学率及专业设置趋同等现象。为此,我校成立了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改革现行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将全校课程调整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艺术课等),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更新公共基础课教学观念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学校积极更新公共基础课教学观念,坚持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公共基础课一要开齐、开足课时,二要根据各专业的学生学业基础、岗位技术技能标准要求等对公共基础课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学校还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例如,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指明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
优化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时,紧密和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我们还针对所承办内地西藏班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上降低难度、简化教材、增加课时、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专门组织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充分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寻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并研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确保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学校分别对工科、农科、财经商贸、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五大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新年联欢会、惠民演出、民族团结故事演讲会、技能比赛活动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所有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针对学校部分学生存在的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学校在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公共基础课。学校要求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职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