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对西安历史文化的挖掘 提升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研究

2018-01-26

山西青年 2018年11期
关键词:易中天西安历史

朱 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西安被称为“十三朝古都”,自西周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其中,尤以周、秦、汉、唐四个历史时期最为灿烂辉煌。西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值得发扬的历史遗产。自西汉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而开启了“丝绸之路”,我国当今“一带一路”的建设得以在此历史基础上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①。

西周于公元前1046年定都于镐京,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②。西周的先民在此定都,并奠定了今后近两千年将此作为都城的先例,留下了无数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的文明绵延不绝的传承下来,西周的血脉无论艺术还是审美,风格不论其雄浑还是温润,总是群体的、家国的、伦理的、和谐的。这就是周人的遗产,是其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产物。也正是这种奠基,使得我们今日的中国在宣扬文化自信的时候,能讲家国情怀,能讲家风意识,能讲传统美德。

西汉汉武帝时因北御匈奴,而派出了张骞出使西域,却在出使之后使得汉与当时其它政权交往频繁,中国的文明得以借此“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而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城西北,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因而汉长安城也有“东长安,西罗马”的美誉。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后由土耳其到希腊、意大利的罗马为终点。但这一条发展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因客观条件限制及当时的主要目标仅是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来夹击匈奴的战略作用,所以在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一开始仅仅到达葱岭一带,后逐渐延伸往罗马而去。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③。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他以一种国际视野为中国确定了一个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的战略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地缘布局,同时具备广阔的资源开放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潜力。

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④。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联合部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⑤。

“丝绸之路”的开创是历史偶然与必然共同因素所致,在中国西汉的历史上是外交上的伟大创举,在今日的中国更是外交、经济、政治的美好延伸。

今日的中国,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丝绸之路”变得肩负着更多的使命,一条基于历史文明的路途,将承担着沿路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责任,也将为沿线各国创造更繁荣的经济和更灿烂辉煌的文化。"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符合各国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亚欧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发展对外贸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之举,因此,西安市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最大支持,资金上提供大力的帮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上要积极优化结构、突出发展重点、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发展高新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增强对外交流,建设金融商贸合作平台,发扬优秀文化,推动旅游业新发展。力争使西安对外贸易发挥最大潜能和作用,实现西安的大发展大繁荣。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快西安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推进和打造西安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建设⑥。

唐朝,已经成为中国人在某些方面的代名词,中国领导人在“APEC蓝”峰会上迎接外国友人制定“唐装”,在国外,众多华人聚集的地方名为“唐人街”,盛唐也随之成为一种气象。这个盛世唐朝的首都就在今日的西安,唐长安城即大兴城,为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易中天先生所说“气象无疑首先表现于城市规划和建筑”⑦,还有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说:“余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⑧”唐代长安和洛阳的气势恢宏,已经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也让后世自愧不如。据统计,唐朝时经济总量约占世界一半以上,盛唐无疑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唐人也在当时有着非同一般的精神风貌,历史及文学上将唐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个以“雄浑开放”为代名词的朝代,处处昂扬着盛唐精神,从陈子昂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⑨”呼之欲出的精神,到盛唐时李白成为大唐精神风貌的代表,在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和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每个人张扬个性和追求幸福的无限可能,就算到了中晚唐时也有如白居易这样的精神代表。这样永不言弃、昂扬进取的诗句,这就是盛世的遗风,不因为萧条的景象而失去信心。正如周时奋先生所说“盛世更多的是一种国民心态,一种无意识的满足感,一种物质充盈和人身安全前提下的内心宁静和骄傲自豪,以及无处不在可以触摸的繁荣昌盛、青春活力和雍容华贵。⑩”当今中国人每每在谈到唐朝时,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和自豪,正是因为盛世景象在脑海中的映照。

时至盛唐玄宗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最顶峰,形成了自西汉以来中国通往中亚地区陆路交通的极盛通达。当时的波斯更是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之后,丝绸之路不仅往东西方向连接中国与各中亚、西亚国家,更在沿途的干道因周边国家活动频繁而向南北延伸开来,所以,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时起,其沿革发展的总趋势,不仅仅是向东西方延伸,同时也往南北方向辐射。由于南北边塞各民族的频繁活动,为唐代丝路向南北扩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既是架设在东西方之间的友好桥梁,连通着沿线的东西南北,又是联结国内外各民族交往的重要纽带。

而西安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又是中国十三朝历史文明的主要承载之地,在当今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上有着不言而喻的位置。只有怀揣着对华夏祖先和中华文化的虔诚之心和正确认识,才能在当今文化信息复杂繁多的世界之林发扬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独特文化,才能以此提升当代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我们当今的中国,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迎来一个繁荣的盛世,与此同时,更应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掘,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视,提升起国民的文化自信,所以,更应该重视对诸如西安这样悠久古都的历史文化发掘,找到古今文化一脉相承的东西,建立国民的文化自信,提升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注 释:

①《光明日报》2017年5月3日01版.

②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1:34.

③湖北日报.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2014-4-1.

④新华网.【解码】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2015-3-27.

⑤中国政府网.经国务院授权三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2017-8-22.

⑥郝百慧.“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西安对外贸易布局研究.

⑦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6:165.

⑧顾炎武.日知录.

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⑩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

猜你喜欢

易中天西安历史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新历史
朋友当如是
不识易中天
历史上的6月
易中天 要想伟大复兴 必先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