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润霖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2018-01-25王向文
摘 要:陈润霖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兴办教育为己任;注重对基础教育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磨血教育精神。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陈润霖 教育思想 现代启示
陈润霖,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1879年出生于湖南新化,1898年考上了秀才, 1899年在长沙求实书院求学,1901年留学日本。1906年陈润霖创办了楚怡小学校, 1914年,创办了楚怡工业学校;1918年,陈润霖被选为湖南省教育会会长;1924年,陈润霖在长沙增办了楚怡中学。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笔者就陈润霖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进行了探讨。
一、陈润霖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以兴办教育为己任
陈润霖在东京留学时曾与范源濂交谈,他认为中国的落后不是在慈禧太后一人身上,还有许多像慈禧太后一样顽固不化的官员和一大帮没有知识而迷信的百姓都阻碍着中国的发展,所以不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广开明智,是很难以改变中国落后现状的。正因为对官员的失望,他对中国的官学也并不抱希望,他欣然同意好友胡元倓的观点:“现在中国靠衙门办学堂是没多大希望的,只有自己私人办才有希望”,[1]因此,他在留学期间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当弘文学院逐渐从理论课程进入到实践课程后,陈润霖与其他留学生一起到其他学校去进行旁听,旁听的内容由浅入深,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高等学校帝国大学,他越听越感到内心惭愧,以前在中国学的新式教学完全不能与之相比,这也更加坚定了要创办教育的决心,就必须要扫清前面的种种阻碍,因此在东京留学实习进入第四五个月时,陈润霖给俞廉三在信中说道:“必须要实行全民教育:国之大小,视乎民之众寡之强弱,视乎民之智愚。积亿兆无学之民,不足以为国,犹五官百骸无一适用,目不司明,耳不司聪,手足不司运动,虽积在身,不足以为人也。国民有一不学者,其人不得为完人,其国亦不得为完国。”陈润霖认为教育是国家大事,甚至能很大程度影响到国家的强弱,实现全民教育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他满腔热情,一次又一次地筹划着回国之后的宏图大计,他的好友胡元倓曾问他是否真的打算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不愿做官,因为当时留学在日本的中国学子大部分是想要为自己博一个前程,绝大部分留学生回国后是选择做官的。他斩钉截铁地说,比起当官,他更想当一个教育者,坚定决心要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他的毕业考试取得了第一名,按照规矩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到校长室与嘉纳治五郎校长进行对话,当嘉纳治五郎询问陈润霖今后有什么志向时,他脱口而出:“归国后不愿为官,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
2.重视基础教育
陈润霖作为民国时期的优秀教育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他深知教育乃兴邦之道,因此致力于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小学教育,因为在他赴日留学期间,那时与其他留学生在参观一所学校小学四年级的体育课,那些小学生们大约十来岁,男孩子背着枪和刀,女孩子就背着医药箱,课堂上教师要求孩子们必须和高年级的学长战斗,教师没有喊停,双方就算是鼻青脸肿也决不允许后退,战斗结束之后就由女学生负责包扎,当时在一旁观看的陈润霖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受,人家从小就训练对敌的勇气和培养不怕失败与疼痛的决心。此时基础教育为先的种子就在陈润霖心里扎了根,在之后写给俞廉三的信中,他特别强调:“办学校必须以小学校为最要之急,中学校次之,二者谓之普通教育。自此以上,始入专门,此一定不移之次第也。”[2]中国的中学堂,还没有脱离旧式书院的窠臼,完全不能与日本或是西洋的中学相比,这并不是说中学堂本身没有存在的意义,而是中国没有合格的小学毕业生,那么中学堂也就没有基础,学生就更加不能理解中学堂所教的内容,因此办小学才是重中之重。克服一切困难,陈润霖在长沙营盘街创建起楚怡小学校,这是较早出现在湖南的私立小学堂,仅在几年之内,楚怡小学校在陈润霖的管理之下,所处规模越来越大,由一开始只有几个学生的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六年制十二个班级的完整的小学,里面的学生约有六百人,楚怡小学校跻身于湖南省的一流小学之列。
3.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革新
基于对基础教育的重视,陈润霖率先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不仅改革了教学体制,还改革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体制上,陈润霖根据年龄年级特征来设计教学。它分为三种:一、二年级采用混合设计教学方法,对于刚接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潜能无限,因此需要全方位培养,而这相当于我们现代教学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不同于一二年级的混合教学,三、四年级所采取的是分科设计教学方法,术业有专攻,当学生的年龄成长些,开始明白自己的所求,有了自己的喜好,便开始着重于攻克某一方面,而这种体制,在现代教育中也有所体现,这是现代高中的教学方法,高中有文科理科之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逐渐成熟,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偏好,这时,教学的目的不在多而在精,因而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某一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五、六年级所推行的是道尔顿制,看着深奥,其实不难理解,道尔顿制:是指学生按照学习进度,自己规划,自己学习,这种方法相当于我们现代教育中大学的教学方法,此时教师已不会在学生身旁时时教导,而是当一个引导者。