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权增能:大学生创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8-01-25郭宇峰

科教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高校

郭宇峰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就业现状,指出了高校在就业创业工作中遇到的困境,针对问题,从法律、政策的制度层面、政府管理、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业内外部环境赋予创业更大的权利。提高学生创业相关的通识知识、创业技术能力、创业心理能力,实现政府、高校、学生、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我国提供更好的创业服务,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最终解决就业难题。

关键词 赋权增能 高校 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84

Empowerment: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GUO Yufeng

(Wuhan Real-estate Group Co.,Ltd.,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oints ou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the lack of effective legal policy, lack of management oversight, Values are inconsistent, the curriculum is not scientific and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staff, lack of servic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rom the law, policy,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e university internal syste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gives more power.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knowledge innovation, mental health, and gover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parents, society make joint efforts to create a good business atmosphere, to provide better business service in our country,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in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Keywords empower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1 我国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困境

(1)缺乏系统化的法律、政策保障。首先,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主要存在着立法层次低,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目前现有的《就业促进法》,条款规定笼统、仅是原则性和抽象化的描述,法律可操作性低。其次,有关创业工作的政策具有责权不清、地区性差异及城乡差异较大、政策收益对象针对性模糊、政策执行、评估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政策也具有重财政、税收方面,轻指导教育、培训方面,导致学生创业易,成业难,往往惨淡收场。

(2)创业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首先,政府缺乏统一的创业管理机构。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内部均存在资源分散、权责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无法从创业教育、创业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实质帮助,对开设创业教育的高校也无法开展有效监管,对扶持创业的财政资金也无法量化监管,最终无法形成对创业辅助的合力。其次,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管理的重视不足,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突出。缺乏對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化设计,创业教育多为附属于就业指导的教育,个性化指导不足,在师资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

(3)各利益相关主体对大学生创业的目标及理念认识有偏差。首先,高校教育一直以培养全能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机制都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而非实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不少高校对创业教育缺乏重视,认为已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实训、实践基地已可满足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需求,创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创业过程中主观能动性较强,学校参与效果有限。其次,政府在创业教育中,仅仅是从政策制定方面,停留在仅提出创业教育计划、拨付预算经费,对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并没有绩效考核,对经费使用的核查也不够到位。

(4)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学生提高创业能力的根本保证。首先,从实际效果而言,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其次,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般与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小组重合,多为各学院辅导员,招生就业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老师组成。他们多为临时抽调,不是常设职位,从业人员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不足、也缺乏创业市场实践经验。

2 完善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路径选择——赋权

2.1 制度赋权

(1)完善创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提升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立法层次。可以制定国家层面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创业促进法》。[1]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化工作,需要国家充分利用财政、税收、金融、教育等政策手段,通过制定法律、普及法律、严格执行来促进大学生创业,保障大学生创业的合法权益。统一的《创业促进法》明确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反对创业歧视,对侵犯大学生权益提供合法的权利救济机制。endprint

(2)完善创业相关的政策保障。应确立统一的创业政策赋权部门,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委员会,成员为各行政机关、人民银行、高校、学生及企业。颁布责权一致,权利与义务统一,明确创业工作发展定位。在创业工作委员会中的各参与方共同努力,教育部门及高校主管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部门主管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工商、税务部门则主管学生開设企业的流程及经营状况;人民银行协调各商业、政策银行帮助学生创业筹资;高校则做好学生创业能力、创业心理的培养;企业提供创业实践基地,供学生创业实习学习。

2.2 机制赋权

(1)健全政府创业工作管理机制。首先,国家层面应成立统一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涉及的行政机关较多,容易形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加强行政统筹能力从政策制定、平台建设、主体建设、机制构建上形成步调一致、结构合理、切实可行的行政机关扶持机制。成立统一的专门机构不但可以从资金、人员编制、办公场地环境等硬件满足创业需求。其次,构建创业扶持政策的运行和评估机制,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2]

