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韵律诗教学核心内容的确定
2018-01-25程永超
程永超
一、古代韵律诗的本质:言声和谐
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性质是什么?《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笔者认为,“言”(言语)与“声”(声音)的和谐,是古代韵律诗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标志。
这里所谓的“言”,即诗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是诗人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等诗性言语表达主观情志的方式。人们常说“声情并茂”,情是情感,声是声音。诗歌,即用来歌的诗,其语言必须是音乐的语言。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诗歌是有节奏的语言。诗歌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情感借助旋律,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任何语言形式都有节奏,古代韵律诗的语言节奏非常有规律,这种规律体现出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古代韵律诗作为语言的艺术,离不开高低长短、抑扬顿挫的声音。正如朱光潜所言,“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歌是讲究意境的。意境靠各种修辞,尤其是语音修辞来完成。
以《诗人玉屑》中王安石改诗为例:“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
为何要改?按照文法分析,“日斜奏罢《长杨赋》”似乎更顺畅也更合乎逻辑。但细细推敲,王安石的改动确实老到。《长杨赋》本为汉代扬雄名作,王仲至以此自喻,表现出应试完毕后自鸣得意的心态,但“奏罢《长杨赋》”,只是一个简单动宾结构,好似说话般,缺少韵味,“长杨赋”三字也过于直露。改动之后,“奏赋《长杨》”形成了双宾语结构,增加了动作的层次感,使内蕴更为丰富。更重要的是,“赋”与“罢”均是去声,看似格律无碍,但“赋”是合口呼,发声较为沉闷而短促,而“罢”字为开口呼,声音响亮而高昂,放在诗句末尾,与全诗的平声韵恰好应和,最能表现出作者激动兴奋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古代韵律诗就是这样一种抒情言志的文体。它将诗性言语,用于富有节奏韵律的声音中,再以特殊的排列形式来抒发情感和反映生活。古代韵律诗具有“声情并茂”的和谐性,这種和谐性主要由“诗家语”(言)和“韵律节奏”(声)的交互作用而产生,是读者与作者问心灵上的共呜(共情)。
二、古代韵律诗教学核心内容的确定
诗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取决于课标、文体、文本、教师和学情等综合因素,其中决定古代韵律诗“这一类”教学内容的关键是其文体特质。上文我们明确了古代韵律诗的本质特征,基于当下中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诗歌大多为古代韵律诗,本文管窥蠡测,以苏教版所选的《锦瑟》(李商隐)为例,从古代韵律诗言语形式人手,确立教学的核心内容,尝试改变以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鉴赏困境,实现其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突破。
1.“声音”意会
教学方案:
(1)自由朗诵,体味古代韵律诗的节奏。
(2)找出押韵词语(韵脚),并说说这些词的发音效果。
(3)你认为《锦瑟》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说说你的看法。
《礼记·乐记》曰:“文采节奏,声之饰也。”节奏,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好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对《锦瑟》节奏划分如下:
锦瑟| 无端| 五十| 弦-,一弦| 一柱| 思-| 华年。
庄生| 晓梦| 迷-| 蝴蝶,望帝| 春心| 托-| 杜鹃。
沧海| 月明| 殊-| 有泪,蓝田| 日暖| 玉-| 生烟。
此情| 可待| 成-| 追忆,只是| 当时| 已-| 惘然。
作为一首七言律诗,《锦瑟》句式整齐,双句对偶,音节分布对称,形成有规律的顿挫节奏,很好地体现了缠绵之情,将悲伤和抑郁的情感娓娓道来。读此诗时每个音节为一拍,每两个音节为一小节,每四个小节成一句,第五或七音节独占两拍,节奏鲜明,像2/4拍的乐曲。从语言形式美的角度看,利用声调的抑扬起伏,可以形成类似音乐旋律的语流旋律线,从而达到音乐美感。按照平仄之分,《锦瑟》的旋律线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很明显,整首诗旋律流畅,犹如一条波纹,从波峰到波谷,连续起伏,在触动听觉器官同时,一幕幕场景如画面在脑海浮动,读者心灵的情感旋律线也随之摇摆。音律节奏还体现在声韵母配合产生的回环美上,达到回环美的手段有押韵、迭音、反复、顶真等。就这首诗而言,主要以押韵来体现。宋元时韵学家根据发音口腔共鸣空隙大小,将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类。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较大,称为洪音,反之则为细音。总其特点,洪音响亮,多用来表达开阔、明朗、有力的情绪;细音纤柔,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低沉的情绪。该诗第一、二、四、六、八句尾音“弦”“年”“鹃”“烟”“然”押“an”韵,声音洪亮,似乎很难认为仅表达一种低沉忧伤的情感,这也为《锦瑟》的诗义多解提供了一个注脚。
2.“诗语”言传
《锦瑟》是一首公认的最难读懂的诗。自宋元以来一直受到文人学士的关注,金元好问曾说:“诗家总觉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清王渔洋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近代梁启超说:“《锦瑟》讲的是什么事,我理解不着……但我觉它美。”这些意见都可代表广大读者心声。今之论者有的干脆认为,此诗可以不顾其义,只赏其情。但须知诗是用语言写就的,不类音乐绘画;不讲意义,情何以言?
