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组老试题的新启示

2018-01-25湖北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1期
关键词:儒学红楼梦试题

湖北山东

大家首先看一组高考试题:

【试题1】(2009·广东卷·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析】本题以红学研究中的热点人物曹寅为话题,旨在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皇帝任命,派人主持,属于官营手工业,其产品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故选 C。

【试题2】(2009·山东卷·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宗法制这一重要考点。通过题干中“外人”“自己人”等有效信息,可知贾母重视血缘的远近,而宗法制正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故本题选C。其他选项中的“男尊女卑”“家庭等级观念”“长幼有序”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属于干扰项。

【试题3】(2014·广东卷·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清朝的思想文化。《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时代,当时实行八股取士,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更重视“四书”,所以选A;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等口号,导致孔子权威动摇,故排除B;C项与题意无关,因为材料没有提及“弃儒从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的生活,而D项认为其“反映宋代生活”。故本题选A。

以上三题均以《红楼梦》为命题背景,虽然并非最新的高考试题,但多年之后依然让人耳目一新,仍能对2018年高考的思想文化史备考提供一些新鲜的启示:

一、重审文化史部分的备考盲点

传统高三历史复习中,虽然力图贴近课标和考纲,打破教科书的束缚。但在惯性思维之下,在备考中依然存在诸多盲点。例如复习宗法制时,在讲述完内涵、表现之后,有的教师会将介绍其影响的讲解一笔带过,不能长时段的从家国情怀、宗法观念、宗法社会、家族意识、民族心理等多视角、多维度地予以分析,而这一向是学术研讨的热点和高三备考易忽视的点。例如,梁漱溟主张的中国“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均是对宗法观念下传统中国社会特征的理论概括。试题2就假借《红楼梦》考查传统的宗法观念,触动到了相关的复习盲点。再如,常规复习在教材影响下比较关注宋明理学的背景、流派和影响,忽视了其后清代理学的存在状态及近代儒学面临的挑战,而试题3则借贾政之口考查了清代时期的理学这一隐性知识点。同样道理,近年全国卷多次涉及儒学的起源问题,这让习惯于儒学四阶段(先秦儒学、西汉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儒学)的我们有些不知所措。 实际上述四阶段仅是教科书的叙述思路,与命题专家的学术认知并不完全契合,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长程历史的视野看,儒家思想演进的重要节点应该包括“儒”的起源、周公儒学、孔孟儒学、西汉儒学、宋明理学、近现代的新儒学等,近代相关的零星考点则有中体西用、太平天国的反儒政策、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等。在上述脉络之下,近年来全国卷多道看似“又偏又怪”的试题也就变得“不偏不怪”了。

因此笔者建议,常规复习时除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共时性阶段特征的把握之外,还应关注制度、事件、思想的起源与影响。只有从学术史的视角对考纲进行二次整合,方能有效地发现盲点、扫除盲点。当然,这对教师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从历史解释的视角诠释古代文化现象

传统的文化史备考中,比较重视有关史实的识记(即“是什么”),而相对忽视深层次的历史解释(即“为什么”)。从内容取舍上看,古代文化史基本上等同于儒学演进史,其他部分(尤其是文学艺术史)一般不受重视。不过随着新的研究范式的传入以及反猜题的现实需要,这些相对冷僻的考点也逐渐进入命题者的视线。从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视角看,这部分内容也有大量的命题素材。例如唐诗的繁荣与当时科举实行诗赋取士有很大关联;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乃至近代以来京剧的发展、白话小说的兴旺均可从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角度予以解释。具体而言,《木兰辞》与当时的坊市分离、王维的禅诗与唐代的三教合流、《清明上河图》与唐代贵族社会向北宋平民社会的转型、手持九齿钉耙的猪八戒与背后的小农形象等,都蕴含着新鲜的历史解释。同样道理,上述试题2和试题3也对《红楼梦》文本作出了别具一格的历史解释。

因此,对于古代文化现象的复习,不应浮于表面地“就事论事”,而要辩证地深挖背后的因果关系,从而更好地落实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三、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深化文化史的复习

