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易误点

2018-01-25湖南向明康特级教师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称实词虚词

湖南 向明康(特级教师)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常常是一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包括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等,虚词方面包括重要虚词、固定结构;二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一般都有若干关键点(即“采分点”),翻译时要格外关注词语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特别是省略句和倒装句),掌握抓分技巧,紧扣采分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然而,在高考阅卷和作业批改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文言文翻译难获满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翻译中的易误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误解词性词义而致误

因没有注重文言实词的积累,缺乏古代文化知识,混淆了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及不熟悉实词的通假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实词错译。

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文言文翻译第(2)题:

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句中的“机关”,是“木鸢”整个机械的关键、枢纽部分。后又引申为周密的计谋,现代社会中经常用机关一词代指政府职能部门。正确的译文是:“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如果不知此词的古今异义,很有可能将“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来理解了。

课文中不乏这类例子。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应译为“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句中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作“驻军”理解,如果译成“沛公的军队在霸上”,就译错了。

二、不辨词的虚实而致误

翻译时如果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很容易混淆文言文中的虚词和实词,错译虚词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翻译第(3)题:

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是则可矣”的“是”,应理解为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翻译为“这样做是可以的”。而一些学生易把“是”看作动词,理解为“认为正确”,将句子译为“正确就可以了”,这就是不辨虚实而导致的错译。

课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有“是时,上未立太子”,句首的“是”就是一个指示代词,应作“这”理解。

三、不谙固定句式而致误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比较繁杂零乱,不易识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虚词连用或关联使用时,首先要判断其是否属于固定句式。

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翻译第(3)题:

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则子孙不能我救也”是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前置代词宾语以“之”最为多见,或指事,或代人,均须译出。全句应译为“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如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代词“之”作句子的宾语,放在了谓语“有”的前面。翻译时应把“有”调到“之”的前面,译成“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

四、不分人称单复数而致误

文言文中的人称有单数复数之分。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需要联系上下文来推断。

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翻译第(2)题:

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故其资于物者轻”中的“其”是一个代词,可以指代人和物。在本句中应是第三人称的指代。那么,这个“其”是人称单数还是复数呢?此句选自材料第二段,这是一段议论:“嗟乎!……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由常识可知,议论的对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并非针对某一个人,所以这里的“其”当是人称复数,应理解为“他们”。全句应译为“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如果将“其”译为“他”,就属于误译了。

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固止之”,联系上文,把“舍人相与谏”中的“相与”和“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等”字,作为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的依据,就能断定句中的“之”应为复数,译为“他们”。

五、未增补省略成分而致误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被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翻译时,必须补译出句中省略了的成分,否则必因译文成分残缺而误译。

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翻译第(2)题: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联系前文可知,句中有两处都承前省略了主语“题”,即考题。全句的译文应为:“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翻译时如果不将省略的成分补译出来,必定要扣分的。

如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以试人”中“以”的后面就省略了宾语“之”,即“以(之)试人”。

六、照搬文后注释而致误

为了让考生理解比较生疏的字词,命题人一般都会为阅读材料中的生僻字词附上注释。但在翻译时,我们绝对不能照搬注释,应对文句中的这个字词是否与注释的字词同义或近义做出判断,如果既不同义也不近义,就要略作变通,使之更加妥帖。

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翻译第②题: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正确译文是“(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但是,因阅读材料后附有一个注释: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所以就有考生把“械器”的注释条文照搬过来,用以翻译句中的“械器”,译成“衡山君心里觉得缺少购买兵器的策略无法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如此照搬注释条文,不做丝毫变通,必然失分。

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给“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易”所作的注释是:替代。如果我们在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的“易”时,也去照搬“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易”的注释义就讲不通了。

七、没调整句式结构而致误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一种特殊句式。它指的是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如果没有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将译文的结构进行调整,就必然失误丢分。

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言文翻译第(1)题:

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勿辱于县”,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句,即“勿于县辱”。翻译时要把“于县”调整到动词“辱”的前面,让它作“辱”的状语。正确的译文是“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正确的翻译应是“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再如“甚矣,汝之不惠”,原本结构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八、翻译专有名词而致误

翻译文言文时,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这类专有名词,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做翻译。如果将其译出,将使译文显得冗繁累赘,影响文意的表达。

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翻译第(2)题: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吏部尚书”不必翻译。该句可译文为“吏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爱交好,等谢贞病情严重时,姚察前去看望他(谢贞),问他后事”。如果将“吏部尚书”这一官名译为“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的吏部最高长官”,就画蛇添足了。

如课文《陈情表》中的“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这里的“洗马”是官名,可以照写,不译。

九、随意增添内容而致误

文言文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必须尊重原文,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直译,不可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增添一些内容,否则就违背了上述原则,造成失误。

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言文翻译第(2)题: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此题的正确译文应是:“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这样直译的译文,尊重于原文,忠实于原文,值得肯定。如果不懂翻译规则,而将蝗灾随意渲染一番,就属于误译了。

如课文《过秦论》中的“秦人开关延敌”,切不可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诱敌进城”。译文里的“大摆空城计”等文字,游离原文太远。

十、不识修辞手法而致误

古人重视借助修辞传情达意。因此,需要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特殊表达技巧,以便我们理解文意,巧妙翻译。一般的文言文,用直译法基本可以满足翻译的要求,但是,翻译很多运用了修辞的文言语句,必须结合其修辞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意译。

如2017年江苏卷文言文翻译第(1)题:

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一句运用了婉曲修辞格。“北面”的古义有二:①古代君见臣,面南而坐,故以“北面”指向人称“臣”。②古代尊长见卑幼,都是面南而坐,故也以“北面”指拜人为师。该句中“北面”的意思是“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全句应翻译为:“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如果将“北面”仅作为面向着北面而翻译,那就难以得分了。

课内文言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例子比比皆是。

1.比喻修辞手法。如《赤壁之战》中的“火势猛烈,船往如箭”,运用明喻手法。《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运用暗喻手法。

2.借代修辞手法。如《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借代,指代做官的人。

3.夸张修辞手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这是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以上是笔者对文言文翻译中的易误点逐一做的例析,希望大家高度关注,减少文言文翻译中的失误。虽然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选取的都是课外材料,但都是课内向课外的一种延伸,考查课内知识的落实。本文逐点举出课文实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在适当阅读课外材料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课文的研读。

猜你喜欢

人称实词虚词
拼图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