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野”的意义
2018-01-25特级教师王崧舟
◇特级教师 王崧舟
课堂上的雪野,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诗人、教师。凡听过雪野课的人,几乎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作为诗人的雪野,无疑是纯粹的,一如“雪”的精魂;作为教师的雪野,则是超逸的,恰似“野”的气象。
据我所知:诗人能上课的,不多;能上得像模像样的,更少;上得元气淋漓、真力弥漫的,大概只有雪野一人。也可以反着看,教师能写诗的,不多;能写得像模像样的,更少;写得元气淋漓、真力弥漫的,好像也只有雪野一人。
你分不清雪野是诗人还是教师,二分法的背后恰恰暴露出大多数语文教师诗性智慧的干涸。雪野是合一的,他是诗人式的教师,教师式的诗人。有人以所谓的热词“跨界”来形容雪野,我以为这是对“雪野”的某种隔膜和亵渎。作为诗人,雪野是专业的;作为教师,雪野是专业的。我之所以在后一句“是专业的”前面刻意不用一个“也”字,因为“也”已经下意识地将作为教师的雪野贬低了一层。
是的,雪野是合一的。合一的雪野,在中国诗坛是独一无二的;合一的雪野,在中国教坛是独一无二的。我以为,这就是雪野对于中国诗坛和中国教坛的意义所在。诗坛的意义,留给诗人们去议论吧;作为教坛的一员,漠视雪野的意义,则是一种傲慢,一种罪过。
在执教《蚂蚁》一课时,雪野对孩子们说:“老师写了32年的诗歌,写出40首关于蚂蚁的诗歌,没有一首是一样的。”雪野是率真的,因为他有足够的底气。对于童诗的创作和解读,雪野是真真正正的过来人、个中人。他比任何一位语文老师都清楚童诗创作的酸甜苦辣,也比任何一位语文老师都明白童诗解读的悲欢离合。
在《见面礼》一课中,一个孩子写了这样一首诗——
云朵姐姐把水珠
送给了小草
小草说:谢谢你的礼物
小草把水珠
送给了小花
小花说:谢谢你的礼物
小花把水珠
送给了小河
小河说:谢谢你的礼物
雪野的点拨极具功力:“开头不错。中间那一部分抽出来,也很好。最后那一部分单独来看,也觉得可以。三部分放在一起,几乎是模仿刚才小诗人的表达方式。”于是,率性的雪野现场提供了这样的修改建议——
云朵把水珠
送给了小草
小草说:谢谢
每天起床
我有了一面镜子
小草把水珠
送给了小花
小花说:谢谢
每天早上
我有了化妆水
小花把水珠
送给了小河
小河说:终于
小孙子又来看我了
不要忘了,这是完完全全的课堂生成。说他点石成金也好,说他画龙点睛也好,总之,这无法预约的精彩让我们拍案叫绝、击节叹赏。我们不禁要问,何以是雪野?雪野何以能?其实,答案就藏在雪野自己创作的这首叫《水珠》的童诗里——
云给大地写信
每一个字儿
干净透明
叶子喜欢捧着
轻轻地读
风儿喜欢抱着
边跑边大声地读
土地拿到了它
放进心里
湿了眼睛
东坡曾有诗云:“平生自是个中人,欲向渔舟便写真。诗句对君难出手,云泉劝我早抽身。”“难出手”是因为“知其妙”,“知其妙”是因为“个中人”。而雪野的“敢出手”也是因为“知其妙”,“知其妙”也是因为雪野就是童诗创作的“个中人”。东坡的“难出手”和雪野的“敢出手”,无他,二人皆为亲历其境深悟其道的“个中人”。
因为是“个中人”,雪野才会这样去唤醒孩子——“举手的时候问自己,我的想法别人想得到吗?想别人想不到的,你就是半个诗人。能够完整地说出别人想不到的故事,你就是真正的大诗人。”
因为是“个中人”,雪野才会这样去启发孩子——“这么好的主意,你们都没有发现?采花粉干吗?”正是雪野的发现,才有了孩子更天才的发现——“带到家里当香水用”。
因为是“个中人”,雪野才会这样去成全孩子:“开头两句,谁都想得到,可贵的是‘地上的一个个碗接住了它’。地上的碗,没有表达清楚,我们可以说,‘地上的水库,池塘/像一个个小碗/接住了它’。”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位语文老师都是诗人,就像我们不能要求每位语文老师都是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一样。但是,如果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能够像雪野一样换一个视角,试着从创作论的维度重新发现,也许课程会向你开启另一个世界、另一重境界。同理,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理解也能够像雪野一样换一种角色,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也许你能借由这些“天生的诗人”照见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位“天生的诗人”。
语文教师的本真乃是诗人,语文课堂的本色乃是诗性,语文生活的本质乃是诗意,这是“雪野”带给我们的课程意义。
向雪野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