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瞻探索:庞薰琹在抗战中的美育思想构建①

2018-01-25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黄 晨(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庞薰琹早年游学法国,第一次接触到工艺美术并萌发办学的意念,成为一名接受过现代艺术教育和熏陶的有识之士,然后,带着跨越专业壁垒的广阔视野和探索艺术真谛的深邃思考,回到了祖国。抗战时期,“救国”成为那一代人共同奋斗的目标,庞薰琹也不例外。他在四川省立艺专期间积极投身于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体现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的美育思想。同时,在实践中超越时代勾画了兴建实用艺术学院和培养适合我国需要的工艺美术人才的蓝图,这一切显示了庞薰琹工艺美术思想和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自我补益的发展历程,以及贯穿一生的“美育救国”理想。

一、时代同步: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抗战结束时,在如何发展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上,庞薰琹曾提出了一个建立工艺美术学校的计划,他的提议不是偶然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25年他赴法留学时。在分析留学经历对他的具体影响前,可以先思考庞薰琹为何远渡重洋留学“取经”。

把时间回溯到五四前后,正如袁韵宜在《庞薰琹传》一书中所写的那样:“讲民主、讲科学的新思想,反帝反封建的精神,震动了整个社会。当时有志青年出国寻求救国真理已形成浪潮。庞薰琹早就渴望出国留学。”[1]当时这些青年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经验、文化、技术,从而探寻强国之道,只有两种办法:一是走出去,二是传进来。庞薰琹正是怀揣改变国家与民众思想与生活的梦想,肩负着家人的希望,开始踏上了赴欧洲游学的漫长征途。但他为何选择留学欧美而不是比邻而居的日本呢?细细分析,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

首先,从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科技的新发现,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是历史的必然。欧洲在科技领域比东方先行了一步。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欧洲不仅延续了古典艺术的传统,更开辟了现代艺术的先河。20世纪初,一场国家性设计运动在欧、美等地流行与发展,这便是装饰艺术运动。这场运动起源于法国,在其盛行的1925年,一场名为“装饰艺术品和现代工艺”的博览会在巴黎举办。这次博览会是艺术家与设计师在接受了现代工业观念后,把现代工业与装饰艺术结合起来的风格呈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欧洲来说,庞薰琹认为当时的日本是照搬欧美的那一套,可称其为“二手货”。如果要学习,不如直接从源头去寻找,遂赴欧洲留学。

其次,从实际的经济情况看,由于官费留学处于僧多粥少的境况,去海外游学大多只能是自筹经费。相对日本的高额学费,欧洲等国的留学费用就要低得多。庞薰琹在回忆录中也曾提及,因是自费留学,其家境也不是太好,所以选择了能“勤工俭学”的法国。

最后,从语言条件看,庞薰琹早年考入的上海震旦大学是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这所学校一直用法语授课。从而使得庞薰琹能说一口流利的法文,因交流无碍,他自然选择赴法留学。

1925年,庞薰琹到达法国后,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参观了“装饰艺术品和现代工艺”博览会。这次参观,是庞薰琹早期接触和认识工艺美术过程中,感受展品诉诸生活之美的创造。通过这次参观,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获得原来“美术不只是画几幅画,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的感悟。这个感悟的产生,使他更加重视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紧接着,开阔了眼界和思路的庞薰琹听说巴黎的高等装饰美术学院有设计专业,就产生了去这所学院学习的想法。报考这所学院时,考官曾询问他是否为日本人。得知他是中国人时,考官说,这个学院不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一般谈到这里,大多会联想到这带有明显种族歧视意味,但在艺术史学者弗兰对庞壔的访谈中却对其拒收的原因给予了另一番说法。她讲道:“日本当时向西方学习,比中国早了五十年,日本人学习西方文明,发展了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所以,在经过了向西方学习的五十年后,它已经有现代设计的意识,而对中国来说这完全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既无经验也无师资,在当时是一点概念都没有,我怎么教你,所以这所装饰学院有理由拒收中国学生。”[2]庞壔的这个解释不是没有道理。考官的拒绝却使热血激昂的庞薰琹产生了一种想法,他说道:“将来中国也要有这样的学院,而且要办得比它更好。”这个想法也是后来促使他走上工艺美术道路的一个重要缘由。自此,庞薰琹开启了艺术探索的全新之旅。当然,以后一切,皆是因缘造就,或许,从他远渡重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

二、宏图大志:工艺美术教育理想的蓝图建构

事实上,庞薰琹在抗战期间从事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内心想创办一所专门的工艺美术学校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但有时境遇并非如其想象,会遇到时代乃至现实的掣肘,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庞薰琹清楚地意识到教育是一项集体性、社会性的事业,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尽可能地寻找机会使自己的工艺美术教育理想传播到社会各层面中去,以期望更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关注、支持和参与这项集体的事业。抗战胜利后,庞薰琹拟定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创建一所独立的民族传统艺术与西方工业文明结合的高等工艺美术学校的方案。这套建校方案带有一丝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的色彩,这有可能与他在欧洲游学期间去德国包豪斯考察有关。他在这套方案里也借鉴了欧洲现代工艺的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当然,包豪斯成立时背后有着强大的工业技术支撑,中国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面对中国的现实庞薰琹选择了相对容易入手的装饰艺术,这对于他而言是可以把握改造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契合他拯救中国艺术的思想倾向。如果说人生为艺术是一种专业精神。那么艺术为强国则是达到一种境界。这时,他的教育思想前进了一大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概念,有了一个系统的结构。这个超越时代的构想即使是今天的标准也算比较完备翔实,归纳一下得出如下四个观点:

