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之激发兴趣
——以《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2018-01-25江西涂韶华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秦伯鸿门宴荆轲

江西 涂韶华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成分,因而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尝试多种形式的情景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首要任务。

一、借助文言文教学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而文言文教学毕竟是古代文学和语言的教学,无论教师把作者的成就、作品的影响介绍得多么详细,学生也无法切实感受,这会使得师生无法进入良好的教学状态;而借助文学背景、历史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教《鸿门宴》时,以“楚汉之争”的历史大背景为课堂渲染,梳理出“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项羽经历的人生片段。从中能看到项王的霸王气概,能看出他的优柔寡断,也可看出悲歌别姬的悲壮。其中有学生熟悉的名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张良。用一个个故事来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课外知识,尤其在历史讲解中设置轻言带过的典故“鸿门宴”,可以让学生怀抱极大的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

这种穿插文言文历史背景材料的方式,也可以在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用字之妙时使用。如《荆轲刺秦王》中开篇一句“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字写出了秦国的所向披靡以及燕国危如累卵的紧张氛围。可以借助秦灭东方六国的历史背景材料,渲染气氛,同时补叙文本中省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故事:良臣田光死荐荆轲。在具体教学中,这些历史背景材料的穿插,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或查找相关典籍了解荆轲对樊於期所说“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背后的历史。在学习烛之武说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我们也可以穿插“重耳之亡”与“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相关诗文和名言进行阅读鉴赏或对比赏析,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传,有着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不论是能言善辩的烛之武,还是敢于赴难的荆轲,抑或是城府深沉的刘邦或“妇人之仁”的项羽,每个历史人物都是鲜活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也都是后人咏叹或扬抑褒贬的对象。让这些咏叹他们的诗文名言进入我们的教学课堂,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荆轲刺秦王》,荆轲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课后附选陶渊明的《咏荆轲》,用较精练的笔触交代荆轲受命刺秦:从“君子死知己”到“且有后世名”,以长达十六句的主要篇幅来叙写易水之别,描摹荆轲慷慨赴义的感人场面;接着以精练的笔墨叙写荆轲愤慨入秦、秦廷一击,着力表现荆轲义无反顾、慷慨赴义的气概。借助赏析诗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把握,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或句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回文本,加深理解。当然也可以穿插介绍热播剧《荆轲传奇》的主题曲《红颜》,让学生体会人们对英雄的追慕。

同样,在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尝试:结合其乌江绝唱《垓下歌》和《鸿门宴》全文来分析项王的性格悲剧——他的刚愎自用,终于造成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壮无疑成了千古绝唱。也可以结合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进行对比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文言文的新天地。

三、师生共同改写、撰写文言文,鼓励学生用文言文写作,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一般都借教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复习巩固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其实,这一过程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是一种为完成课后作业而做的机械性的记忆搬运活动;就算是一些教辅资料上的文言选材练习,也是与课文相独立的;布置这类课后作业,会大大减弱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将教材中那些具有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改写,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将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融于其中,这样引导学生专注于文本进行改写或撰写文章,既达到了课后巩固的目的,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高考中涌现的以文言文写作的优秀作文作为范文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分析鉴赏,激励学生拓宽思路、尝试以文言文进行写作。具体来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基于课文及相关文本材料,或以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平凡的人物为对象进行创作。继而,我们可以把学生所改写的文言作文当作范文进行集体评议和修改,这样在师生共同修改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词义、句法的理解;在教学形式上也能达到激发学生新鲜感和求知欲的目的。如学生根据老师的介绍改写而成的短文《荆轲传》:“荆轲者,名庄,卫人也,至燕始以轲名。少,好剑喜书,交于名士。会秦逼至燕南界,太子丹请计于轲。轲说于樊於期以秦燕之遇异,取期颔以信于秦。轲奉督亢之图去秦,秦王说,设宴而见轲。宴兴,轲展图于秦王前,以藏于图之匕,因击之,不得,被八创,箕踞而笑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生劫之。秦兵既前,遂斩轲。”在集体评议时,有学生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做出如下修改:“……设宴见轲……因击之以匕之藏于图……”师生共讨后,觉得这样修改比原文更符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这样一来就加深了学生对定语后置(匕之藏于图)和介宾结构后置(以匕之藏于图)等特殊句式的掌握。又如学生写的文言文《史记·80后传》:“初从文,廿六乃成,负债十万。负生计,十年无休,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不足购房,遂投股市,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医保曰,不符大病之条例,拒赔。乃倾其所有,入院一周。友怜之,赐三鹿一包,冲而饮,卒。”这段文字形象地概括了“80后”面对的生存压力和“三鹿奶粉”事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

四、师生根据文言文材料的特点及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创设条件,共编剧本,排演话剧,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共编剧本的情境下,作为编剧的学生必然要做到全面把握文言文中信息的删增,掌握戏剧舞台艺术设置等的综合处理和运用;作为观众的那部分学生也必然会根据对文言文的把握,恰当地评议,以便做到戏里戏外的良好互动。教师也可以安排课本剧比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改编课本剧:

第一幕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

人物:佚之狐、郑伯、烛之武。

事因:郑国被秦晋围攻。

旁白:晋文公联合秦伯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要是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退兵的。

郑 伯:我看,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 伯:(急迫而恳求地)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寡人想派你去秦国,说服秦伯退兵。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的时候,都不如别人,更何况我现在都年老了,不中用了;你还是另找能人吧……(咳嗽状,弓腰)

郑 伯:(愧疚态,走近,握烛之武手)寡人早先没有重用您,这是寡人的过错啊。难道你因为这个就袖手旁观,干等着做亡国奴吗?

烛之武:(沉思状)那……好吧。

……

改写课本剧,一来可以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对内容及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二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针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的恶性循环状况,本文提出以上尝试,力图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摆脱尴尬局面。笔者坚信“教师给片蓝天,学生就能飞翔”。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努力走出文言文低效教学的怪圈,为文言文教学打开一片天地,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下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

秦伯鸿门宴荆轲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浅探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张居正的反贪“鸿门宴”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