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做法
2018-01-25程立业
程立业
小学一、二年级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三年级才开始作文教学,但如果一、二年级没有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到三年级直接进入作文教学,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我一直都认为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学得法,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每位语文教师都在努力的探索,在教学中我也曾作过一些尝试,下面谈自己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淡化作文意识,点滴起步
有很多事,如果只专注于做,反倒容易成功;越是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还真就成了畏途。作文教学更是不能让学生有丝毫的畏难情绪。当然光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无米下炊”谁都会感到艰难。因此从学生入校起就应该注重点滴积累,激发兴趣。
1.字词入手,点滴积累
古人在写文章时,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的基础练习,注重进行写作前的分解练习,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因此基本功训练扎实,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也是今天值得我们借鉴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教学方法。
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
作文教学不能孤立地單讲,它融于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之中。虽然是从三年级开始作为一个项目来训练的,但实际上应从学前、甚至是更早就开始了,也许是从孩子能讲清楚一件事情开始的!
学生进入一年级后,从字、词、句、段到篇,各个都环节都要激发学生说话、写话兴趣,点滴中积累。从识字开始,在识字教学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我班学生比较喜欢顺口溜识字的方法,如“迟”:尺子边走边玩,上学迟到了;“奏”:三个人上天去伴奏。“鼻”:自己家田里的苗还没有长出来;“夫”:两个人比天高……使识字过程不再枯燥。在识字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培养。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如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词语接力比赛、成语故事比赛、诗歌背诵比赛、以及名言警语收集评比、报刊剪摘评比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扩大识词量,多积累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写作素材,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各种积累卡片。
积累是为了运用。我每天上课前都请一、两名学生有选择性的说说自己积累的一个词语、一个成语、一句俗语、一句歇后语或一句名言……最好能说说自己的理解,或用它说一句话、也可以读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还可以读自己写的话。天天如此,并适时的进行鼓励,这样就将积累真正落实到每一天。
2.范文模仿,学习技巧
立足于教材,和学生共同欣赏每一篇课文,争取每堂课都力求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美的体验,是艺术享受,想到我们的课,就感到愉悦,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针对课文内容不时启发学生思考:文章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是怎样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是怎样循着一定的思路安排说话的顺序或文章的结构的。教材选入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听、说、读、写的范例。应有意识的把课文作为范文,让学生进行词汇模仿、句式模仿等,并引导学生由机械模仿逐步达到灵活模仿,最后达到创造性的表达。
二、熟读多背,厚积薄发
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加强积累,要求学生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苏轼曾言:“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说读和写的关系。在读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训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所以我每讲一篇课文,都让学生熟读,有时学生很自然就能背诵。在班内开办了图书角,学生每人都有很多课外书,拿出来交换阅读,并利用一些 时间交流读书心得。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只有读和背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在写作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小学低年级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做一件事如果能坚持三个月,就可能会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努力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尤为关键。要求学生能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天天阅读,每天必读。如果能:“一天不读书,不闻到书香就不能入睡。”有了这种感觉,说明阅读已经生活化了。
三、多写、勤练
1.激发兴趣,循序渐进
在一、二年级就试着让学生写话,但要循序渐进。刚开始练笔的时候可从写一句话开始,从看图写话开始,从日记开始,从周记开始,记录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可以教师先写,我经常把昨天或刚刚发生的事及时的写下来,并及时与他们分享。记得有一次,学生将我与其他老师比较,劝我要穿“花花绿绿”的衣服,而且班内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让我有所触动。我马上把经过与感受记录下来,读给同学们听,听到老师把自己写在作文中,学生们都很开心、之后又让学生说感受,并给我提建议,……通过这些的交流使学生感到写作文不难,在他们心中没有对作文的恐惧,更不会“谈虎色变”。
在我的带动下,班内开始有学生写日记、写周记,每天早晨,我进班级总能发现桌上有几个日记本。无论多忙,我都会及时写下鼓励的评语。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如果愿意把日记读给同学听,就鼓励其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日记,后来听别人的“文章”成了我们师生最想吃的一顿大餐,是我们最珍惜的快乐时光。
2.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为了获得真切、生动、有意味的直接材料,要让学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体验生活。
茅盾说:“应该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个本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要说抓住每一个契机。记得那次是禁毒日,我带学生去参观禁毒图片展,出发之前,就和学生们商量,不能白看,要把所感所想写下来,我们达成共识。回来后学生发自肺腑的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虽然语言略显稚嫩,但可以看出句句都是内心所感。之后的运动会、艺术节、雪雕比赛……成了我们交流情感的最好机会。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出来,学生就会乐意去写,而且有内容可写。
我在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把识字、写字教学与说话、写话训练结合起来,淡化学生作文意识,消除畏难情绪,到三年级学生开始写作文难度就不大了,学生不知不觉学会“我手写我心”,流露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