一,认为民众不单需要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时也需要精神生活的提高。实际上,庞薰琹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超越了他身处的时代提出了从艺术角度改善大众生活的理想。

二,工艺美术是实践性学科,在教学计划中注重将专业学习与实际操作密切关联,这样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专业的兴趣,锻炼了学生专业的设计能力。

三,在学生中择优培养,对于有留校任教意愿的,选拔留用,并使其理解这个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出一批符合本教学制度要求的教师队伍。

四,建校计划中提出走艺术与技术、生产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设计,与日后中央工艺美院成立时提出的教学、科研、销售、展览四结合的工艺美术体系设想,二者几乎一致。通过销售学生在专业实习时制作的产品,使学生能接触社会,知道民众的喜好和需要。

这套建校方案的提出,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还具有经济与社会效益,对当时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看出,庞薰琹对艺术方向的选择,不仅仅是他留洋饱览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成果,更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潮流相关联,从而形成的一个构建艺术化生活方式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认知与想法。正如李立新教授评价说:“……庞薰琹、雷圭元等先辈学人最初引入西方工艺美术(设计)不是为了更换或替代中国的工艺设计,恰恰是为了改造、振兴中国艺术与设计,……期望中国设计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3]可以说,这二十年也正是亲身经历了各种见解、理论、实践,逐步酝酿到成熟的一个思考过程。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在当时不可能实现的方案却引起了知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注意。

多年后,庞薰琹还清晰记得在重庆与陶行知初次见面的情形。彼时庞薰琹40岁,这位最初崇尚西方现代艺术的画家,在西南地区对传统艺术的研究、对民族生活的考察,使他逐步转向了对实用艺术的探索。而时年55岁的陶行知,早在19年前便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他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体系,名满天下。两人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相见,可以想象,庞薰琹对陶行知的见识与学养当是深表敬佩的。他们一致认同开办工美艺术教育,乃国家之大业,民众之所需。可以说,这份计划是庞薰琹毕生为之追求的信念具体化的开端,为其建国后提出建立工艺美术学院的规划奠定了基础。

三、求变创新: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庞薰琹一生最大、最令人瞩目的事业,是创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已形成公论。或如庞壔所言,上世纪30年代时,我父亲在上海创办首家中国人自己办的广告公司,并举办广告商业美术画展,这在中国美术界尚属首例。……在抗战时期,作为画家首次研究历代装饰纹样,创立既是中国、又是现代的设计之路。……[4]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的首次,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就工艺美术教育与发展本身而言,庞薰琹是位新理念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他认为其内核始于创新。他说:“……我个人认为我们要随时代需要、人们的欣赏趣味的提高,而不断要有创新才行。”[5]

庞薰琹口中所说创新,其实指的是思维的创新。应用在设计教育上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构思能力,利用所掌握的方法、技术与相关的科技成果,把这些融入设计之中,从而创制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新产品。当然,创新问题在今天已经成为讨论的焦点与热点,但回想70多年前,初登四川省立艺专讲台教授应用艺术课时,庞薰琹已结合当时的认知与时代背景,将创新与传统相关联,并在课堂讲授中提了出来,这还是非常少有的。他认为技术是可以通过长期大量的实践来掌握的,但设计意识与创新思维不是反复实践就能得到的。同时,他强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工艺的传统和纹样,这也为我们创作的资源取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延续的,传统即是更新的基础。

事实证明,庞薰琹在当时的设想和做法,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今天国内的设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困难:首先,在专业设置、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上趋于“同质化”,缺乏专业的特点与具体需求。其次,在对待国外教学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深层次的比较和选择。第三,在对学生原创能力与学术视野的培养上重视不足,设计教育与实践的联系不太密切。反观庞薰琹,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就主张因材施教;除本专业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修其他专业;他还提出在教育工作中,绝不是把别国的经验照样搬过来,囿于外来影响,失去自我经验。第四,他倡导以适应工业生产和人民大众生活所需的现代设计作为新中国设计的主导方向。第五,他重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强调工艺美术教育的地域性与产业结构。

随着“文革”的结束,庞薰琹复出,这一时期,他认为工艺美术已经跨进美术与科学结合的时代,而我国的工艺美术在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工艺学以及行为学等诸多方面是滞后的,因此要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来加快器物改进,加速商品的更新换代,这是应该重点关注和设法解决的。面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设计思想深入影响中国艺术设计界的形势,庞薰琹积极呼吁在继承传统工艺美术思想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创造出拥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新设计。应该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中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如何面对新挑战,是急于表面追赶,还是忘记过去。其实,庞薰琹提出的连接传统,克服局限,会通中西以及在现代转型实践这条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和构想,是值得去深思的问题。就此而言,庞薰琹的设计思想没有过时,通过更新的视角对其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设计教育之路,依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