如果从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视角看,不受重视的文学类史料借助以文证史就可能从“边缘地带”走向“历史舞台”。以文证史是一种把诗文当作史料,用以考证、旁证历史的方法。以文证史主要体现为“诗歌证史”和“小说证史”。陈寅恪先生可谓“以文证史”的高手,代表作有《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传统历史教学也曾选用文学作品进行史料实证。如鲁迅的小说《药》《风波》《阿Q正传》体现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祝福》《故乡》反映了近代中国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谷贱伤农”的社会现象,茅盾的《春蚕》揭露了当时中国农村趋于破产的残酷现实。在新的研究范式影响下,一些当代史学著作分外重视文学史料,例如利用《林家铺子》旁证近代的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对峙(葛凯《制造中国》)、通过巴金的《家》看到民国时期四川存在的驱鬼迷信(王笛《街头政治》)等。实际上学术界的研究取向往往影响到高考试题的研制。近年高考中,“诗歌证史”频繁出现,不胜枚举。“小说证史”除了关于《红楼梦》的上述题目,还有2007年四川文综卷第19题(通过《最后一课》考查普法战争)、2007年广东历史卷第26题(利用《金瓶梅》《醒世恒言》考查“明朝妇女婚姻观”)和2008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第23题(假借司汤达的小说考查蒸汽机的意义)、2014年山东卷第38题(《家》连环画与20世纪初的女性地位)。不过近三年此类试题基本没有出现。可能因为以文证史的过程中,还涉及史料的实际价值、史料的考证、孤证不立等实证问题,此类试题有时容易引起一定的争议。

总之,《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毛泽东曾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陈寅恪也认为它“尽管故事纯属虚构,但也反映了清代前期康雍乾盛世、上层社会之文化水平,及其日趋腐败、中衰状况。”正因如此,《红楼梦》成为新课改背景下以文证史的绝佳素材,上述三道高考题也给予我们一些新鲜的备考启发。

下面提供几道以《红楼梦》为背景的新情境试题,以供同学们练习。

【预测试题】

1.《红楼梦》第一回中有首《好了歌》,其曰:“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些诗句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理学思想

2.《红楼梦》第七回中提到,贾府“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亲戚子弟可以附读”。由此可提炼出的历史信息有 ( )

A. 浓厚的宗法家族观念

B. 狭隘的地方保护思想

C.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D. 尊师重教的社会习俗

3.曹雪芹的祖上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主要负责制造、采办宫廷用品,同时替皇帝收集情报。史载,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经常向康熙帝秘奏南方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表明 ( )

A.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清代监察机构发生重大变革

C. 江宁织造的职能是秘折奏事

D. 地位特殊的曹家人备受重用

4.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亦能反映出一定的历史事实。《红楼梦》第40回写到,凤姐在晓翠堂安排宴会座位时,“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对于凤姐手中的西洋布手巾,下列历史解释最合理的是 ( )

A. 体现了当时洋布大量进口

B. 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发达

C. 折射出当时贵族生活奢侈

D. 暗含着中外物资文化交流

5.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官方对《红楼梦》的评价最有可能是 ( )

A. “曹雪芹的自叙传”

B.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C.“一部阶级斗争的旷世杰作”

D. “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

6、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红楼梦》研究脱离政治干扰后步入正轨,学说林立,成绩喜人;1987年内地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大受欢迎;2005年作家刘心武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揭秘”《红楼梦》,社会上掀起新一轮的红学热。以上现象主要缘于 ( )

A. “文革”的结束

B. “三个面向”的提出

C. “双百”方针的执行

D.广播电视的普及

【答案解析】

1. B。“荒冢”指野外的乱坟。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句诗,反映了道家出世、无为的思想,故选B,其他三选项均为干扰项。

2. A。宗法制是按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贾府的本族和亲戚可以入读家塾,反映了贾府浓厚的宗法观念,故选A。材料体现不出地方保护、因材施教,故排除B、C两项。材料中能反映出“重教”,但反映不出“尊师”,故排除D选项。

3. D。材料体现不出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江宁织造不是监察官员,B项属于过度推测。材料已经指出江宁织造“主要负责制造、采办宫廷用品,同时替皇帝收集情报”,故C不合题意。

4. D。仅凭小说中的一块西洋布手巾,能推导出的历史信息是有限的。它最多只能作为中外物资交流的一个例证,故选D。至于“洋布大量进口”“中外贸易发达”“贵族生活奢侈”均属于过度推测,故排除A、B、C三项。

5. C。20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中国领导阶级的“左倾”错误愈演愈烈,逐渐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故本题选C项。A项是胡适的观点,B项是鲁迅的观点, D项是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的观点,均属于干扰项。

6. C。A项表述不当,“文革”结束后的两年内“左倾”错误继续存在;“三个面向”是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故排除B项;D项中的“广播”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双百”方针正式提出于1956年,主张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新时期以来“双百”方针重新成为科学文化领域的基本方针,故C项最佳。

猜你喜欢

儒学红楼梦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儒学交流在路上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