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思考

2018-01-26张晓馨

山西青年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危机校园大学生

张晓馨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0)

意识形态,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非人脑中固有,是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反映特定意志的价值体系。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如今,各国之间的对抗,更大程度上体现意识形态的对抗,西方国家起源早,发展快,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不断地向我国输入他们所宣扬的意识形态,从而给我国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将成为未来我国高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教育与引导: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网”

(一)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首要任务。只有思想健康,所做的决定才会利于他人,利于国家。因此,对于西方国家的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关键是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接触新生事物能力较强,他们可以较快的捕捉时代前沿信息,我们也应根据这一特点,选择他们较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提供专门场所,根据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面对面交谈,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焦虑,及时排解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通过不断地交流、疏导,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成为一个内心健康的大学生。然后,鉴于心理问题有些私密,可以借助互联网,建立网上论坛、博客,组建QQ群、微信群,进行线上的交流和讨论。借助互联网的虚拟性,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大学生问题。借助网络的交互性,不仅进行师生交流,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提高自己辨别思维能力,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学习,不易被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影响,更好地应对当今网络意识形态的挑战,成为一名优秀大学生。

(二)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危机教育

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危机教育,是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网”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首要任务,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普及危机及应对知识,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进行相关的危机预防演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提升危机应对能力。首先,学校应做到预防应对教育,通过借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观看各种纪录片、各种媒体宣传片的形式,让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提高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然后,开展危机应对的现场教育,通过在学校进行的演习,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在实践中增强危机意识,更好地预防网络意识形态危机。最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法规观念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培训等活动为大学生营造氛围,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危机,解决危机;法律法规是规范行为的利器,学校应定时开展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教导学生在进行网络活动时,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将网络与法律结合,更好地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危机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升网络应用的安全性。

二、完善与建构:打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网”

(一)要建立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是打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网”的第一要务。有了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就整体学校而言,首先,应由相关部门出台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对校园内出现的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制定处理方案。其次,学校各部门包括宣传部、思政部、保卫处等应服从党委意见,统一规划部署,成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管各项工作。如:宣传部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思政部应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卫处应履行提前规划各种演练,以及事故过程中保护学生安全等职责。通过前期规避预防,加之后期处理解决,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

(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

前期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后期校园网络管理工作队伍的具体实施。建立从上到下的校园网络管理工作队伍管理机制是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领导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增强领导意识形态责任教育,同时高校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传递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了解,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其次,加强校园网络队伍的建设,提升校园网络技术水平,对校园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核查,筛选不合格的网络信息,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文明的网络文化,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道德法规

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点在于: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二者缺一不可。网络道德规范,由一定社会环境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因不一样的社会环境,我们国家应该具有适用于我们国家的道德规范。

因此,对于西方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行道德规范和道德舆论宣传是最有效的手段。而网络法律法规是借用法律更加强制的手段,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抵制西方网络意识形态渗透。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将更有效的维护网络环境。

三、防范与预警:打造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网”

(一)建立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科学防御体系

网络世界覆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多,应用人群多,造成网络信息多样,我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找到任何我们想要的信息,这难免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网络复杂性,也造成网络管理的艰巨性。但为保证高校大学生所获网络信息的科学性,高校必须做出努力,针对校园网络,建立严格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科学防御体系,通过体系防御和控制不良网络信息在学校的传播,为同学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校园网络覆盖范围较小,涉及人群较少,因此更易管理。高校应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防止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站的传播,建立师生监督机制,对于出现的不健康网络信息,及时揭发和举报,人人努力,构建文明的校园网络。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保证网络环境的健康化、科学化。

(二)建立校园网络信息危机预警系统

校园网络信息危机预警系统是面对危机、及时处理网络危机的重要保证。高校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应建立相应的危机预警机制,针对现实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相关人员应及时了解搜集网络信息,跟踪调查网络舆论,保证舆论的正确性,适时做出危机预警,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危机预警发生后,学校应该掌握主动权,通过校园网等网络平台稳定学生情绪,防止网络信息危机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建立网上与网下相统一的引导机制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上传播成为主流,各种新闻事件的发生和传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传播。因此,学校应重视网络传播,重视学校校园网的搭建和管理,尽可能地通过校园网传播健康的网络信息。同时,不管科技多么发达,网下传播仍然是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之一,学校也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播文明向上的网络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网络信息交流。网上与网下相统一,共同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1]黄美娟.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4-17.

[2]闫利颖.全球化视野中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困境及其对策[J].农业教育研究,2015(04):28-31.

[3]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9):33-38.

猜你喜欢

危机校园大学生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危机”中的自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