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解教材,跳出题海

2018-01-25辽宁孙丽晶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秦伯秦师现代文

辽宁 孙丽晶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试题灵活多样,却看不到教材的再现。学生们戏称“上课讲的包饺子,作业留的蒸包子,考试考的烙馅饼”。这一现象使得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教材,甚至有一些老师也不重视教材,这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根本,教材中的篇目是精选的名篇。这里有最准确的知识、最精准的考点、最深邃的思想、最光辉的人性。如果我们精解教材,从不同角度呈现教材中所覆盖的考点,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跳出题海。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原文略),配合相应的高考题,具体阐述一篇课文是可以和高考多个考点题型衔接的。

一、文言文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言文,自然要在教学中落实考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只有夯实课内文言基础,才能在课外灵活拓展运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B.晋侯、秦伯、郑伯三个称谓中的“侯”和“伯”是指爵位,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执事”是敬称,指办事的官吏。文中烛之武称秦伯为“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先秦诸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各据一方,这既客观地反映出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又让我们看到秦晋并没有统一的军事指挥,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郑伯马上就去请烛之武,可见郑伯还是善于纳谏的。

C.晋君把焦、瑕两地割给秦后就马上开始修筑防御工事,晋君本就不知感恩,更是贪得无厌。

D.晋侯最后阻止子犯进攻秦军,不仅是因为秦国曾给予过帮助,更多的是迫于形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与解析】

1.D【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答断句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带“曰”标志的引语、对称结构等,注意选句中人称的转换,句中名词和代词充当的成分。答题时可对比选项,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A【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3.C【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晋君把焦、瑕两地割给秦”错,与文意不符。

4.【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东封”中“东”名词作状语,译为“在东边”;“封”使动用法,译为“使……成为边境”;“肆”译为“扩大、扩张”)

(2)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微”译为“如果或假如没有”,“因”译为“依靠”,“敝”译为“损害”,“知”通“智”)

二、现代文阅读

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仅限于语言文字形式。当我们把一篇文言文的文意疏通理顺之后,它就成了现代文,我们可以按照考纲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进行考查。

1.本文虽短小,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请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和照应。

2.结合文本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答案与解析】

1.【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

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

①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在国家危难面前,他不顾个人得失而以国家大局为重。

②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在强秦面前,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孤身入敌营。

③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摆利害、明得失,最终说退秦师。

三、语言文字运用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字词句段组成。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积累典型实词、特殊句型。当积累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带来质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毛遂自荐的故事流传千古,事实证明,毛遂不但有脱颖而出的勇气,更有因人成事的胆识和才干。

②钦州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黄寿贵身兼数职却贪得无厌,钦州数十名要员落马均与他有关。

③近日某男子突发重症肺炎危在旦夕,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多科室医生紧密合作,力挽狂澜,历时21天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④高中三年,李军和刘江两个人一直是好哥们,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毕业在即,他们约定要永结秦晋之好。

⑤我们要铭记历史,感怀先烈,学习他们临危受命的革命精神,因为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⑥领导干部要“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这不仅是习总书记的明确指示,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与解析】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结合积累的成语,使用排除法,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①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不符合句意。②贪得无厌:原意为贪婪得到从不厌烦。用以比喻贪图名利、金钱之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使用正确。③危在旦夕:危险就在眼前。使用正确。④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使用对象有误。⑤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本句中使用的应该是临危授命,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⑥从谏如流:谏,直言规劝。意为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借以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使用正确。

四、写作

对学生而言,作文难在缺乏素材。考场上,时间紧、任务重,面对作文题,许多学生头脑空空。平时上课,老师讲再多的方法和技巧,也无法解决学生们缺少素材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如何让学生由“无米”到“有米”呢?最省时省力的做法就是立足教材,深挖素材。《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虽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无论主人公烛之武,还是次要人物秦伯、晋侯、佚之狐、郑伯,每个人物都鲜明生动,跃然纸上,他们就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

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不仅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还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晋文公同样贪婪,但理智,能隐忍,审时度势;佚之狐是慧眼识才的伯乐。这些素材适用于爱国、口才与成功、发现人才、隐忍、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等话题。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话题:爱国

运用示例:

你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你不与郑伯计较,不计个人得失;你深知秦晋之嫌就是郑的一线生机,所以你孤身入敌,不顾个人安危。烛之武,你用三寸之舌,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危难;你用你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因你兵不血刃的传奇,让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新一轮课改已悄然走来,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深度备课,从多视角解读教材,向课堂要效率,引学生出题海。希望各位同人都能以教材为“馅”,拿出我们的看家本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面点大师”,再也不担心考“蒸包子”还是考“烙馅饼”的问题!

猜你喜欢

秦伯秦师现代文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重点】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科普)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浅探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