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现状及其解决策略
2018-01-26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郭晓芳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郭晓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章节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但是,笔者对泉州市多所农村幼儿园区域评价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很多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评价还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使评价过程中出现一些影响评价有效性的问题,区域活动评价现状不容乐观。
一、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现状
㈠评价以教师为主
大部分教师的评价分三步骤进行:提问、欣赏作品、反馈问题。在“提问”环节,教师惯例式地询问幼儿“今天玩区域开心吗?”幼儿没有丝毫的思考,看似气氛很高涨地集体回答“开心”。教师进而追问幼儿“玩了什么很开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会说一说玩区域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愉悦情绪,但性格内向、语言能力较差的幼儿完全没参与。接着,教师开始引导幼儿“欣赏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来源于美工区的绘画或手工,由于评价时间短暂,这一环节往往不会停留太长时间,幼儿也只是跟着老师看看作品、听听完成作品的幼儿的简单介绍,并做出简单回应。然后,教师开始反馈区域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很多教师会播放拍摄的图片或短视频,让全体幼儿观看,并对图片和视频的内容进行简要点评。看似评价环节很流畅,其实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机会非常少,整个区域活动中教师始终掌握着发现问题、陈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幼儿在评价中只是被动参与,缺少表达自己想法及与教师、同伴交流和讨论的机会。
㈡评价目标不明确
明确的评价目标能让评价过程更有针对性,从而实现评价的引领功能。但笔者在问卷和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没考虑过“为什么评价”,有的甚至认为“每次评价过程差不多都一样”。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只讲评幼儿显而易见的操作结果,如“美工区××小朋友画得很好看!”“建构区的××小朋友建的别墅很大!”“语言区的××小朋友看书很专注!”有的教师使用的甚至是笼统无任何指向性的评价,如“小朋友们真棒!”“小朋友们真厉害!”“××小朋友进步了。”等等。如此毫无目的性的评价,使幼儿不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哪里,更直接导致了评价无法对区域活动起到总结提升的作用。
㈢评价内容空泛
问卷结果显示,88%的教师评价时间为5分钟以内,仅有12%的教师用8~10分钟开展评价活动。短短几分钟内,想对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作出全面、详细、具体的评价是很难的。在问卷中,高达51%的教师表示不是很确定每个活动区幼儿应达到何种发展水平;40.8%的教师坦诚不知道活动时应如何观察幼儿,一般是每个区都大概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观察幼儿区域活动时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评价时只能简单笼统地说几句,没办法以专业的角度分析幼儿的行为、幼儿在活动中应达到的水平等。大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表示,每次评价时都按部就班地以“幼儿玩了什么区角、在区角中做了什么、与谁一起玩的”为主,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简单地进行回忆,由于缺乏观察发现,教师也没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回应。虽然引导幼儿回忆能让他们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方法,但是评价中仅仅围绕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和谁做”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中大班幼儿认知能力已经很强,如此评价根本无法使区域活动达到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技能、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提高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有效性的策略
㈠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区域活动蕴含着很多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契机,教师应把握区域评价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加强理论学习,用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首先,应多阅读幼儿园教育评价和区域活动方面的书籍,从理论上提高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认识。读懂读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深刻领悟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各个活动区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及要达到该水平可采取的措施,以此作为区域活动中观察指导幼儿以及开展评价的依据。其次,多参与教研活动,参考同行区域活动的实践经验,借鉴别人好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其中,城乡合作教研活动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手段。农村幼儿教师在城乡合作教研中通过向市区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在优秀教师的实地观察和帮扶中能较清楚地面对区域活动的真实问题,领悟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对今后开展区域活动评价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
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幼儿主体地位。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由选择材料和同伴,自由操作活动材料和创作的过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和引导者。因此,区域活动评价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应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评价,引导幼儿对自己和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索情况和体验情况发表看法。让幼儿参与评价,既能让幼儿习惯于思考自己的行为,关注同伴的活动情况,又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习惯,对教师衡量幼儿的发展水平同样有利无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活动过程中的观察所得,对幼儿的活动情况、活动成果进行适当点评和小结,帮助幼儿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激发他们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
㈢明确区域评价目标,彰显评价科学性。
明确的评价目标能让区域活动评价更具科学性。教师应以《指南》和《纲要》中各年龄段的幼儿在各个活动区应达到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参考里面的教育目标和建议,结合农村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实际,制定符合本班幼儿的区域评价目标体系:①幼儿的参与情况:如:参与活动的方式,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积极、自主地参加;参与活动的态度,认真、专注;遇到问题时,不怕困难、想办法解决;与他人交流的情况,能主动与老师、同伴交流。②材料的使用情况:如:能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感知和探索;能利用材料完成作品;能用同种材料玩出不同样式。③遵守常规的情况:如:能在选定的区域范围内活动;到另一区活动前能主动收拾好材料;玩具丢到地上时能马上捡起;活动结束后能主动愉快地收拾材料。④完成作品的情况:能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完成作品;能独立完成还是与同伴合作完成;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能克服困难;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等等。当然,目标的制定还应考虑每个活动区的特征,并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能一刀切地用同一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幼儿。
㈣挖掘区域评价内容,全面关注幼儿成长。
首先,组织评价内容时要根据每个活动区的特点,如美工区评价的内容有:幼儿是否能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材料和工具进行美工创作,是否能运用画、折、贴、撕、揉、捏、团等技能完成作品,是否能自由大胆的表现常见物体的特征等;建构区评价的内容有:幼儿是否能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建构,是否能与同伴分工合作搭建出作品等。其次,评价内容应有层次性,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可分“做了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做得怎么样?”“还可以怎么做?”五个层次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对于小班幼儿,用“做了什么?”作为评价内容较为合适,即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参与了什么区域的活动、在那个区里做了什么、和谁一起玩的、有什么感受。对于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升的中班幼儿,应在“做了什么?”的基础上让幼儿陈述是“怎么做?”“为什么做?”再结合观察情况对幼儿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对于大班幼儿,教师的评价内容应重点在“做得怎么样?”“还可以怎么做?”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操作行为进行思考,并进一步探索,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和创新性方面有所进步。另外,教师可在区域活动的每一阶段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对幼儿操作材料的行为、与同伴的互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表现、参与的热情和专注程度、创造性和想象力表现程度等重要信息进行记录,以此作为评价活动的参考。
好的区域活动评价能让教师全面了解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状态,明确其强项和弱势,及时进行反思、调整和指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