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平台”到“一网打尽”
2018-01-26王幸芳
文∣王幸芳
“郡县治则天下安,郡县不治则天下必乱。”自古以来,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四个平台”到“一网打尽”,杭州的基层治理打捞的是民心,也检验政府为民服务的温度和决心。
探索:破解难题新体系
在基层工作的李秋有个困惑藏在心里很久了。一方面,村里发生一些大小事件或问题,都要通过村委层层上报,才能联系到相关部门前来处理。当她想极力为村民争取办事便利时,这就像个“拦路虎”。另一方面,人手少、事情多与责任重的担子压得她有些喘不过气。李秋无奈地坦言,“只能说费时费力吧。”对此,街道干部王时栋感同身受,他解释说,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卫生、司法、国土等职能部门在街道都有派驻机构,所以街道不缺相关的执法力量。但是,由于街道没有相应的社会事务执法权,加上这些机构是从上到下呈“条线”垂直管理,所以街道很难直接“指挥”相关部门。概括起来就是,“我的地盘难做主”。
“李式”“王式”困惑的背后,是条块分割、职责不明的状况的存在,或多或少让基层治理受制于最后“一纳米”,活力很难得到彰显。矛盾的聚焦点主要表现为,事在乡里与权在县里的矛盾与乡镇(街道)统筹协调与部门派驻机构的矛盾。前者造成乡镇(街道)“单薄”的管理职权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严重不匹配,后者造成条块分割、“两张皮”的问题普遍存在,难以形成工作合力。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大难题必须得到有效破解。
一种基层治理体系急待唤起,迎来的正是“四个平台”的建设。
2015年3月4日,浙江省行政体制和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四个平台”概念首次登场。3个月后,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提升乡镇(街道)统筹协调能力,探索建设乡镇(街道)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功能性工作平台。一股治理的新风由此吹向基层大地。
说起来,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其实更像是一个资源集合平台。它按大口子综合管理原则,运用矩阵化管理理念,把乡镇(街道)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归类,完善机制,整合力量,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功能性工作平台,并以综合指挥、属地管理、全科网格、运行机制为支撑。现在推“四个平台”,是要县级部门一起来做好事情。简而言之,就是说要让乡镇做事情,当然要让乡镇有人手、有资源。“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最关键的就是要推动县乡之间职责重构、资源重配、体系重整,推动更多的资源向乡镇倾斜,使职权、力量等围着问题转、贴牢一线干。”浙江省编办机构编制研究中心负责人这样解释。
改变:扎根基层显活力
80后的网格长赵伟是“四个平台”建设的亲历者,他感觉这段时间以来,他的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有人说,我们网格长是基层治理体系中最小的‘官’,但我是越干越有味道。因为整个基层治理要良好运作起来,离不开我们提供最新、最基础的信息。”和赵伟一样,不少网格员都有同感,得益于“四个平台”建设带来的便民服务,无形中提升了他们工作的信心和认同感,也像一根纽带拉近了他们和居民之间的距离。
“四个平台”的建设有多神奇?在杭州的天水街道,一条“武林路304号美甲店发生‘转让纠纷’,请戒坛寺巷社区第一网格网格长骆骏伟前往现场协调处理”的即时指令,在街道“四个平台”综合指挥中心通过“网格通”App发布后,仅仅20分钟,这个事件就得到了圆满解决。天水街道党工委书记龚巍认为,“四个平台”建设的关键,是实现辖区28个以全科网格为基础的蜂巢生态体系的良性运转,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作为“四个平台”的基础支撑,杭州共划分了11263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13288人,兼职网格员46808人,网格指导员8131人,网格党支部(党小组)11728个,全科网格基本成型。
除了为民服务效率的提升外,“四个平台”建设也在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速度。临安昌化镇联盟村网格长徐小生是镇上行政服务中心的常客,他常常拿着建房、不动产证等办事清单,为本村一些行动不便的百姓代办相关事务。这也是当地将“四个平台”纳入网格化管理后,继“百姓办事不出村”后发生的新鲜事。作为一个有80余个自然村(组),距镇30余里,50余个自然村(组)散居在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上的镇,原先村民办事往往需要转返多次,而现在带给村民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6月运行以来,区、镇街两级“四个平台”共办理综治工作、便民服务、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四大类事件15700多件,办结率为98.1%。
类似的,一组来自富阳新登镇的数据显示,2016年新登镇“四个平台”共受理办结审批服务事项79675项,养老医疗保险、失业就业援助、档案局婚姻房产档案证明等民生服务事项下放成效显著,仅社保窗口全年共计办理民生服务类事项15695件,实现了办事“最多跑一次”。“对群众来说,‘四个平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好事情。”富阳区委政法委负责人介绍,“四个平台”建立健全大采集、大受理、大研判、大分流、大协调、大联动等工作机制,是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社会治理“一张网”。
放在大的政府改革角度来看,“四个平台”的意义更为深远。不仅是基层治理体系的主框架,是政府自身改革措施的“整流器”,是改革成果的“展示台”,也是改革效应的“催化剂”。
启示:大数据下的智慧治理
从全省着眼,再聚焦杭州,不难发现杭州的“四个平台”基层治理体系有着互联网的天然基因,是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架构演变,这也对杭州的社会治理智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作为具有海量、高增长率和多元化等特质的信息资产,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的应用,将叠加出倍数的效应。对作为已有信息系统和通用软件建设有优势的杭州而言,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打通信息孤岛,加强自身各级之间的系统贯通,让“一张网”的建设得以游刃有余地延伸。根据浙江省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按照浙江省数据管理中心牵头的浙江政务服务网基层业务协同平台建设标准和方案,杭州充分兼顾了已有的平台功能,统一对接整合综治、信访、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条线业务系统,利用信息化平台及时收集相关信息,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和反馈。
在杭州,市级成立了综合信息指挥保障中心,13个区、县(市)及2个开发区均建立了区(县)级综合信息指挥室,90个乡镇(街道)都已建立了了乡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各级均编配了指挥运行力量。目前,市级层面的综合信息指挥平台建设已可以完成相应软件开发与应用工作;全市190个乡镇(街道)中,已有167个已建成或运行相应的信息系统,其他乡镇(街道)也已按省里要求启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实现市、县、乡三级互联互通。例如江干区积极与华数、电信等专业团队对接,在系统集成、二次开发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提出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十有标准”。西湖风景名胜区所属西湖街道将防汛抗台指挥中心、视频监控等全部接入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互享。
智慧治理,是“互联网+基层治理”的联姻,也是多方参与的资源深度融合。在“四个平台”这张大网之中,还融合了家政、物业、养老、志愿者、学校、卫生院等市场和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基层公共服务、民生服务的供给,促进了条块结合、专群结合、社群结合的多元治理格局的形成。如此一来,过去对群众来说,以前是“有事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现在是“有事找平台”,获得感大幅得到提升。“四个平台”带来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发生在基层,改革的暖意也一阵阵地在群众的心头流淌。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风景。借助“四个平台”建设,互联网的基因早已渗透到基层的每一处角落,也带来了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刻变革。而我们明白的是,对于杭州而言,“四个平台”建设只会是个起点,“数据大脑”也好,“智慧大脑”也好,现代治理模式的跨越式发展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