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融入班级
2018-01-25张会莲
张会莲
摘 要: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一般来说,人生多种需求的自觉意识和自控性又往往与年龄、心理成熟程度、阅历密切相关。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开拓探索。
关键词:学生 班级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一般来说,人生多种需求的自觉意识和自控性又往往与年龄、心理成熟程度、阅历密切相关。对于青少年,特别在爱及归属感、要求尊重方面尤为强烈,并生化为许多人生焦虑、矛盾与冲突,表现为多种人际关系上的紧张、失谐乃至对立。
班内有一女孩,语文学习好,人聪明,体育有特长,但在班里几乎没有一个同学愿与他同桌。班里收发作业本,自己单独交,她走过,同学纷纷避让,但绝不是出于尊重和礼貌,在班里她没有朋友,形只影单。有时她会因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挑衅”同学,怼同学似乎是她的乐趣。家长反映,有时回到家将自己关在屋里几个小时没有动静,整个人神情呆呆的。笔者在同学们之间了解,居然很少有人同情她,指责她爱显摆,太自我,不注意卫生,擤鼻子纸堆了一桌洞,甚至塞在别人桌洞内。久而久之,引起普遍厌恶与反感。
很显然,这个女孩表现为一种人际关系不适应症,较多的是由于其个人的不良习惯所引起的,压抑成为过激反应或自我封闭心理障碍表现,也形成了在人际关系上的紧张,呈恶性循环态势。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促进学习;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产生冷淡、忧虑、孤独与无助感,处于抑郁不欢的心境,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孤独可能造成情绪和行为问题。”同学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渴望与同龄人密切交往是心理共性,但一些青少年习惯于自我,喜欢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而当被拒绝或否定时,则情绪激烈,表现为经常性的对立冲突。在人际交往中,关系的亲密又受很多因素制约,如血缘、生活习惯、生活习性等等。就青少年而论,较多的是生活习惯、个性的东西制约,个性的生活习惯的表现如果不被别人接受,就可能成为人际关系的障碍,如前面谈到的那名女孩,也许是过于显示自己的聪明,喜欢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又由于个人的生活习惯(卫生)上的欠缺,引起了周围人的厌恶,以致发展为对立、疏远。无论何种情况都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产生严重影响。
引导纠治青少年心理障碍、心理偏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负责。为帮助这位学生,努力使其走出心理误区,走出孤立,融入群体,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交友原则,提高认识,主动从自身寻找交往障碍的致因,努力改变自我,重塑自我形象
友谊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希望获得他人的承认、赞许、接纳,“人类最深切的渴望是被人尊重,被人认为有价值。满足他人的心理需要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信赖,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认真聆听别人的讲话”。不善于听取他人言谈,任意打断,必然引起他人心理不快,被视为失礼,失去尊重,造成人际关系失谐是难免的。播种尊重,收获尊重。如前面那位女同学显然失误于此点。而我行我素,放纵自己不良习惯,决不是个性特征的反映,只能是一种个人修养上的严重缺陷。也许很多小事小节,但引起他人的普遍厌恶,则不再是小事小节了,它对人际关系的恶化常常是非常重要的致因。毕竟青少年生活中又能有被称之为大事大节的呢?笔者通过多次交流,逐渐与这位同学达成共识。
二、有目的的张扬个体优点,引导群体改变视角和思维方式,淡化、转移对不良致因的过度注目,逐步缩小情感距离,重新敞启集体接纳的大门
作为教师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作为班集体,班级正气应体现在对弱者的援助和对偏离者的亲情召唤,应对每一个成员客观评价,应对每一个作出贡献的成员予以赞扬。班级整体舆论应积极向上,一种全面的包容态度。适时组织“班级英雄会--我们夸夸自己”的主题班会,意在鼓励为班级做贡献,倡导集体主义,也意在力促班级加强对每一个成员的关注。广施爱心,为班级做贡献的同学“名字”出现在黑板上。老師特意提出“是谁在校运动会为班级争得荣誉?”“是谁在语文竞赛中勇夺前列,为班级获得荣誉?”大家的目光转向了那位女同学,喊出了她的名字。主题班会的召开意在加强对某些名字的喧染,唤同学们心中的情感良知,促使他们重新开启对一些同学的关闭的心灵门户,化对缺点的求全挑剔,转变思维视角,对成绩和长处的充分关注。班会成功召并,也使曾被集体拒绝的学生心中燃起自信、自尊的火焰,照亮和温暖他们也许已变得暗淡的心灵世界,理直气壮地融入集体。
三、有意识地安排心理障碍的学生担任与其特长适应的工作,把他们推到为班级服务的工作中去,促使“情感脱敏”
譬如前面那个女同学,同学们拒绝接触她的理由之一是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夸大地表现为不去碰她的东西,如作业本。这无疑是一种集体“瘟病”或者是“过敏反应”。也许这种集体拒绝从来没有考虑过其所造成对他人深深的心理伤害。笔者根据这名同学的语文学习优势特长,安排她做语文课代表,当然每天的工作免不了收发作业,也就必然地要接触到每个学生,这也许是教师的“专横”举措,也是“风险”举措,因为这可能遭到不少学生的抵制与反对,或许对老师也会产生“ 怨愤“。但权衡利弊,就课代表本身是为学生服务,根据接受服务似乎没有申诉理由。况且在前期教育下,课代表已经改变了自身的不良行为,自然要根除学生心中积蓄已久的习惯情绪也不是易事。但与能够纠治一个同学的心理缺陷,帮助她走正常的生活轨道,切实避免某种严重的心理伤害后果发生,冒点“风险”也许值得。在这一工作中,笔者率先身体力行,在许多的场合下,手把手地与课代表传递、批阅、评析作业。组织得力助手协助老师做好“接触”工作。事情终于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脱敏”工作成功了。很明显地看到,经常有同学向她请教关于语文学习的问题,而她也是非常乐意地热情地解答。同学关系逐步走向和谐。当然心理辅导工作把握慎细、耐心、渐进的原则,忌急于
求成。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偏差是成长中的必然,科学的心理辅导是当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开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