以笔者的教学方案为例:
(1)借鉴王蒙对《锦瑟》的改写,将本诗化为“五言、四言、二言”诗。
(2)根据你的改写,谈谈删改的意图和理解。
王蒙曾用古人“集句”方式,将《锦瑟》重新排列组合,作了三种“颠倒锦瑟的改写。
七言体: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
长短句: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日暖蓝田晓梦,春心迷,沧海生玉烟。托此情,思锦瑟,可待庄生望帝。当时一弦一柱,五十弦,只是有珠泪,华年已。
对联体:此情无端,只是晓梦庄生望帝,月明日暖,生成玉烟珠泪,思一弦一柱已。春心惘然,追忆当时蝴蝶锦瑟,沧海蓝田,可待有五十弦,托华年杜鹃迷。
《锦瑟》一诗语言奇丽、委婉、含蓄、优美。既然这首七言律诗自古难解,那么我们就引导学生把《锦瑟》改写化为“五言、四言、二言”诗,通过言语方式的转化比较来达到欣赏的目的。
化为五言诗:锦瑟五十弦,弦柱思华年。庄生迷蝴蝶,望帝托杜鹃。沧海珠有泪,蓝田玉生烟。此情成追忆,当时已惘然。
化为四言诗:锦瑟多弦,弦似流年。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海蚌孕珠,蓝田玉暖。此情难追,当时惘然。
化为二言诗:锦瑟,华年。梦蝶,化鹃。珠凉,玉暖。此情,惘然。
无论是王蒙的“颠倒锦瑟”,还是课堂上学生的改写,我们都能感受到《锦瑟》这首韵律诗强大的语言张力。最让人惊叹的是,该诗改写后任何一个层面的语言理解都能言之成理,或者说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出复杂含义:在每一步上都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各步的含义又都是贯通一气的。
这还仅是浅层的诗歌言语形式的欣赏,接下来我们进入对诗歌言语内涵的赏析。教学中我们尝试让学生删除整首诗的中间两联,变原诗为七言绝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字成为诗眼,但前有“华年”,诗歌意旨陡然变得简单。很明显,本诗成为“千古诗谜”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中间两联所运用的意象,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有两个喻象,是由两个典故形成的意象,其本体没有出现。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不仅本体没有出现,就连两个喻象也更加朦胧。中间两联典故皆隐藏本体,带有多层次朦胧性,找不到逻辑关系,其魅力就在于诗旨抽象。李商隐用典有增殖现象,即其典故具有发散的暗示性,能引发读者的多方面联想,沟通众多欣赏者的各种人生体验。譬如有人认为《锦瑟》充满禅意:锦瑟華年是时间的空,庄生梦蝶是四大皆空,望帝鹃啼是身世之空,沧海遗珠是抱负的空,蓝玉生烟是理想的空,“当时已惘然”、追忆更难堪的“此情”是情感的空……正是在这空中,体现出大彻大悟。
综上所述,无论借助声音意会,还是通过“诗语”言传,《锦瑟》一诗“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的关系,都如清人刘大樾所言:“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读者无论如何破译也难以言其妙,这使之成为公认的最难读懂的古代韵律诗。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韵律诗之所以为读者喜爱,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即“诗语”的言语艺术与声音的完美结合,二者在和谐中传达言外之意,激发审美想象,让读者享受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这应当成为古代韵律诗教学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