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作人与新村主义

2018-01-26

山西青年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周作人新村

刘 燕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43000)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也相继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

一、新村主义的内容

新村主义发源于日本,其思想体系创建人是日本武者小路实笃,他深受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和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影响,在1901年提出了新村主义,目的是通过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结合,寻找一条救世之路,摆脱不合理的秩序,重建一种全新的生活。

(一)建立新村主义的原因

1.对现实组织不满

中国人民不满足于现状,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脑力和体力劳动对立,人人平等,物质与精神,人类的进步与个性的解放相和谐的新村。人与人之间相互协助、友爱和睦,没有竞争,这迎合了长期受剥削、压迫劳苦大众过新生活的愿望。建立新村手段是和平改革并非暴力革命,唤发起每个人内心的善来解决社会积弊,使得中国人民对新村主义的建立充满了向往,积极探索新的社会体系。

2.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一战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凸显出来,这让一贯学习西方的中国人大为震惊。同时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它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使饱受煎熬的中国人格外兴奋。社会主义一下成为了时尚热词,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包含哪些内容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所以在五四时期除了科学社会主义外,各种纷繁复杂的思潮都被认为是社会主义。

(二)新村主义的主张

1.提倡“过人的生活”

“过人的生活”主要是重建模范人的生活,信托人间的理性,等他觉醒,回到合理的自然的路上来。[2]新村主义是一种社会重建论,周作人希望构建一个和平、合理、自然的社会秩序,进而缓解暴力革命。它一个特征是在物质生活上人们应该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以心力劳作取得衣食,才能保持健康的生活。另一个特征就是强调利已即利他的人际交往关系,否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否定损人利己,主张携力互助、公正平等。

2.建立一个协力与自由、互助与独立相结合的理想社会

新村主义是一个改造个体生活的社会新模型。周作人的新村主义偏重于精神性,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乌托邦。新村主义既提倡个体独立个性与自由,又提倡个体之间协力。在新村中,虽然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一个人,但他仍属于人类中的一员,每个人的独立并不是作为疏离的个体而存在,而是存在于自然秩序中。

3.主张自由,允许个性发展

周作人的平等观虽然继承了武者小路实笃的平等观,但与其有本质的不同。周作人的平等观是以兼爱为基础而不是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平等观。只有从个人主义出发能彻底地知道爱自己,才能真切地爱他人里的自己。这反映了周作人强烈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极力反抗压抑个性发展的黑暗势力,向往社会主义发展共同的、自由的精神。

4.强调义务劳动

周作人曾多次强调劳动的必要性。他主张人人都要尽劳动的义务,不要让别人为你承担劳动的义务。光注重体力劳动或者是脑力劳动都是不正当的,只有脑力与体力同时进行才算是正当。同时,强调体力劳动是顺应当时历史潮流的,青年知识分子半工半读成为一种时尚。

二、1917-1937年周作人的思想转变

(一)最初的信仰——人道主义(1917-1920)

这一时期周作人宣扬人道主义,他希望通过宣传自由、民主、科学等思想观念,抨击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让中国民众冲破传统意识与价值观的禁锢,主动追求个人独立、个性解放、个人才智发展、世俗幸福生活,恢复人作为人应该有的地位和尊严。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对人道主义解释是他主张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和谐,认为人和动物一样,是进化而来的,肯定了人的生物本能,但是人与动物又是不同的,因为人过的是更加复杂化、更加深层的生活,人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欲望;周作人提倡利己利他,利他就是利己的人际交往态度,个人主义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而发展自己的个人主义,让人们做崭新的自我,做完全意义上的人,与“极端的个人”主义相对立。

1918-1920周作人把新村主义当做人道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以宣扬新村运动为主要活动,1919年周作人受到了日本知识分子热情的感染,对人道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信仰达到了顶峰。

(二)焦灼之后的理性选择——个人主义(1921-1928)

1921年周作人出现了信仰危机,对之前热衷的人道主义社会道

德理想不再宣传,从坚定的人道主义者走向了思想迷茫期,甚至怀疑世界没有信仰。不论是陈独秀、李大钊还是周作人都深受民主、科学的熏陶,建立新社会制度是他们终极目标。但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是以社会革命为出发点,一旦出现一种革命形势可以实现革命理想,他们必然会转弯,而周作人固守思想革命是政治革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人的解放谈思想解放;社会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他心中发生了变化,他始终认为社会群体的利益不能超过个人的利益,他放弃了改造社会、造福于人的初衷。

(三)自我保全的药方——苦涩的精神自由(1928-1937)

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派系众多,纷繁复杂,国内政治斗争主要集中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中,追随共产党的人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的世界观。面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双重夹击,社会留给自由主义者越来越少的发挥空间,周作人此时认为沉默是一切最好的表示。周作人这一时期的表现被认为是隐逸主义,他人性中带有浓厚的传统意蕴,对于隐逸文化一直保持着热情,即便在“五四”高潮那样“一个政治激情压倒一切的时代”也没有失却,在他发现自己无力改变黑暗社会时候选择在书房里固守仅剩的自我精神自由。

三、新村主义从迅速发展到很快消逝的原因

(一)新村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一致性

新村主义主张平和而非暴力革命,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互助有爱的社会,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传统思想也提倡人人劳动、地位平等、社会成员平等的享有社会果实,互靠互养。

(二)新村主义没有经济支持

建设新村需要大量资金购买土地、建设房屋等,新村成员自身就做不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连温饱都不能解决,只能靠各地捐助和武者小路实笃自己的稿费来维持生计。军阀混战,地方割据,经济窘困,人们对前往偏远地方开辟“新村”顾虑重重。[3]

(三)新村主义宣扬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

新村主义提倡“人的生活”,实质就是孟子所宣扬的穷则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妄图建立世外桃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不满于现社会,却又无可奈何,在不触动反动统治条件下,只想跳出这个社会去寻一种超出现社会的理想生活。新村倡导者不懂得阶级斗争重要性,他们对阶级和国家缺乏理论认识,没有阐明社会的本质和根本矛盾,也没有找到改革社会的有效方法,更没能找到中国革命的动力和领导阶级,注定新村主义失败。

(四)泛劳动化违背了人类社会分工的不同规律

泛劳动主义具有无政府主义的空想成分,它主张人人劳动、放弃私有财产,否定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社会分工,是一种极端强调生产劳动是社会根本的观点,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这是不可能实现。新村的生活要求人们多分出点精力尽衣食住的义务,不是多花时间增加生活的意味,根本上否定了分工进化以及个人才能悬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苦乐不均。其次,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基础上,嫁接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也是不切实际的空想。[4]总之,新村主义存在空想主义成分,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失败。

[1]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魏法谱.周作人与五四时期的新村主义思潮[J].邵阳学院学报,2006(05):16-17.

[3]王勤滨.五四以来周作人接受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38-42.

[4]杨智勇.社会主义思潮研究述要[J].中国文化研究,2015(02):35-46.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周作人新村
鲁迅 周作人 兄弟反目,都是女人惹的祸?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周作人之死
周作人住在后面
评比的春雨,浇灌新人新村新貌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
不分内外育人 建设文明新村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言而当”与“默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