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线统一”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策略

2018-01-25莫尧道

语文建设 2018年8期
关键词:双线工具性语文课程

莫尧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自200k4年实施以来,各地课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仍然面临着学科本质特点凸显不够、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破解这一问题,教学共识和策略方向应是:鲜明突出地表现语文的课程品质和独特魅力,抓住语文学科本质特点来“教语文”和“学语文”。“双线统一”语文教学理念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该理念注重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不偏重某一方面;既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又解决“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双线统一”教学的理论基础

1.唯物辩证法是“双线统一”教学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为实质和核心。只有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处理语文教学方方面面的关系,才能使语文课程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双线统一”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有机统一体。方智范先生在一次讲座中作了形象表述,说二者的“统一”“就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依存。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性也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教育,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抛开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只注重追求情感、感悟精神境界,却忽视了语文工具的掌握和运用;而抛开了人文性来训练工具性,则往往会使语言抽象干瘪。语文教学不能走工具性的极端,也不能走人文性的极端,而应是二者有机地融合与统一。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字词句段篇,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等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正确地形成与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表达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二者是统一的矛盾关系,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

2.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是“双线统一”教学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和谐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科学发展观要义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整体发展”,是学生的各种基础素质得到完整、协调的发展;“和谐发展”是使“教”与“学”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获得充分发展。就语文学习而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客观基础在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工具性往往关注学生在理性、认知、过程方面的发展,人文性往往关注学生在非理性、情感、动机方面的发展。如果只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或者只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将会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使理性与非理性、认知号情感、过程与动机得到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语文课程标准是“双线统一”教学的学科思想基础

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是关系到语文教学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再次重申,并作了全面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上面的这些表述,强调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注意到,课程的“综合性”与“统一”的说法,不仅是指以前提法的听说读写多种能力素养的综合,重要的是现在新提法“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的紧密融合,是语文综合能力素养与德情才智发展的统一。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工具性的一面,又要关注人文性的一面,是二者统一的整体。“双线统一”,可以说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方向,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目标指向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双线统一”教学的实施策略

“双线统一”教学的基本观点是“两个依靠”:依靠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对教学行为的精准把握,依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教学思路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在人文价值的熏陶中促进工具价值的实现。實施的关键环节是:融合。

1.依靠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对教学行为的精准把握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是不同的。要实现“双线统一”的语文教学,必须依靠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对教学行为的精准把握,教师要有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首先,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理念,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本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是精准落实“双线统一”教学的前提。其次,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最关键的作用,不在其“教”,而在其“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倾听者,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者。语文学习是否得法,课堂是否有语文魅力,要依靠教师的科学引导。最后,教师要以“统一”为准绳,拿捏好课堂教学行为的分寸。不能只突出工具性,或只注重人文性,偏离“统一”的方向。“双线统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设计、引导、梳理、点拨、示范、质疑、释疑、辅导、评价等环节,将文本阅读与学生体验、感悟、建构相结合,将语文读写实践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使学生把语文知识加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从而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依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

学生是学习主体,是落实“双线统一”教学的坚实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依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是实现“双线统一”教学的主要渠道。

学生始终是课堂活动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去读书、思考、探究、交流和表达,以学生的“学”来促进“双线统一”的真正实现。

要依靠学生运用语文手段学语文,贯通“文”与“情”,让二者自然交融、和谐相生。很多公开课或观摩课喜欢将表演、游戏、多媒体展示等非语文手段运用于课堂,目的是追求气氛活跃。于是课堂上只见热闹,不见读书;只有你说我唱,不见涵泳品味。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背离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质特点。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也曾指出,语文学习“最重要、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语文实践就是读书,因此读书也就成了‘解决语文的问题的最有效的‘语文的手段”,“只有学生置身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才是真正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从中体会字词的温度,感受语言的冷暖。同时,要多创设情境课堂,让学生开展语言文字的实践和运用,如此,“文”与“情”才能自然交融、和谐相生。

要依靠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实现“双线统一”。学生可通过读书、背诵,推敲与积累语言,勤于书写与表达,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学生可通过质疑、讨论、展示分享等方式,带动深度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质疑、讨论、分享过程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塑造心灵。

3.教学思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在人文价值熏陶下促进工具价值的实现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勾连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统一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学习之外。可以利用读书这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依靠“读”这一传统教学手段,让学生触摸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只有透过语言的表层意义深入其深层意蕴,去触摸语言的生命,去感受语言的温度,去体察语言的脉动,才能真实地把握语言所表现出的多彩世界和丰富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同时,要让学生在人文熏陶和孕育中强化语用能力和素养。有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注重内容的分析和传授,或者作沉浸式讲解,衍生出很多的思想意义。这样做强调了人文性,却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王尚文先生在一次语文讲座中指出:“语文课程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不是在此之外宣讲人文精神的有关表述,而只能将之渗透于读写听说的动机、态度之中,体现于读写听说的文本之中。”因此,人文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以学生的情感和经验来创设学习情境,使他们设身处地地体验文本内容;或以文本生成的人文内容为支撑,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体验情感,重构价值;或者从设置切合文章的关键问题人手,让统率文章精要之点的问题推动学生思考、合作與探究,从而促进工具价值的实现。

4.实施的关键环节:融合

如何融合才能更好地达到“双线统一”?应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融合的方法途径是多样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应根据文本特点,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所侧重地融合。

文学作品饱含深厚的人文情怀,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把握作品的形象与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融合的方法是通过作品阅读与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充分发挥想象与调动情感,感受形象,从而领悟作品中对生命、人性等的深层思考,获得审美的享受和生命的启迪等。这类作品的教学,侧重点应该落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上。

对于思辨性阅读,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弄清楚文本中所表达的观点,以及作者依据什么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把握观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融合的方法是沟通文本的思想观点与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把握语言的准确性、观点的科学性、思想的深刻性、逻辑的严密性。这类作品的教学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

对于实用类阅读,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这类文本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独立阅读与理解,并能在生活和其他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跨领域与跨文化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融合的方法是抓好语言应用和拓展的环节,通过广泛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

总之,“双线统一”教学的总体思路是要聚焦到“统一”这两个字上来。只有实现了“统一”,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取得语文教学的效益。

猜你喜欢

双线工具性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向量的巧用
基于C2C模式的校园二手商品“双线”交易平台研究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探索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关注字感培养,“双线”并进识字
余华小说中的“双线”父亲情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