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2018-01-25葛婉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互联网

葛婉

【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网络时代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方面,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泛滥,良莠不齐,部分信息具有强大的消极影响,同时,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过度沉迷与依赖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面对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探讨的实践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71-02

1.前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贴近时、势,就需要认真考量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

网络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挑战。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教育环节中,通过分析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改变,在教育空间、教育资源等方面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实践性。

2.互联网特征及发展趋势对高校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2.1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2.1.1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状态

所谓数字化,就是互联网技术将很多复杂多样的信息通过二进制代码转换成为具体的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系统内,并且根据需求将其翻译成图片和文字供使用者观看和学习。在复杂多样的网络世界中,所有的信息、事物等都是以“比特”作为基本单位进行转换和表现的[1]。信息化指的是互联网技术是人类社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因此,利用互联网传递的信息具有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优点,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和进行[2]。

2.1.2交互性、虚拟性的运作模式

交互性指的是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总基准站之间、总基准站与总基准站之间进行的信息交互。虚拟性说明互联网的存在状态是处于一个虚拟空间的,是无形的。这样的运作模式对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来讲,突破了教育客体之前对于思想信息单方面的接收和传递的劣势,实现了交互式目的。这便于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反馈,进行信息的有效交流[3]。随着互联网发展,虚拟商店、虚拟学校、虚拟社区等等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这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广阔网络空间。

2.1.3多边性、共享性的机制特质

多边性是有效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互联网的使用者能够根据其感兴趣的方向和问题进行信息的交流。在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中,已经涌现出来很多的社交软件和信息交流平台,方便受教育者与教育主体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共享性则指的是在实际的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基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殊链接结构,能够及时将具有时效性的信息传递给每一个使用者,促进社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4]。

2.1.4互联网发展趋势

现阶段,网络信息传递的速率是控制其发展的瓶颈,而高等院校拥有较大的使用者资源和使用需求,都会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受到突破性的改革而进行自身教学模式的改变。最早在我国实行互联网入校的政策时,是在1999年11月份,国内顶尖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承担建设了一项较为重大的联合研究项目“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络(NSFCNET)”,在2000年底开通试验网络的应用,促进了互联网在我国高校的工作和教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

2.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融合互联网发展

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本人对于互聯网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使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互联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发展基础上,能够建立起完善的互联网科学数据库应用系统,便于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利用和阅览。

3.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3.1激发大学生思想认识转化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上网有近50%的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新闻的查看、信息交流、收发邮件和资料查询,说明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是存在的,但是这种意识应该是独立的。由于每个人的背景、信仰和宗旨不同,就导致其对同一事物或者事实具有不同的看法,这使得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方式也是多种类型的,具有一定的意义[6]。

3.2提供大学生思政课程资源

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种是以教育为目的专门设计的网络资源,另一种是能够被用于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网络资源。将这两种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能够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通过丰富类型的资源获取渠道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同时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提供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将学习的知识落实下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3.3扩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空间

传统教育模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是面对面,而互联网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更为广泛的渠道和教育主体互动。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学生可以获取完全的信息,将教育空间从具体的实体空间过渡到虚拟空间中,增加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还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和大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讨论[7]。

4.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信息的多样性,很难保证其传递给使用者的信息都是正确的、积极的。总有很多的垃圾信息会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利于正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网络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很容易使其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失去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观念,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知[8]。还有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者由于思想顽固,属于传统意义上保守派,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不能够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去优化社会主义思想的演变,出现了学习深度不够的现象,就不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积极的影响。

5.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创新

5.1借助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和多样性,导致其对我国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爆炸,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我们能够在网上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将一些消极的、极端的思想进行消除。与此同时还需要重视信息量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上以文章、视频、图片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转化成为人们感兴趣的知识传递方式,组织大量的宣传力量,将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展现在互联网上,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接受。

5.2加强投入提升互联网竞争力

要加强互联网本身的投入,积极地将网络规模进行扩大,优化器结构,使得每一个网站的建设和优化都具有自身本来的特征,整体生向着综合化、智能化的方向去发展。借助互联网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机构,让更多的新闻进入到大学生的视野中,目的就是为了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积极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还要注重网络开放性和隐私性的结合,在吸引大学生访问网站的同时,还要注重将消极的信息剔除出去。

5.3增强服务提升工作吸引力

为了拉近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之间的距离,就要积极优化互联网的服务功能,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提升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5.4拓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必须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互联网技术发展更新换代快,当前大学生生长于互联网繁荣时代,接受互联网新事物能力较高。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高校可依赖的工作载体也日益丰富,包括传统的网站、QQ、博客,新媒体微博、微信。为了最广泛的了解学生动态,对更多人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了解学生的使用爱好,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类网络载体以及这一类载体的学生用户。但是,为了抓住学生的焦点,紧扣学生的需求,高校在横向发展网络教育载体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强教育载体的纵深发展,打造品牌。只有打造出具有校园特色的品牌媒体和品牌栏目,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6.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機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能够积极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充分了解互联网技术在高等院校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结合高校立德树人实际,努力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在网络阵地上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赵继石.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考试周刊,2016(96):154.

[2]张晓明,马红,杨元昊.移动互联网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创新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6(13):22-23.

[3]张颜.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新校园(上旬),2015(03):39+123.

[4]熊龙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5]张凯威.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与对策[D].长春理工大学,2007.

[6]周守红.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

[7]曹冬雷.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04.

[8]兰敏.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