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教学常见误区及策略
2018-01-25黄真金陆凯宁
黄真金 陆凯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语文教育大讨论”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体性阅读”逐渐成为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汉语言文字特点”部分规定:“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显然,整体性阅读文本,更符合阅读规律,也是现代社会中很重要的一种阅读技巧。近年来,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性阅读的能力,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也逐渐把“整体感知”作为培养学生整体性阅读意识、发展整体性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什么是整体感知
从阅读行为来看,整体感知就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客观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对阅读对象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观照和把握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一般作为语文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个重要环节,特指教师在较短时间内(一般是在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整体理解与领悟的过程。客观来看,每篇课文都是对作者心灵世界的整体性描述和摹写,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外在显现,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就是站在全篇、整体的视野中对文本進行考察与理解,强调引导学生在形成直觉、语感等语文素养基础上,在较短时间内对课文主要特点加以领会和把握。
需要指出的是,整体感知中的“整体”,仅是相对于分段阅读、讲析中的“分段”而言的,强调的是完整阅读全篇和对课文某一方面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课文语言、内容、情境、情感、思想、审美等诸多要素的完整把握和理解。相对课文这个“整体”,文章的语言、内容、情感等要素,实际上只能算是“局部”。辩证地认识不同条件下“整体”与“局部”的相对性,我们就可以从语言、情感、线索等角度切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对课文的某一方面形成完整的认识和体验,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二、整体感知教学实施中的常见误区
一是认为整体感知就是简单的总览课文全貌,由学生自我感知。有些教师既不自己预先深入解读文本,也不预先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不作指导,任由学生在文本内外“驰骋”。其实从教学角度来看,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整体感知作为一种认知活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导向才能顺利进行,学生仍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观点,这样才能准确地析词辨句,理解作品内容,揣摩写作技法。少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
二是认为整体感知就是对课文“浅表性”的宏观了解。有些教师将整体感知变成一种迅速熟悉课文内容的手段,引导学生读几遍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就算是整体感知文本了。这样操作,学生的确能够走“近”文本,整体了解课文内容,但往往不能感知课文作为学习范本的最大价值及内涵。余映潮曾说,整体阅读应该“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读课文并大致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去理解课文的情节,课文的脉络,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中的事件,课文表隋达意的手法,等等”。
三、正确的感知方法
1.感知题文关系
从文章标题人手,在标题上做文章,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实现整体感知。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既写了百草园又写了三味书屋。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呢?学生结合全文内容可得出结论:百草园的趣事发生在上学之前,三味书屋是上学的地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对文题的分析,学生可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到文中搜索答案,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快速感知。
2.感知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如记叙类文章,可以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将其连缀起来,形成简短的句子。以“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怎么样”这样简短的句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达到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
3.感知脉络结构
任何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映,因此,要厘清文章的脉络结构,首先要厘清作者的思路。厘清了思路和结构,文章的要点和主旨也就明确了。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较长,但是如果在整体感知时引导学生理出“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行文思路,就能把长长的课文化成几句简洁的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感知情感基调
感知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文章中能体现情感的字、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基础、倾向和变化等。由“情感”这个抓手切入,指导学生阅读全文,通过对课文的总体把握来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性阅读,可形成整体性印象。
5.感知人物关系
文章写了哪些人,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梳理文中人物关系,可以达到让学生迅速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先找出文章主要人物,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找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样就能从整体上很好地把握文中人物关系、事情因果。
