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2018-01-25尹雁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表现主义传播

尹雁华

摘 要: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20世纪初,以个人感情为依托,表达宣泄个人的情感,在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中独树一帜。其精神要素与中国当时的变革要求心态呼应。20世纪80年代后期,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多样化绘画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德国绘画;表现主义;中国影响;传播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逐渐退潮。但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却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的美术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强烈反应,对中国的影响体现在中国画的创作上。

中国艺术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接受与改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20世纪的中国画与德国表现主义遥相呼应,但这种文化的选择过程却落后于绘画实践。其主要原因是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学者至今对表现主义的价值未产生一致的观点。国内学者对德国表现主义背后的文化探究不足,更多关注的是其表现形式。表现主义艺术与德国造型艺术关系最密切。它的现代性以更隐形的方式表现。因此难以引起国内美术理论界的研讨关注[1]。

一、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简述

(一)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特点

表现主义流派只是理论家为区别新旧艺术创造的术语。20世纪初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观情绪与个体特征更加突出。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在20世纪20年代被评论家从其他流派中分离出来。

表现主义绘画的特征仍不是特别明显。经典的表现主义作品中充满着矛盾。表现主义作品特征的差异在现代流派中较少。多数表现主义画家钟情于描绘废墟与噩梦。克利等人的绘画常没有明确的主题。众多的表现主义画家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也少有涉及表现主义。但其实表现主义还是有一定的共性的。

表现主义画家普遍具有革命理想,迫切想要改变社会秩序。强烈的表现欲望与现实世界的重重束缚构成了表现主义的极端。在20世纪的动荡社会背景下,表現主义艺术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2]。

德国的表现主义绘画可以定义为是一种直面现实的绘画。它以诡异的造型元素揭示内心的冲突,所有的造型元素都承载着沉重的逻辑思考。表现主义还有理性色彩,又往往在怪异的表象外体现出气势恢宏的特点。

(二)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演进

表现主义是泛北欧的艺术思潮。德国的绘画在历史进程中一直不被欧洲学界看重,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研究者将表现主义绘画的源头追溯到丢勒时期。丢勒时期的作品弥漫着焦躁不安。这种心理状态是德国宗教改革前复杂社会心理的真实反映。与拉丁国家相比,德国艺术家不太注重从理论上发展艺术手法。

他们认为艺术是表现隐藏于事物背后的存在。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内心情感的表达上更多地体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辨意味。这是德国民族绘画的传统。中世纪流传下的抄本插图中的人物造型成为德国艺术家最直接的借鉴对象。

丢勒等人所追求的艺术美在19世纪末与整个欧洲的审美相吻合。巴洛克艺术也包含着表现主义的因素。19世纪后,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新艺术的产生。古典的绘画成为贬值艺术的象征。表现主义开始蔓延。

近代德国的现实主义为表现主义的繁盛提供了基础,德国美学思想中突出悲剧观念的研究。德国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思想使得德国人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了不同的形式。当时德国是欧洲的落后国家,德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德国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一连串的失败革命。德意志民族容易感到自卑,对英美法国家产生排斥心理。弗里德里希等人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绘画用艺术的形式发起了反抗。德国人沿用他们民族传统的绘画形式,为现代意义上的表现主义绘画的出现做出了铺垫。

法国的印象主义及挪威画家蒙克等人的作品促进了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产生。法国艺术对德国的影响只是补充性的。20世纪初德国出现表现主义绘画潮流,突破了传统。其揭示事物本质,强烈的表达欲望是现代主义的体现[3]。

表现主义聚集了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使得表现主义艺术面目模糊。20实际20年代初,新客观社的产生继承了表现主义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更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30年底表现主义绘画走向衰落。

新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的兴盛与德意志民族的艺术传统相关。表现主义绘画不能视为终结的艺术运动,表现主义的艺术原则成为20世纪甚至至今绘画创作的衡量标准。

二、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影响

(一)表现主义的传播

表现主义思潮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离不开中共画家的积极参与。1896年后,中国大规模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此时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全面涌向日本。20年代后,留学日本欧洲的中国美术家陆续回国,表现主义绘画与理论自此传入中国。30年代后表现主义思潮对中国绘画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时艺术家自身充满表现主义的激情,中国文艺逐渐接受了表现主义绘画艺术。表现主义艺术理论主要通过日本传输到中国,绘画实践从欧洲直接引入。1920年,林风眠赴欧留学。表现主义版画在当时对中国艺术青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木刻运动的发展一直倡导刚健的作风。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常涉及社会主题,中国新木刻常模仿德国艺术家象征的作品。德国表现主义的悲剧意识对中国的木刻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随后受苏联现实主义的影响,中国新木刻中的德国表现主义逐渐消退。中国新木刻作品借鉴吸收了苏联木刻线条清晰的特点。总的来说,20实际30年代期间,表现主义在中国引进的西方现代流派中受到相当的重视。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某些精神有契合之处,表现主义包含的反传统精神与当时中国文艺界打破旧秩序的愿望相吻合。

