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点带面由此及彼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片段及解读

2018-09-06◇孟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草字头五壮士班长

◇孟 强

《狼牙山五壮士》写的是一个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故事。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五壮士的英名永载史册、光照千秋,五壮士的精神永不磨灭、历久弥新。教学经典名篇,难在守正出新、老课新教。为此,运用类比、关联、组合、迁移等策略,形成“写字、阅读、言语”等多重组串,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可以收到举一反三、授之以渔的效果。

一 一个到一类

汉字是单音节文字,大多一字一音一形。但汉字不是完全孤立的个体,它们之间存在着音、形、义等诸多关联。识字教学中,往往是“天地”“日月”“水火” 不分家,“青清”“禾和”“火伙”辨分明,“己已巳”相比较,“木本末”有关联……学生不是单一孤立地识字,而是用系统整体思维学习汉语和文化。写字教学中,往往也是按照部首、结构特点,分类施教,以期使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那么,归类指导可否更为精准,更有实效呢?

片段回放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有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也有浴血奋战的抗争史。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狼牙山五壮士》。一起读出这五位英雄的名字。

生: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师:(“葛”字标红)“葛”是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姓,既可以作单姓,也可以作复姓。有个神机妙算的人,就叫——

生:诸葛亮。

师:“葛”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作gé,是一种藤本植物,(出示图片)根可食用,茎皮可制布。据此看来,“葛”的字形跟哪个读音有关?

生:“葛”是草字头,表示植物。

师:草字头是用来表意的,这是一个常见部首。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出示“菊”“苔”与“葛”字形成汉字组串)仔细观察,草字头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生:(依次说出)起笔是一长横。左竖稍短,右竖变撇。两竖距离上宽下窄,像个倒梯形。

师:说得好。我们可以把这些规律总结成一段歌诀:一横两竖草字头,起笔横画长如盖,左竖要短右变撇,上面宽来下面窄。伸出食指,一起来读歌诀,写部首。完整地写下“葛”字,日字要上宽下窄,写得扁。短撇要平。横折钩要写得宽,包住里面的笔画。

(生练写,师评改)

师:是不是所有的草字头都是一个写法呢?我们接着来看。(出示“草苦芳”“茶芬荟”“茂营茗”三组汉字组串)在这些字中,草字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横画变短了。

师:为什么要变短呢?

生:因为下部有长横、撇捺、斜钩等笔画,上部的横画就要谦让一些。

师:是的,写字如同做人,笔画之间要彼此礼让,才能协调有序、主次分明。这正是:若是下方有横画,或是撇捺及其他,首横变短讲谦让,一笔一画皆文化。

案例解读

上课伊始,由五位英雄的名字切入,引出本课的生字“葛”。从结构和部首来讲,学生已经司空见惯,可学生未必能够准确把握草字头的特点,更不用说草字头在写法上的细微变化了。教学中,先是形成了“葛菊苔”三字组串,重点观察草字头的运笔和写法,然后适时引入“草苦芳”“茶芬荟”“茂营茗”三组汉字组串,引导学生发现“草字头”的细微差异,体会书写乃至书法的变化之美,达到了“教学一个,通晓一类”的效果。在呈现汉字组串的过程中,当学生若有所悟的时候,适时出示两段歌诀,起到了总结、提升、点化的作用。

二 语言到动作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作用不可小觑。日常教学中,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引导学生批文入情,展开对话,产生共鸣,升华情感,是中高年段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但往往条块分割的多,整体比对的少,关注语言时忽视动作,关注动作时撂下语言,走的多是线性思维之路,缺乏系统思维和整体观照,导致人物形象呈现不够完整,理解不够深刻。

片段回放

师:回到五壮士,联系课文想一想,他们当中,刻画最为细致的是谁?

生:班长马宝玉。

师:没错,马宝玉是这个英雄群体的核心和灵魂人物。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马宝玉语言、行为的语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生圈画批注)

师:第一处描写班长言行的语句是什么?

生:“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斩钉截铁”,可以看出班长果断坚决的态度。

生:“走”,说明班长说话干脆利索。

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师结合“斩钉截铁”“走”等字词引导学生读出坚决果断、掷地有声的语气,进而引导学生加上手势读出感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手势往下;“走”,手势往前上方)

师:一个寻常的“走”字,含义是深刻的,这正是语言描写的魅力。“斩钉截铁一声吼,果断坚决往前走。”这个“走”字,还出现在了动作描写中,“带头向棋盘陀走去”,走向棋盘陀意味着什么,这个“走”字又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说明五壮士没有退路,不怕牺牲。

师:这个“走”字表现了五位壮士勇往直前的气概,舍生忘死的精神。这正是“走向顶峰不回头,舍生忘死英名留”。抓住一个“走”字,透过两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带上崇敬的心情,完整地读一读。

案例解读

走向棋盘陀,是五壮士做出的一个生死抉择,班长马宝玉的言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处描写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班长只说了一个字“走”,但掷地有声,表现了班长坚毅果敢的性格。班长的动作也是一个“走”,但无声胜有声,细微之处见真情,写出了舍生忘死的精神。此处教学运用了 “关联”和“聚焦”的策略,将语言和动作描写结合起来,同中求异,感受“走”字背后丰富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班长马宝玉的精神品质。

三 一处到一组

作品是靠人物形象感染影响读者的,人物是靠精神和思想立起来的。人物的精神品质点滴渗透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中,这样的描写往往不止一处。教学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把类似或相关的描写整合起来,在碰撞比照中“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片段回放

师:班长马宝玉的语言、动作描写,文中还有两处。

(出示)

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师:哪些细节让你深受震撼?