6.感知语言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整体感知文章,要学会在特定语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还要揣摩文中的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积累语感。少了对语言的理解、对语感的积累,就不是科学意义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不同,整体感知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不管选择哪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都需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出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在解决这几个关键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触角可深入到课文的每—个角落之中。
四、整体感知教学策略举隅
有效的整体感知,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双向交流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笔者就以运用标题感知法和人物串联感知法的两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整体感知教学策略。
1.标题感知法
标题感知法是指教师在设计整体感知环节时从标题入手,设置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透过标题可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可达到整体感知文章的目的。如《散步》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散步》这一标题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如果请你换一个角度来为本文另拟一个标题,你怎么拟?请给出你拟题的理由。
生1:我拟的标题是《我的一家》。因为课文写的就是发生在“我”的一家三代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一家人的互敬互爱,我感受到这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生2:我拟的标题是《温馨的瞬间》。课文写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发生分歧后,互相关爱,和谐解决分歧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个家庭融洽和谐,洋溢着一种温馨的气氛。
生3:我拟的标题是《背上的世界》。读了课文,我非常喜欢文中的这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的”是母亲,“她背上的”是儿子,老人和小孩就是一个家庭的世界,尊敬老人、关爱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源泉。
生4:我拟的标题是《尊老爱幼》,文章写了发生在一家人身上的尊老爱幼的事,表现了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生5:我觉得《亲情无边》比较好。因为尊老爱幼就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体现,亲情无边,爱意无穷。
师:同学们拟的标题都不错。有人从抒情哲理的角度拟题,有人从家庭成员的角度拟题,有人从主题思想的角度拟题;有的标题交代了文章叙述的事件,有的揭示了文章主旨。老师也想了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批评指正。(板书:呵护、春意)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变换角度改拟文章题目,虽有一定难度,但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挖掘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迅速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较短时间内,通过换题的方式轻松地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从标题入手感知文本内容的方式多样,除“替换标题”外,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扩展标题”“添加副标题”等形式,以标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人物关系感知法
人物关系感知法就是教师在进行整体感知教学环节的设计时,将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联系起来,以实现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感知。以《智取生辰纲》教学片段为例:
师: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找一找在这个故事里,写了哪些人,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生1:杨志。
生2:十一个厢禁军。
生3:两个虞候、老督管。
生4: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生5:白胜。
师:大家看,这就是整个故事中写到的人物,我们把这些人的名字连起来读一遍。现在让大家把人物分為两拨,你们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生6:杨志、十一个厢禁军、两个虞候、老督管为一拨;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白胜为一拨。杨志为首的一拨是负责运送生辰纲的;吴用为首的一拨是劫取生辰纲的。
师:很好。杨志作为首领,是如何对待十一个厢禁军队友的?
生7:怒骂。
生8:暴虐,动不动就拿藤条打人。
师:对此事,虞候和老督管怎么看?
生9:虞候向老督管挑拨,老督管对杨志满腹抱怨。
师:看来杨志一拨人内部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接下来,这两拨人在黄泥岗相遇了,或者说是吴用一行人在黄泥岗等来了押运生辰纲的杨志一拨,吴用一行人做了什么?
生10:装扮成卖枣商贩和卖酒人,引诱杨志一拨买酒喝。
师:酷热的天气,困乏的众军健遇上卖酒人,定然想要买酒解渴,杨志一开始同意买酒喝吗?
生11:不同意,担心有蒙汗药。但是因为他对众军健的暴戾态度让他不得人心,老督管又出面说情,他看到卖枣商贩也吃了桶中半瓢,想着没有问题就同意了。
师:结果怎么样?
生12:吴用一行就是在吃完半瓢酒后才将蒙汗药抖在瓢里,搅入酒中,他们最终都被麻翻,失掉了生辰纲。
师:是的,孩子们,这就是名著《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吴用一行人的智谋实在让人佩服。来,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完完整整地读这段浓缩后的故事。
《智取生辰纲》作为古代长篇小说的片段,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且文中人物众多,无疑给学生理解课文增加了难度。因此,概括课文内容、厘清文章脉络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整体感知环节中,笔者通过细腻、独特的解读,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借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说,这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巧妙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并吸引其回归课文,仔细品味,进而“把书读厚”。
除了上述方法外,根据文本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还可以通过“抓标志性语句感知”“寻找线索感知”“朗读感知”“复述结构感知”等方法,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管教师从课文的哪一个“局部”入手,都需要深入研读教材,抓住要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品味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