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微专题”复习在高三历史习题讲评课中的运用
2018-01-25江苏
江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进行专题复习,辅之以习题训练。专题复习是在一轮复习时在对基础知识作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通过遴选学科知识的主干知识、高频考点或时事热点,对教材知识进行加工、提炼,对零散知识进行归纳,通过适当的训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它具有新的立意和视角,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纵向深入和横向融通,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知识点,提升历史认知能力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但二轮专题复习不可能辐射到所有考点,也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学科应试技能问题,尤其是不能顾及琐碎微小的问题。
“世界上的第一名都是练出来的”“凡练必批,凡批必评”是高三教师的共识,由此,习题讲评课也成为高三复习中的主要课型,科学高效的习题讲评课既可以使学生深化对考点的理解,也能提升学生的学科应试技能。但针对习题训练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仅在讲评时就题论题显然不足以解决学生的深层次问题。那么如何弥补专题复习和传统习题讲评课的不足呢?笔者以为在习题讲评中有机植入“微专题”复习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式。
笔者曾经与高三历史骨干教师共同解剖过两个讲评课的课例,尝试采用植入“微专题”的方式弥补学生的缺陷,但是“微专题”植入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效果,以下是具体的课例。
【课例一】
原题:“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
【试题分析】本题的第(1)问,要求据材料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考查目标指向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能力级别要求属于“了解”和“理解”层次,学生的实际得分率在75%;本题的第(2)问要求依据材料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考查目标除指向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外,还有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能力级别要求从“了解”“理解”到了“认识”层次,学生实际得分率在64%左右;本题的第(3)问要求依据材料说明肯定的依据和综合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探析影响,考查目标主要指向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后半题更指向“探讨”层次,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能力,自主地发表意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学生实际得分率在45%左右。
【教学评价】教师讲评时植入了对儒家思想的嬗变过程的系统复习,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到明清时期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从维新变法时期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到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的态度等十个方面的问题,教师整整讲了25分钟,这种植入的“专题”存在明显的弊端。其一,专题切口太大,内容庞杂,是“大专题”而不是“微专题”,这样的专题无非是二轮专题复习的 “炒冷饭”,至多起到唤醒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作用,属于浅层次的反复,“大专题”的植入,会影响讲评教学目标的达成,使讲评课浮于表面而难以深入解决真问题。其二,专题内容笼统,没有针对学生的薄弱点予以强化,显然第(2)问的“概括认识”和第(3)问的“探讨”是学生掌握的薄弱点,也是教师在讲评中需要强化的能级,植入的“专题”应该是“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的态度”,这样才能力聚要害,真正通过植入“专题”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课例二】
【原题】
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 )
A.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
B.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
C.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D.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提取和解读及运用古代商业发展的基础知识分析判断能力。虽然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始终推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却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经济政策。明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但是由于不能从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从宏观上理解整个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史实,因此就出现了逻辑判断的偏差,本题的正确率不足60%。
笔者曾经观摩过两位教师对此题的讲评,由于植入了不同内容的“微专题”内容,因此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植入“微专题”一:
【变式题】“万历年间,浙江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劳作,佣值二铢。”该材料明确反映出该时期
( )
A.商业十分发达
B.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知识链接】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
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部门:民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
【教学评价】“微专题”以变式题的方式呈现。但此变式题无论是命题设计立意,还是材料信息指向都是在考查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教师植入的“微专题”知识链接也是导向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问题,看似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命题立意和视角迥异。这种植入的“微专题”设计明显偏离了考查重点,而引向目前学界有争论,并没有列入高考考查重点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无助于解决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的真问题。
植入“微专题”二:
【变式题】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
会结构发生变化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
成功与否的标准
2013年江苏历史高考题: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教学评价】教师植入的“微专题”以变式题训练和高考原题的形式呈现,特别是同样采用余英时关于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社会结构变化的史料。不同史料和视角,相同立意和考查技能要求。同时,高考的原题也具有相同的立意和考查能力要求,从而使讲评题、变式题和高考原题一脉相承,既有助于学生通过训练完善认知和技能,也有助于学生深化对高考实际考查要求的理解。把知识复习、技能训练和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种高效的“微专题”植入方式。
通过以上两个课例分析,教师在习题讲评课中植入的“微专题”复习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微专题”的来源
专题源自于学情和考情,二轮复习中的“大专题”一般源自于学科的重难点、高考的高频考点和时事热点等,其来源主要是考情。而习题讲评课植入的“微专题”主要源自于学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其来源主要是学情,包括知识的盲点、存在的疑点、理解的难点和能力的薄弱点等,通过“微专题”复习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2.把握“微专题”的特征
鉴于“微专题”的来源和功能,习题讲评课中植入的“微专题”应具有小微性、适切性和有效性的特征。所谓“小微性”,是指切口小、篇幅短、用时少,以解决学生存在的小问题为主的专题;所谓“适切性”,是指针对学生的真问题,切合教学实际,立足于当堂解决问题的专题;所谓“有效性”,是指既能突破当下问题,又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解决新问题技能的专题。
3.设置“微专题”的内容
学生问题的多样性决定着习题讲评课中植入的“微专题”内容也是多样的。如果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对知识的遗忘、知识的误解和知识的盲区,“微专题”内容则可以以对知识点的解析建构和拓展延伸为主;如果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学科能力的缺失或应试技能的薄弱,“微专题”内容则可以是相关的专项训练、变式训练和高考原题训练等;如果两者都存在问题,则可以把知识点的复习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逐步由以知识点的复习梳理解析为主逐步过渡到以能力思维训练为主,有效对接高考的真实应试状态。
4.高效“微专题”的运用
立足学情,系统分析,力聚学生的要害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整合资源,精心设计,切实解决学生问题背后的真实问题,而不是浮于表象,一叶障目,不求深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帮助学生突破新型问题,而不是就题论题,因事论事,不求升华。更不是剑走偏锋,缘木求鱼。
总之,高三历史习题讲评课中有机植入“微专题”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复习方式,只要科学灵活使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