生:“用石头砸”,我感受到班长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决心。

师:把决心带到朗读当中。

(生读。师抓住“猛地举起”“砸”等字词,指导生读出力度和决心)

师:好的朗读,就是要读谁像谁。大家齐读,读出班长血战到底的决心,英勇不屈的气概。

(生齐读)

生:“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我感受到班长身先士卒、宁死不屈的精神。

师:我们再来关注另一个细节,把枪砸碎了,与上文中的“用石头砸”,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生:“用石头砸”,班长的心中充满了怒火和仇恨。砸枪时班长的心情肯定是舍不得的。

师:枪是战士们最亲密的伙伴,为什么要砸碎它呢?

生:为了不让它落入敌手,伤害战友和群众。

师:大家读一读,试着把这种复杂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师指导生注意读“砸”字的语气,读出不舍不忍的心情)

师:同是一个“砸”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情感是有明显差异的。这正是“砸敌满腔恨,砸枪心不忍,同字不同情,值得仔细品”。

案例解读

“斩钉截铁地说”“用石头砸”“砸枪跳崖”三个片段,分别表现了班长马宝玉果断坚决的态度、血战到底的决心、视死如归的气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此处教学,删繁就简,由片段一直接引出后两个片段,形成人物描写的组合体。在阅读理解时,又引出了“砸”的微组合,有助于走进班长的内心世界,触摸英雄的侠骨柔情。

四 个体到群体

人物描写有个体和群体之分。对于学生来说,个体描写比较常见和熟悉,群体描写则比较陌生。从数量上来说,群体是个体的集合。从写法上来讲,群体描写中也有个体描写,但又不仅仅是个体描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当然,概念的建立,认知的获得,不能仅靠简单的说教,应当结合具体的情境和事例,由浅入深,发现差异,领悟方法。

片段回放

师:班长的英雄气概,影响和感染着战士们。我们来看,当班长做出生死抉择 (斩钉截铁地说)的时候,战士们——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师指导生读出激动的心情、豪迈的气概)

师:当班长举起石头砸向敌人的时候,战士们——

生:“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指导生想象“像雹子一样”的画面,读出力度,读出情感)

师:当班长纵身跳崖的时候,战士们——

生:“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师抓住“昂首挺胸”一词,指导生读出大义凛然的气概)

师:仔细比较一下,描写班长和战士们的时候,着笔落墨是不是平均用力?

生:班长写得多,战士们写得少。

师:班长是重点,刻画得详细,战士们一带而过,写得简略。这就叫作“点面结合,详略得当”。联系上文,文章开头,五壮士是怎样出场的?

生: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

师:这里的写法与刚才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把每个战士都描写了一遍。

师:文章开头,一一交代每个人的姓名和表现,形成一个英雄的群像,给读者留下整体印象。这就叫作“连点成面,逐一亮相”。

案例解读

《狼牙山五壮士》塑造了一个以班长马宝玉为首的英雄群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叙事性作品为主体,塑造了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但以个体描写为主,群体描写并不多见。这里的“不多见”恰是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此处教学,首先由班长的言行引出战士们的描写,比较着墨落笔的差别,领悟“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然后,跳转到开篇,领悟文章开篇五位英雄“连点成面,逐一亮相”的写法。同一个群体,在前后比对中,既使学生领悟了写法的差异,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文无定法”“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理念。

五 理解到表达

叶圣陶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张志公说:“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正所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莫若授之以欲”。言语表达的“鱼、渔、欲”,必须在言语实践中获得和转化。教学中,要借文本之“例”,举一反三,以读带写,不断强化和提升言语之“力”。

片段回放

师:不论是连点成面,还是点面结合,都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描写群体人物的时候经常用到。比如,抗战题材《八女投江》的故事——

(出示片段)

冷云把手一挥,果断地说:“同志们,下河!”八个英勇的抗联女战士互相搀扶着,昂着头,一步一步坚定地走进了激流翻滚的乌斯浑河。

师:这个群体描写,运用了哪种方法?

生:点面结合。

师:再看一段远点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描写——

(出示片段)

张飞抖擞精神,酣(hān)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关羽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yǎn)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sī)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备掣(chè)双股剑,骤黄鬃(zōng)马,刺斜里也来助战。

师:这处描写,运用了哪种写法?

生:连点成面。

师:这些写法都可以迁移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出示:拔河、雪后情境图)选择一处场景,选用一种写法,写一写。

案例解读

就五壮士这个群体而言,文中运用了“连点成面”“点面结合”两种写法。这两种写法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能不能迁移运用,仅靠文本这个“例子”缺乏说服力。因此,教者由近而远地引入了两个片段,一是同时代、同主题的《八女投江》的故事,二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片段。两个片段,分别对应上述两种写法,起到了开阔视野、强化认知的作用。接着,出示“拔河”“雪后”两个学生熟悉的场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刚刚学到的写法,进行练笔,起到了“趁热打铁、立竿见影”的作用。此处教学,完成了从“课本”到“课外”,再到“笔头”的三级跳。

猜你喜欢

草字头五壮士班长
差一点儿当班长
草字头
狼牙山五壮士
——根据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编写
书法运用
罗唆人的信
班长的烦恼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十一)
每天一个新班长
我的班长我的班
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