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创设
2018-01-26张晓恒
张晓恒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这个新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必然伴随新气象新作为,也必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求党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厚植党的群众基础。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工作路线。实践证明,这条群众工作路线是党的制胜法宝,也是党的生命线,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继续发生着广泛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前景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执政环境十分复杂,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和“八大斗争”的挑战是长期而复杂、尖锐而严峻的。
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深入研究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起源和时代新意,结合发展趋势和长远目标创设长效机制,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认识和行动。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党的群众路线概述
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中形成的真理,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理论基础,也经历了严格的实践检验,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表现出独特的理论旨归和实践结论。
(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旨归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唯物史观来解释社会进程问题,其中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命个体的存在”,即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相应地,“群众路线”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旨归,表明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社会和国家缔造者的形象。人民群众是我党最广泛、最可靠的依赖力量,他们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同时也提供了社会进步力量和方向。因此,党的群众路线是顺应历史和社会推动力内在要求的表现,这也是创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逻辑起点。
同时,党的群众路线也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本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阐述和解读。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身。在敌强我弱的残酷战争环境中,必须团结最广泛的民众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民本思想”是中国自古至今的重要治国理论,如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贾谊也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的观点。包括近代中国革命时期,孙中山将“民本思想”上升至“三民主义”,而这些理论都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结论
所谓“群众路线”,简单地说就是以群众根本利益为依据开展党的执政工作,在实践中强调群众观点的运用和贯彻,并根据阶段性社会状况,提供必要的实践主体和实践基础。其中,中国共产党是群众路线的实践主体,党的政策、制度、文化等就是实践基础,它们是从长期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详细地阐述了“群众路线”对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一观点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艰苦卓绝斗争后得出的,它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特征,同时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经历近四十年的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完善,群众路线的正确性再一次得到了实践证明。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经济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正是基于人口红利和低劳动力成本,才帮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是影响经济发展走势的核心力量。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了我国资源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实践工作也将面临新问题、新现象,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正视新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新任务。
二、创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面临的挑战
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开面临的挑战必然不同。换言之,创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需要结合现实国情、执政环境和资源条件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十八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于民主、文明、公平等从“概念”转向务实需求。能否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能否实现“中国梦”,已经转化为新的群众观点。相应地,党执政条件、环境、空间也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正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挑战形成机制。
总而言之,创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社会结构改变对党的政治认同提出的挑战。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结构呈现快速的分化和整合,旧的社会结构群体不断消亡,新的社会结构群体不断产生。但基于传统意义上的党的政治观念,工人阶级为主、工农联合的政治认同必然呈现削弱态势,以知识经济主体为代表的个人、组织快速流动,形成以经济利益为契合点的“新阶级”。显然,新时代是中国面临社会体制“大变革”的时期,如何把握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
第二,人民利益诉求多元化提出的服务能力挑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标志着社会进入一个改革反思阶段。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发展,经济增速不合“常规”的发展势头被遏制,说明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的经济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新的诉求。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也客观上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原因,“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将问题关键从财富生产转移到财富分配上——即从劳动公平转移到分配公平,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对利益“很在乎”、对利益受损“很敏感”,导致人民群众心理失衡、焦虑不安、质疑,长期积累而无法释放的情况下,必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出现。
第三,经济环境变化对党员自身素质提出的挑战。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环境日渐复杂、市场原则盛行,很大程度上对党员思想意识造成了冲击,加之封建专制残余思想残存,党员容易放松警惕、降低自我要求,失去“防微杜渐”的警惕性。党员是党组织的基本构成分子,也是维护我党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的“神经末梢”,在互联网环境中,党员的言行很容易被“放大”,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党员自身素质直接对党的形象产生影响,当今虽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时代楷模、模范党员,但同时也不可忽视“变质”现象。如一些党员干部利用手中职权中饱私囊、贪污腐败,大搞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将直接削弱党的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