当学生的思想逐渐成熟之后,教师将会渐渐地退出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要自主规划今后的学习任务,自己解决学习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此时,老师的作用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学生一些学习上的建议,关键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上文可以看出,陈润霖在小学教育中所改革的教育体制,与我们现代教育中从小学到大学所推行的教学体制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在教學内容上,开设物理、化学、文学、算学等对社会发展有实际帮助的学科。并且陈润霖时常亲自授课,灌输给学生反封建思想和爱国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教学方法上,陈润霖改填鸭式、满堂灌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他主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还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强调要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并为此开设了各种专科教室,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对楚怡工业学校的改革中,陈润霖又提出了教育要为生产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4.应有磨血教育精神
革命,乃流血之举;办学乃磨血事业,兴办教育者,则磨血之人也。陈润霖认为中国当时的教育,缺的就是一股热血,他曾念过这样一句话:“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这就是创办教育必须具有磨血教育精神。陈润霖还积极支持中国革命。1919年以来,多次带领楚怡学生支持革命。他不仅为革命提供根据地,还救助了许多的革命人士。 1926年,楚怡小学生在陈润霖和一些爱国的进步教师的带动下,集体抵制外国玩具来支持革命,尽管所能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但是这代表的是楚怡师生的爱国立场和与祖国共同进退的心。
二、陈润霖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1.重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就是我们现代的基础教育,也就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基础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就人而言,祖国的未来靠的是年青一代,中小學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也最容易受到影响,他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需要被重视、被引导,因此打好基础教育,从小培养好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知识来说,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与社会准则和经验,它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2.兴办教育的精神
陈润霖不惧一切,一心兴办教育就是因为他认为国家不仅需要敢于流血的革命者,还需要培养更多革命者的磨血之人,也就是教育者,这是当时社会赋予教育者的使命,而他也毅然地挑起了肩上的担子,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生。而如今又赋予了教育者新的使命,教育者不需要东躲西藏冒着生命危险来讲述科学、自由、平等精神,不过优秀的思想总是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被赋予新的内涵,陈润霖为兴办教育呕心沥血、对教育工作不敢有丝毫马虎的态度,足以被世人崇敬;他拒绝种种诱惑,一生清贫为教育的工作原则,就值得世人学习;他与时俱进,不故步自封,敢于对教育进行改革的行为,对现代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革命时期,他一心办教育为了国家独立富强;信息时代,教育者们同样能为了让祖国未来的栋梁撑起一片天而倾尽所有。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代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开设了近代科学课程,学习西方的心理学、算学、博物、音体美、物理化学、土木工程和教育心理学等,同时提倡使用白话语言。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极大可能的采用启发性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只有自己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印象深刻、理解透彻,甚至能做到举一反三,陈润霖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不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陈润霖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不惧怕失败,富有探索的精神;而更为重要的是,陈润霖不管是教学体制、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在遵循着这几个字:“因材施教,联系实际”。我们不应该只学到了他的表层,而忽略他的根本。
总而言之,时代在改变,教育思想也在随着改变,但是陈润霖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显寰.《夙荒磨血传》[M].2010,(8):222.
[2]陈显寰.《夙荒磨血传》[M].2010,(8):238.
作者简介
王向文(1974—),男,汉族,湖南新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湖南娄底 4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