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与操作中感知传统民俗

2018-01-25陈云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培智教育主题活动传统文化

陈云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培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的,应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在实践与操作中探究新知,我们才能在无声处静听花开。

关键词:培智教育; 传统文化; 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10B-0076-02

2016年版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从低年级段就开始要求培智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节日、民间活动以及习俗,对高年级段的培智学生则进一步要求其了解民族的传统风尚、节日习俗,了解一些重大庆典活动的内容和程序,并能在成人的指导下完成活动任务。例如,在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到来前夕,笔者以“端午”为题,设计并完成了一节主题活动课“我们一起过端午”,以此让培智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知我国传统民间习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尊重差异,分层设计学习目标

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共同进步。在笔者所执教的培智六年级中,以中度及重度为主,其中,两名学生为轻度脑瘫,能独立完成握、走、跨、爬等肢体大动作练习;两名学生为重度智力障碍,仅能模仿一些简单的粗大动作,能说五个字以内的短句;其他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除两名脑瘫学生外,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认知能力普遍较差,对我国传统民俗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

鑒于班级的学情,首先,在确立教学内容时,笔者先后搜集了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以及民间习俗,进一步筛选出了一些我国主要的端午习俗,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包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等三个风俗习惯。

其次,在活动形式上,如果仅采取多媒体展示和讲授等教学方法,学生可能看过也就忘了。与其让他们做课堂的“旁观者”,倒不如做实际的“行动者”,因此,我将包粽子、赛龙舟、挂香袋这三个风俗串联起来,以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实践,依次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包粽子、赛龙舟护送粽子入锅、做百味香袋庆端午等三个活动。

综上,笔者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将学习目标分为三个不同层次;A组学生,要求记住包粽子、赛龙舟、挂香袋这三个端午习俗,了解这些端午活动的内容;小组合作,完成包粽子、赛龙舟护送粽子入锅、做百味香袋庆端午等三个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应对挫折,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B组学生,了解包粽子、赛龙舟、挂香袋这三个端午习俗;小组合作,在同伴互助下完成活动任务,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C组学生,看图能说出包粽子、赛龙舟、挂香袋这三个端午习俗的名称;在小组合作中体验端午节的气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转化难点,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支持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关于赛龙舟这一活动环节,笔者提供了学生活动时常用的塑料泡沫板拼成的长方形场地,包粽子、赛龙舟、挂香袋这三个端午习俗的卡片,以及装有寻宝提示的三个锦囊,即学生在小组合作赛龙舟时,不仅比哪个小组速度快,同时在赛的过程中要通过锦囊提示集齐包粽子、赛龙舟、挂香袋这三个端午习俗的卡片才算完成任务。而挂香袋这一活动,我们降低难度,直接提供了漂亮的空香袋,让学生通过看、闻等方式挑选自己喜爱的香料装进香袋,完成香袋制作。

但是包粽子这一环节,在教学设计之初,笔者很是困惑。粽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食物,吃粽子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如何让学生参与包粽子,体验包粽子的成功感受,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点。包粽子的过程,需要卷、握、舀、绕、打结等一系列精细动作,且左右手配合度相对较高,对于本班学生而言,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而且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只能做一个旁观者。

在一次与学生课间游戏时,两个孩子分别拉着一根跳绳的两端,其中一个孩子迅速转圈,让绳子绕在自己的身上,并笑着问我,他像不像一个五花大绑的粽子?对啊,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形象的“粽子”来代替粽子实物呢?而游戏中的粽子形象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次知识的迁移。于是,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学校废旧的标语带、平时生活中常用到的捆绑带,用标语带包裹紧孩子的身体,再用捆绑带扎紧。

三、层层铺垫,在活动中推进有效教学

培智新课标中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个别支持的关系,同时需观察学生的表现,分组分层落实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的三个活动环节中,我对活动过程做了如下安排:

(一)小组合作完成包粽子,初尝成功的乐趣

在此环节,我依次安排了剥粽子、吃粽子、说材料、老师演示、小组分工合作、展示等活动。首先,学生在解开绳子、一层层剥开粽叶的过程中,学会等待,并对结果充满了期待。在吃粽子的时候,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了解粽子的原料、粽子特有的芳香,并细细地品味它糯糯的口感。然后,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为下面的包粽子作知识方面的铺垫。接下来,出示我们这节课的包粽子材料(标语布、捆绑带)后,给学生抛出一个疑问,猜猜老师准备用什么做大米呢?在确定是用我们的身体做大米后,学生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秩序是成功的开端,在老师演示的过程中,我们清晰地向学生传达了选定“大米”的角色、粽叶怎么包、谁来系捆绑带、怎么系等分工合作的信息。最后,孩子们在小组长的分工,老师的辅助下,成功地完成了包粽子的初体验。

(二)赛龙舟护送粽子,再掀思维浪花

粽子包好了,接下来该做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学生都会很快给出答案——煮粽子。但是怎么将粽子安全地送到锅里去呢?我们在此设计了一个寻宝活动,即学生在龙舟前进的途中根据锦囊提示找到端午习俗的卡片,每完成一关,则会得到一个新的锦囊,依此,直到集齐三张卡片,并安全到达终点——大锅。如锦囊里会提示:宝贝在石头的前面、宝贝在红色小花的下面等。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我们在设计锦囊提示时,采用图文两种方式进行展示,一种是纯文字,另一种是图画加箭头,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理解。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护送的是夹心粽子——两位同学同时包在一起,那么在前行的过程中,如果互相不配合或不共同协作,则会出现无法前行甚至粽子散架的现象。而在此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观察者,注意孩子在活动中互相协作的表现,并不过多地去干预孩子们的活动,把活动现场充分地交给孩子们。

(三)做百味香袋,细品端午韵味

将香料放进香袋,再收紧袋口,对班级大多数孩子来说都不是难事,即使是班上轻度脑瘫的孩子,他们也可以借助嘴巴用单手完成操作。但是如何选择香料,选择什么样的香料,却是大有讲究。

因此,我们首先给孩子观看了一段关于端午香袋的文化节目,了解香袋的种类、用途、意义,以及各种香料的作用,这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没想到小小的香袋还有这么多学问。在此,再出示刚才节目中出现的几种香料,让孩子们认一认、闻一闻、选一选,独立完成香袋制作。最后的展示环节,请孩子们分别说一说“我选择……香料,因为它可以……。”C组的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跟说句子,或者直接说“我喜欢这个味道”来表达都是可以的。

端午节的部分传统习俗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但是这些传统习俗的活动形式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传统意义是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了解的。对培智孩子们来说,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生动而快乐的,老师用小组活动的方式揭开传统文化神秘的面纱,孩子们在实践与操作中,寓教于乐,既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能充分感知中国的端午传统民俗。

参考文献:

[1]周小丹.重视言语教学,发展培智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5).

[2]徐生定.培智儿童的教育研究——以音乐教学为例[J].好家长,2016.(3).

[3]张丽艳.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培智教育主题活动传统文化
有感于小学特殊教育之培智音乐教学
大悦城实施体验营销案例研究
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设计探微
浅议班级课程与主题环境区域的整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培智学校体育课中有效实施分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