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018-01-25邹海琴
邹海琴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语文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文本、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听、说、读、写的情感交流体验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学生、文本的用情感有机的交融贯通,形成一个充满情感的完美的课堂,下面我就来谈论一下: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学习变成学生要学习,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重视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细心去感受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欣赏。如此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有了对它的自觉探讨意识,那么就等于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语文。他就会不自觉地去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而且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是产生师生情感共鸣的基础。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了学生,使他们达到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教师再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应用各种各样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学习才能与教师的情感发生碰撞,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
二、激荡起学生内心的情感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把我号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教育教学号语文的关键。语文教学没有模板,但式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也不能忽视,教师也应该用心去设计,让学生始终在浓厚的兴趣里学习语文。所谓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去导入新课也是要精心设计的。教师要精心的设计语文课堂导语,不仅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好奇心求知欲下与教师一起进入课堂。教师与学生的步伐能较为一致,这样教师就能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找到很好的桥梁,进行情感的沟通共鸣。教师再利用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让学生进入情境,讓学生的亲身感受,学生必定备受感动,学的透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变化。整个课堂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不断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只有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激情,才会有学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飞翔。
三、语文的美能让学生由衷的热爱
语文很美妙!美在他那丰富多变又灵动的字体结构,美在真诚实在,美在贴近生活无处不在,她是生活美的缩影。语文学习是美好的!她就是一座桥梁,帮助我们达到成功的彼岸,走向辉煌的明天。语文的课堂教学也是精美的!美在她能用自己独特的的经验世界和解读方式去理解文体。表达着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和谐.。有源头活水来的积累之美。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设计之美,读书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语文学习重在读、思、记,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感受,多体验。教师教学时也同样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去导读,使学生在一个美丽的语文环境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受到语文的感染与熏陶。
从而达到语文课堂里的情感渗透。比如在学习《父爱深深》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关键词句,以这些关键词句为重点,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领悟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美,被语文的魅力深深吸引。
四、情感的渗透需要教师的激情演绎
人们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如果一个老师上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的课堂一定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我想作为一名有魅力的语文教师,魅力应来自教师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还有真挚的情感投入。如果教师积极投入情感,产生了激情,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与学生和文本做一个很好的探讨,渗透进感情。语文文本身就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也要求老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去解读,教师得满腔热情,在良好课堂氛围里,让学生的灵感与智慧像不干涸的泉水一样涌现。然而语言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所以教师的激情也要贯穿于语文课整个课堂,包括“引导”、“诵读”、“讲解”等。因此教师上课时应尽可能神采飞扬,注意语言的轻重缓急,要抑扬顿挫。有激情的课最有吸引力,教师的有声有色的动情语言,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委婉,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引起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师生情感共生于课堂之中。
总而言之,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语文课堂和谐融洽的气氛,使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都投入进去。教师应多花时间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投入情感,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热爱语文热爱课堂才能带领学生徜徉语文的知识之海,才能与学生在语文之中有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才能让学生爱好语文,乐于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