(2)完善高校创业工作管理机制。首先,各高校应依照管理部门建立创业工作小组。提高对创业工作的认识,加大对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将创业教育、创业服务纳入正式的教育培养体系。创业就业指导教育并不是结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它是一个以过程为导向,从学生进校就进行持续教育的系统化工作。其次,各高校可以建设统一的招生、教育、考试、就业创业大数据平台。对大数据的精准应用,针对学生的性格、知识能力、学科水平进行动态测评、跟踪,对有潜力创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3)建立“三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从事创业工作的师资队伍应朝着专业化、职业化与专家化的发展努力。首先,实行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国家层面可以确立就业创业辅导师从业资格考试,确保从业人员执照上岗,从根源上保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就业创业背景知识。并且可以保证执证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了解实时创业行业动态,获取最新的就业创业辅导教育知识。其次,加强创业学的学科、学位建设与学术研究。美国自1997年已实施创业学博士生的培养计划,旨在为高校培养专职创业教育教师。[3]

2.3 环境赋权

(1)优化创业教育内部环境——家长支持学生努力。针对经济形势下行,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多家长期望学生在择业中稳定、保守,鼓励参与机关、事业单位的考试,不支持学生创业。我们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不能让有志于创业,有能力创业的大学生止步于创业理念的起点。此外,我国大学生中城镇、农村底薪家庭学生所占比例很大,针对他们而言,读完大学已属不易,自主创业需要承担巨大的额外风险。因此,加强创业文化氛围在家庭中的传播,引导有志与创业的底薪家庭学生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做理论政策引导、做好后勤保障。

(2)优化创业教育外部环境——形成政校企与社会力量合力。切实落实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参与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大学生在读期间接受创业相关的课程指导,可以提高其创业意愿。创业意愿只是一种动机,未必能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但是创业意愿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先决条件,凡过去创业的人必然以创业意愿为先导。[4]高校内营造出创业的良好氛围,开展系统化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培育创新型职业人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与第三方组织创新创业服务助推机制和科学园、孵化器建设,不断完善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筹资融资服务、跟踪指导、法律咨询等创业服务,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3 完善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选择路径——增能

3.1 通识知识增能

增加大学生有关创业的通识知识课程显得尤其重要,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业人才,并不是“企业家速成”培训。在低年级设置必修课性质的通识知识课程,培养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引导创业意识形成。由于高考招生制度原因,文理分科较早,再加上大学学科和专业深度发展,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产生巨大隔阂,自然科学类理工学生往往缺乏基本的创业通识知识。因此,高校应增加在公共必选课程中对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经济政策与理论、国际金融贸易、法律法规所占的比例。将上述基础理论知识融合到创业实务中,基于原有的专业课程,结合创业知识,开设各专业中的创业课程。并且在考核学生能力的时候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现全面考核、过程考核,建立双向式、沟通式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发挥考核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的作用。[5]

3.2 创业能力增能

创业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基础通识的创业知识,对于创业能力的要求更苛刻。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应加强对市场觉悟能力、创造能力和知识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市场觉悟能力,不仅可以及时发觉市场需求并且能够根据现实或潜在的市场需求与企业研发、制造的产品和提供服务。还能够清晰地界定目标消费群, 并分析市场同类竞争优势、劣势、风险、挑战分析来判断未来市场的变化。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创造力,第一,需要高校开设的课程需要结合实践性和体验性,全面强化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认知。第二,可开设探索性、研究性的课程,要敢于追求学科、市场最新的科技成果。第三,还需要开发个性化的指导课程,应用动态数据库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进行测评、跟踪指导,并进行精准化指导。

3.3 创业心理增能

大学生创业能力中,创业心理综合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承担风险、承担失败的心理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 社会沟通能力。首先,高校应在培养创业人才时,提高对创业心理辅导的认识,增加经费投资,加强专业化人才引进,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提高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应扶持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非营利组织建设。对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心理素质较差、社会竞争与社会压力较大进行心理,进行辅导教育,让其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劣势,增加其自信心。最后,可以学习美国设立的小企业局,建立我国统一的小企业管理行政机构,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实时跟踪、指导、扶持,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外部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德敏.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探析[J].兰州学刊,2010(4):110-112.

[2] 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演进逻辑及其趋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6-53.

[3] 熊华军.美国专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2):47-52.

[4] 谭力文,曹文祥,宋晟欣.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1):34-39.

[5] 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业高校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研究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