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现有民族教育政策下蒙古族学生民族认同研究*

2018-01-26

山西青年 2018年11期
关键词:蒙语认同感蒙古族

闻 彤

(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一、认同与民族认同

“认同”一词最初来自于拉了词语“idem”,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社会科学从诸多角度对“认同”这个词给予界定,其概念的外延也随着学科的变化而不断扩大,可以被细分为许多类别,诸如“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在众多的“认同”概念中,“民族认同”概念是由英国文化人类学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将“认同”概念置于民族研究领域,并延伸出来的[2]。

我国学者王希恩从民族认同发生论的角度认为民族认同是民族意识的基本构成,指的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3]。这个概念是个包含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的动态过程。

二、现有民族教育的相关政策及蒙汉教学现状

(一)内蒙古自治区相关的民族教育政策

2012年2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双语教育”。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蒙汉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蒙古民族双语教育的提出依赖于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少数民族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历经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慢慢建立了蒙语和汉语并行的教学方式,既兼具我国特色,又契合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实际。

(二)双语授课的概念及双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最早对于双语授课的文字说明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汉语和当地少数民族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是指在教授一种课程的过程中,利用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相配合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4]。在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特指在民族地区开设的蒙汉双语的教学。

在内蒙古自治区,为了不使蒙古语的使用逐渐衰弱甚至消失,同时也为了满足当地蒙古族群众接受蒙语教学的意愿,加快双语教育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已经显得至关重要,蒙汉双语教育成为我区民族教育的重点。在汉语言教育方面,我区设置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备汉语授课教学系统。同样,在蒙古语言的教育体系中,有着和普通汉语言教学相似甚至相同的内容及科目设置,接受蒙语教育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各科目时都将蒙语作为学习语言,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将汉语作为独设的语言科目进行学习。高考时,答题文字是蒙语,并需要加试汉语。

双语教育一方面能够发展本民族传统语言与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保存民族语言文化,使本民族学生不会失去或降低本民族语文的使用能力,是民族文化保存和继承的重要手段。

三、蒙古族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缺失

如果少数民族均能以一种充满自豪感的心态看待自己民族的一切,包括风俗、语言、文化等,他们就会积极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也就说明他们对自己民族有着积极的认同感。

但在某些地区,鼓励少数民族学习母语的民族教育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一些硬件条件上存在差异,比如教育条件、教育资源等,而学习者往往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现实考虑。这些因素均使得双语教育的实施前后出现矛盾。蒙古族在汉语环境下进行生活和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语言使用的选择上偏向于使用通用语——汉语,并逐渐学会了汉民族的语言,把其作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第一语言。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家庭选择将适龄入学儿童送入汉语授课学校学习汉语。他们认为只有掌握汉语才是发展自我的正确道路。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与主流民族融合程度非常高,甚至出现语言使用情况一边倒现象,即主要是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很少有汉人去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青少年,有98%认同用汉语。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在面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上选择“逃离”。在蒙汉两种语言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本能地排斥本民族语言,片面地对主流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

就民族认同的发生而言,作为民族情感的天然纽带,民族认同的缺失会导致个人与整体族群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产生的行为上的偏差[5]。不愿意进行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恰恰是民族认同程度缺失的一个外在表现。持消极态度的个体这对本民族的认同较低,以一种低迷的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一切。他们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民族的风俗、文化、语言等,有时还会因为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感到羞耻。长此以往民族文化各方面的独特性会越来越淡化,蒙语使用范围会越来越小,长此以往蒙语传承会有断代的可能,历史久远的蒙古族文化也会因此消失殆尽。蒙语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一种,迫切地需要被保护。

四、蒙古族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一)培养民族认同感的意义

民族认同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全面映射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特点,是个体形成良好国民认同感的重要前提。良好的民族认同感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拥

有良好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培养个体的责任感,继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观都会以此为基础,因此培养良好的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蒙古族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我国学者费孝通曾提出多元一体化的少数民族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和国家建设的栋梁。

学校应以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为己任,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良好认同,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主流民族文化的积极认同。民族学校需要搞好各种建设。学校的校园设计和装饰、师生的着装要富有蒙古族民族特色。校内标语、门牌、宣传条幅中要附有蒙古语语言文字,还可设蒙古族图书专栏,蒙语语音室,蒙语广播等。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仅局限于开设民族语文单一科目的教学,还应开设一些校本课程,在课程中渗透民族知识和民族习俗,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活跃他们的思维。以此培养和加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社会在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组织可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蒙古族文化的理念,将蒙古族的课程延伸到每一个家庭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多参与社会上的民俗活动,比如,那达慕大会、博物馆等,使学生亲身感受民族活动的魅力。还可以经常安排学生有目的地到蒙古族聚居的农村、牧区体验蒙古族人民的真实生活,感受草原的美丽和蒙古族人民的淳朴,以此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自己民族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民族的认同感。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和自己的孩子使用本民族语言,营造出良好的民族语言使用环境。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一些极具教育意义的革命圣地,参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从各个方面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及传统习俗。以此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认识,进而产生积极的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关系与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学校、社会、家庭都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媒介,三方共同努力会在学生身上产生巨大的合力,使其真正具有民族振兴意识,进而促进自身人格健康发展,并从心底产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王希恩.民族认同发生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5).

[4]张尔晶.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3).

[5]李昊.现实考虑与民族认同下的蒙语教育政策及其效果分析[D].P9.

猜你喜欢

蒙语认同感蒙古族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如何在小学蒙语课堂中锻炼学生口语交际
频率副词“又、再”与蒙语“дахин、бас”对比分析
浅析介词“打”与蒙语“从格”对比分析
探析蒙语与汉语构词演变中反映的民族特色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