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探索

2018-01-25邓安平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

邓安平

摘 要: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可见,影响着人一生的关键要素莫过于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密切配合,通过反复的训练加以强化巩固。鉴于此,本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10B-0011-02

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可见,影响着人一生的关键要素莫过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近年来,山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大多缺少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行为习惯较差,这在我们学校教育中已成了一个多年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作为山区农村学校,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现状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山区农村,多数孩子的家庭并不优越,住房环境很普通,有时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某些生活习惯对孩子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有些孩子存在随地乱吐乱扔、说脏话怪话、“摸爬滚打”等不良行为。

(二)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缺失

农村儿童的家长(监护人)多数是老人,他们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的行为习惯就不是很好。可孩子的父母们大多忙于生计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亲戚朋友照管,所以留守儿童的数量居高不下。这些留守儿童在无父母管理教育的情况下,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尤其是隔代养育“隔代亲”现象严重,过分溺爱孩子,当作“小太阳、小皇帝”,娇生惯养,助长了孩子不少“恶习陋习”,所以,使孩子们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社會是一个大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孩子年龄小,不能明辨是非,不能判断好与坏,鉴别能力差,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好奇心很强,对什么都感兴趣,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或风气,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与学校的教育培养极不协调。

二、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一)抓早抓小,养成习惯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人习惯的好坏,不但会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更会影响到他的品行。

所以,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事实证明,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能铸就他高尚的品德。反之,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它也会形成一种自然反应。比如,在小学生中经常会遇到:孩子习惯说脏话,在老师或同伴面前也自然是出口成“脏”;生活习惯不好,他就会到处乱扔乱丢东西说话习惯“翻上”,一句“老子”一句“娘”,这就很容易发生矛盾纠纷,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类有益的实践活动,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如:开展“保洁卫士”实践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开展“寻找活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形成善于学习身边好榜样的习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拖地擦地板等,然后来校与同学们分享交流,让孩子们感受劳动的快乐,并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动手习惯等。

(二)以身示范,为人师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引领者。有人说过,表率作用是孩子模仿的心理基础。因此,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一年龄特征,用自身的正确言行去影响孩子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告知孩子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良好习惯,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进而促成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创设良好班级,强化行为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 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我们来说,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孩子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要善于用集体的力量督促感化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的卫生评比、红领巾佩带、纪律评比等等,都是班级之间的竞争,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参与活动。

集体荣誉来源于每个学生,要靠大家共同维护,人人都为集体荣誉争光,从而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比如,不随意乱丢乱扔垃圾;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在教学楼上下楼道轻声慢步行走;在校园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穿戴整洁得体,佩戴好红领巾, 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坐立姿势端正,书写规范,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放学出校门有序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上的。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就是素质,习惯影响人格。

(四)强化训练,巩固行为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人曾经做过实验,证明:某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花三个星期时间的反复训练才可以形成。可见,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不间断的反复实践,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差,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容易产生,也容易消退。

鉴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简单易行的“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去尝试、去实践就能获得成功,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良好的习惯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实践中才可以形成。所以,我们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反复地强化、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持续的过程。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法很多,途径也很多。除了上述培养途径外,它还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网络,方可实现育人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中国农村人口多,农村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很大,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作为教育者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汤艳.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8,(3).

[2]彭龍瑞,周晓云.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J].教育革新,2012,(8).

[3]赵继东.农村留守儿童有效完成数学家庭作业的策略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8).

[4]茄学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管理——以吴忠市马莲渠中心学校为例[J].宁夏教育科研,2016,(2).

[5]李洪.习惯养成,重在细节——农村小学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谈[J].求知导刊,2016,(1).

[6]骆吉锴.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7]杜月英.浅谈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策略[J].珠江教育论坛,2017,(2).

[8]蒲勇.“校村联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新途径的探索[J].好家长,2018,(71).

[9]韦春珠.试论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新课程(小学), 2018,(7).

[10]佀连涛,郭聪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11,(2).

[11]李德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其政策分析[J]. 中华少年,2018,(28).

[12]刘丽萍.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关于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