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加深了对表现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元论在文艺界的主导地位被撼动。1985年4月,北京举办了德国20世纪木刻版画展览会,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展览展出的多是20世纪上半叶的作品。中国画家认识到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对希特勒的反抗。民主德国绘画的表现主义传统激发了中国画家的艺术变革情绪。

80年代初,中国与日本在版画方面交流频繁。对表现主义绘画及相关理论的介绍促进了中国画家对中国绘画的思考。在80年代前期国内开始进行表现主义绘画的实践。青年群体的现代主义创作在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表现主义的倾向引人注目。1986年初,4名青年版画家在上海文化馆举办版画展,作品具有强烈的表现性,畅快的效果下隐藏着苦涩与痛苦。中国向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影响了画家们选择德国表现主义的批判角度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青年画家通过一系列的形象与情景,使观众摆脱了观察世界的习惯方式。

油画的传播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当时的艺术家对表现主义概念的理解的磨合,拉近了中国观众与专家的距离。在青年油画家积极探索表现主义风格时,现实主义代表的罗中立也逐渐转变了一贯的画风。罗中立及一些老油画家吸收表现主义手法的行为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表现主义手法因反对呆板的风格而显示出活力。它高扬的原创意识,理性中隐藏激情的风格,使得罗中立等人选择表现主义。

80年代期间,写实的固有形式无法充分发挥青年画家内心的情感。使得表现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发展。中国当时追随表现主义的青年群体受到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他们看到了社会上的病症,呼唤新画风,试图激起社会的反响。总之,这些青年艺术家没有深入反省自己的内在思想与外在的艺术形式。80年代的中国,追随表现主义的青年画家缺乏深厚的技术积淀,许多作品技法粗糙。多数作品无法进入艺术市场,画家的热情也因此渐消。

(二)新表现主义的影响

中国青年艺术群体以高昂的热情进行现代主义创作时,表现主义处于兴盛的时期。中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在1987年举办的中国油画展中公开露面。本次展出中以新表现主义手法展示的作品《生灵》,整幅作品以紊乱的笔痕与浓重的色彩表达了某种模糊的生命意识。

马路等人的理论传播与实践是表现主义作品在此次油画展中大放光彩的重要动力。80年代前期,马路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国画家到西德学习绘画。他在两年的德国旅行中接触到了新表现主义艺术。1986年,马路在《世界美术》上发表一篇文章,系统介绍了新表现主义艺术思潮产生的历史根源及現状。文章指出,新表现主义不同于传统的具象绘画,作品要诱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文章介绍了重要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

马路的油画作品《教授》带有表现主义的痕迹,戴士的油画作品《流》《凝》中,行笔中隐约显示出表现主义的意味。这些作品主题相对弱化,原因是受新表现主义的影响。而这些带有表现主义特征的绘画并未引起国内美术界的足够重视。80年代中期,北京的艺术市场隐约透露出西方新画风的倾向。国内的新表现主义不如85新潮时期青年艺术家的冲动与激进,更多的是关于表现主义在艺术本体方面的探索。

80年代后期,周春芽等人赴德留学。新表现主义绘画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新表现主义的本质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的反拨。它的产生在艺术观念上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新表现主义提供了深厚的传统积淀,继承了大量的造型元素。新表现主义的兴盛体现了现实的需要。80年中期的中国与德国的文化情境完全不同,艺术市场也处于初级状态,新表现主义在80年代的中国传播并不顺利。

90年代中后期,视像艺术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的实验,新表现主义绘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80年代初,周春芽创作的作品手法注重写实,主题以人物为主。90年代后,他的创作转向表现主义。21世纪初至今,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一直影响着中国绘画。

三、结语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数十年,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已成为中国绘画的有益补充。不同时代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具有不同的解读。区分抽象与新表现主义的形态特征,不代表两种思潮与传统表现主义间没有联系。审视传统与新表现主义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为了总结过往的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促进中国绘画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颖佳.德国表现主义画派中的主观倾向[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曾辉.“探寻自我的现代美术潮流”——德国表现主义桥社画派研究的当下意义[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8).

[3]王晓宇.浅谈表现主义绘画风格对内心情感的表达[J].美术大观,2014,(1).

[4]时中奇.废墟上的救赎——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尔姆·基弗艺术探析[J].美术大观,2009,(5).

猜你喜欢

表现主义传播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从德国表演主义电影《大都会》看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评《琼斯皇》中20次鼓声对人物命运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