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幸运的父亲”(三十)
——体罚孩子是“懦父”行为
2018-01-25
中国文化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即便在那些平素对孩子百依百顺的父母那里,如果男孩子“熊”得过分,“棍棒伺候”是难免的。至于因为不好好学习而施以拳脚的,则更多了,好像根本不用想一想。除了体罚,对熊孩子就真没有办法?
我孩子自小顽皮,不好好学习不说,还会不时整出些个不大不小的事件来。一次,我带他去我朋友老家小住几天,谁知他乘人不备,把一位“国际友人”行李上一个标签给搞没了。偏偏这小小标签非同一般,用来证明这个箱子未经打开,出境时能免于检查,不用交税,形同“保税区”的官方证明。“国际友人”发现后一阵忙乱,大家也跟着寻找,最后才知道被我家“熊孩子”弄丢了。我朋友气恼的情状可想而知,尴尬之下,我有些气急败坏,但没有打孩子。
没有打孩子并非因为朋友父亲说了,“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信以为真,痴痴地等待孩子成就大局面。说真的,我至今对老人用如此重口味的“古训”来开导我,不以为然,甚至视之为某种“诅咒”,预言孩子未来还会有更具破坏性的行为:“就撕下一条标签,至于吗?”
孩子没有挨打的原因很简单,我不愿打孩子。
印象中,如果没有“选择性记忆”的话,我真正下重手打孩子只有一次。他很小的时候,同表姐玩闹,抓伤了女孩的脸。他表姐生下来就是美人胚子,舅妈珍惜得不行,脸被抓破了,虽然只是浅浅一道,但如果留下疤痕,岂不遗恨终生?
要孩子不玩闹,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长记性,不要再有类似行为。我当下脱了孩子裤子,给小屁股重重三下。既没有用棍棒,也没有扇巴掌,因为不管孩子犯错多严重,不能打耳光,这是我母亲定的规矩:打脸不只危险,更伤自尊。
孩子“熊”得厉害,我又不愿体罚,怎么管教?只能吓唬。不管做错了什么,都给孩子讲道理,他认错了,就不用打。如果硬是不认错,没办法了,只好棍棒伺候。
好在孩子无师自通,深谙“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一看情况不妙,躲避之余,不忘及时认错。而只要孩子知错,哪怕只是为了“好汉不吃眼前亏”,我也顺坡下驴:教育孩子无非为了让他懂道理,现在孩子知道对错了,何必真打?
我自小很少挨父母打,长大以后听父亲说过,他自小常被爷爷打,终于有一天,他反抗了,夺下爷爷手里的棍子,从此再也没有挨打。现在想起来,才明白,我很少挨打,或许就因为父亲的童年经历让他不愿打孩子。但当时总结出一点:“大人打小孩,只是以大欺小,哪天孩子个头长得比你高了,再打孩子试试?”如果我不想有一天被孩子夺下棍子,脸面扫地,那最好不要养成打孩子的习惯。
事实上,不用体罚,熊孩子照样可以长大成人,还因为不必屈服于强暴,而免于丧失自尊的心理扭曲。一则孩子都有成长过程,“熊脾气”会随着身心发育,自然校正过来。二则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自己,如果家长平时为人正派、做事有分寸,孩子即便有些小淘气,未必就会越演越烈,不可收拾。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来说,一次不打不等于永远不打,只要打的可能性存在,皮肉之痛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头顶上,引而不发,反而更有威慑力。
观察孩子犯错之后的反应,我发现,越是在他自知犯了错,可能挨打时,我仍然同他讲道理,不诉诸暴力,越能让他口服心服,再不犯同样过错。原因可能在于,父母不愿意责打孩子的心情,在这样的场合会得到孩子最真切的体会,该打不打,再要同父母拧着干,就毫无必要。不因自己情绪失控而体罚孩子,不因害怕对孩子失控而体罚孩子,父母有了这样的自信和自律,不但更有利于孩子辨识对错,还有助于孩子在非强迫的环境中,更快形成自控的意识和习惯。
我深信,打孩子常常只是家长因为无能、无力、无奈,而以大欺小,借以宣泄焦虑而已,所以,属于典型的“懦父”行为,不用虚构什么理由来为之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