三、创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原则。中国共产党作为践行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主体,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包括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观要求,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党的作风”层面强调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时代我国社会面临的改革困难,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执政考验,还包括来自于国内外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建设、贪污腐败治理等多方面;同时,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来源从外部转移到内部,这些矛盾更尖锐、更复杂、更严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原则是创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基础。
第二,严格务实原则。“严”与“实”是存在内在联系的两个方面。本质上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就是一种“实”的考验,其关键点在于“落实”。坚持“务实践行”的原则,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党的政治目标和方向,以崇实、务实、求实的态度展开社会改革和国家管理工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味地从理论角度论证“群众路线”如何如何,而不注重“践行群众路线”,不仅不符合党的工作精神,还会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
第三,改革创新原则。“创新”是源源不断地生命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事物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进化、更新,每一个阶段都有重点突出。因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也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要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充分体现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地位。
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创设途径
(一)创新党的政治建设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然而,受社会普遍盛行的市场逻辑及封建专制思想残余的影响,许多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日益弱化,忽视群众利益、漠视群众疾苦。党内“四风”问题突出,特权意识盛行,腐败现象严重。党的政策被“歪嘴和尚”念歪了,严重腐蚀了党的健康肌体,影响了党在人民心中的伟大形象,消弱了党的群众基础。唯有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党员干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抵制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对党的侵蚀,确保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不折不扣地落地生根,造福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
(二)创新党的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诉求多样化、利益多元化。如何保障人民群众多样、多元的利益诉求,是党必须全力应对的重大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基层社会组织的战斗堡垒。基层组织要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重要职责,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总结推广服务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将之制度化,进而构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使之常态化。
(三)创新党员干部教育考评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环境日渐复杂、市场原则盛行,加之封建专制残余思想残存,党员干部思想意识面临冲击,党员干部的素质受到严峻考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四风”。结合对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践行和落实,坚持开展党内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强调严肃性与活泼性的统一,在保护党员干部积极性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自我权力约束机制。
党内教育考评机制的实践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展开,将学习、管理、服务、监督、评价等内容整合一处,结合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展开考核,以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在教育内容方面,包括党章、党史、党的理论、党的纪律等内容,而在教育考评方面,应该加入工作实践内容,包括立足本职岗位的贡献,下基层办实事的成绩等。以党内教育为突破口,绷紧党员干部大脑中“四风”问题的“弦”,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形式主义,提高党员干部党性认识。
(四)创新党的监督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创设党践行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党员干部的主动性是关键,尤其在我国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一方面需要建立客观、科学、准确的工作质量考核体系。另一方面,还要从监督管理机制层面入手,形成有效地约束控制力量。需要注意的是,监督管理和“主动性”看似存在一定的理念冲突,但针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而言,是符合现实状况的“联合机制”。这是由我国长期以来“一元化”的政府行政模式所导致的,在监督管理层面侧重于“从上向下”的执行方式,而缺乏“以下评上”的运行机制,而这种缺位正是由于党员干部“主动性”缺乏所致。
强化党员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群众服务“跟踪”,从动机、执行、实效三个方面综合预防党员干部态度散漫、形式主义等问题。例如,在基层党员干部群体中建立考察制度,除了党组织考察之外,加入群众评价和媒体评论等内容,将民主集中制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五)创新群众参与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对党员干部来说,群众参与既是动力,也是压力;要学会在群众参与中谋划工作,习惯于在群众监督下改进工作。
群众有没有主动参与的意愿,其驱动力来源于与自身相关的利益诉求(或内在驱动),在宏观层面表现为人民监督权力的执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就是让人民群众内在驱动随时随地找到落脚点,如落实人民群众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完善信访制度、咨询制度等,都是基于群众参与渠道机制践行群众路线的表现;完善“听证会”制度,实现质疑和监督的有效结合,要坚决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形式主义工作方法,逐渐提高党员干部的公信度。
总的来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不断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保障。笔者认为,提高长效机制的科学性是当务之急,从问题根源入手,切实消除制度漏洞,通过全盘规划、长远考虑和科学设定,确保各项制度可行、可用、可靠。以“科学性”为主线贯穿到制度设计、建立、执行和反馈的各个阶段,从而实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性。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0.
[2]郭凤明.顺应历史发展规律 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4):5-8.
[3]葛焕东.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核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05):11-13.
[4]中共乐山市委讲师团课题组,黄小平.关于建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5,02:5-7.
[5]侯惠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思考[J].唯实,2016(01):37-41.
[6]卢怀科.构建贯彻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7:75-7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