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尽其用,文尽其“彩”
——以《“小趋”记情》为例谈高考阅读复习

2018-01-25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菜园小猫小狗

江苏 田 博

时常想,文学类文本阅读这块“蛋糕”,学生究竟能切分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这取决于师生复习的理念。笔者认为,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发现文本的“亮点”,通过多角度设题、一文多练,力求物尽其用,文尽其“彩”。

不由想到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赵子龙,可谓杀得痛快至极。其实,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亦是如此,通过一文多练,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构成文本的各元素——字形、词义、句式、层次结构、艺术手法、语言意蕴、文化内涵等。旋即走出文本,意犹未尽,再走入。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品味个透彻痛快。

笔者实施的“一文多练”,遵循以下原则:

(1)还原高考现场答题的程序,首先读懂文本,知道文本“写了什么”,否则一切答题技巧都成了无本之木;然后设置题目,引导学生从“艺术形式”方面明确其“怎么写的”;最后是“读懂”题目要求,圈定答题区域,进而拟定答案。

(2)一文多练时,要强化文体意识,散文“形散神聚”,往往是遵循“缘起”——“描述”——“联想”——“感悟”这一顺序。很多散文,不读至最后几段,很难确定文本的主旨。笔者一般把一文多练的关注点集中在篇末段,或理解关键句,或分析作者情感,还可以赏析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而小说不同,小说是在讲故事,作者很少跳出来谈“联想”,写“感悟”。小说的“一文多练”多集中在“人物”和“情节”上,如:词语的选用和表达效果,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情节的契合,文本的文化味及拓展写作等。总之,要练出文体的特点。

(3)引入文本之外的教学资源,促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教学需要引入“活水”来透析文本。

下面以杨绛先生《干校六记》之一的《“小趋”记情》为例,来具体说明。

“小趋”记情

杨 绛

我们菜园班的那位诗人从砖窑里抱回一头小黄狗。诗人姓区。偶有人把姓氏的“区”读如“趋”,阿香就为小狗命名“小趋”。诗人的报复很妙:他不为小狗命名“小香”,却要它和阿香排行,叫它“阿趋”。可是“小趋”叫来比“阿趋”顺口,就叫开了。

默存每到我们的菜园来,总拿些带毛的硬肉皮或带筋的骨头来喂小趋。我独自一人看园的时候,小趋总和我一同等候默存。它远远看见默存从砖窑北面跑来,就迎上前去,跳呀、蹦呀、叫呀、拼命摇尾巴呀,还不足以表达它的欢欣,特又饶上个打滚儿;一打完一滚,又起来摇尾蹦跳,然后又就地打个滚儿。默存大概一辈子也没受到这么热烈的欢迎。他简直无法向前迈步,得我喊着小趋让开路,我们三个才一同来到菜地。

我有一位同事常对我讲他的宝贝孙子。据说他那个三岁的孙子迎接爷爷回家,欢呼跳跃之余,竟倒地打了个滚儿。他讲完笑个不了。我也觉得孩子可爱,只是不敢把他的孙子和小趋相比。但我常想:是狗有人性呢?还是人有狗样儿?或者小娃娃不论是人是狗,都有相似处?

我到默存处吃饭,怕菜园没人看守,经常在“威虎山”坡下某连食堂买饭。那儿离菜园只六、七分钟的路。小趋来作客,我得招待它吃饭。平时我吃半份饭和菜,那天我买了正常的一份,和小趋分吃。食堂到菜园的路虽不远,一路的风很冷。两手捧住饭碗也挡不了寒,饭菜总吹得冰凉,得细嚼缓吞,用嘴里的暖气来加温。小趋哪里等得及我吃完了再喂它呢,不停地只顾蹦跳着讨吃。我得把饭碗一手高高擎起,舀一匙饭和菜倒在自己嘴里,再舀一匙倒在纸上,送与小趋;不然它就不客气要来舔我的碗匙了。

小趋天天陪我巡夜,每使我记起清华“三反”时每晚接我回家的小猫“花花儿”。我本来是个胆小鬼;不问有鬼无鬼,反正就是怕鬼。晚上别说黑地里,便是灯光雪亮的地方,忽然间也会胆怯,不敢从东屋走到西屋。可是“三反”中整个人彻底变了,忽然不再怕什么鬼。系里每晚开会到十一二点,我独自一人从清华的西北角走回东南角的宿舍,花花儿每晚在半路上的树丛里等着我回去。它也像小趋那样轻轻地“呜”一声,就蹿到我脚边,两只前脚在我脚踝上轻轻一抱,然后往前蹿一丈路,又回来迎我,又往前蹿,直到回家,才坐在门口仰头看我掏钥匙开门。小趋比花花儿驯服,只紧紧地跟在脚边。

不久,忽然消息传来,干校要大搬家了,领导说,各连养的狗一律不准带走。我们搬家前已有一队解放军驻在“中心点”上,阿香和我带着小趋去送给他们,求他们照应。解放军战士说:“放心,我们会养活它;我们很多人爱小牲口。”阿香和我告诉他,小狗名“小趋”,还特意叫了几声“小趋”,让解放军知道该怎么称呼。

我们搬到明港后,有人到“中心点”去料理些未了的事,回来转述那边人的话:“你们的小狗不肯吃食,来回来回的跑,又跑又叫,满处寻找。”小趋找我吗?找默存吗?找我们连里所有关心它的人吗?

默存和我想起小趋,常说:“小趋不知怎样了?”

默存说:“也许已经给人吃掉了。”

我说:“给人吃了也罢。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

(有删改)

文本简析

这是一篇有历史背景的散文。作者的叙事语言是平淡的,但内心的阴晴隐于其中。叙事语言中偶尔透露些许心迹,“菜园班”、清华“三反”、干校、“中心点”,自己原本“胆小”,“三反”后不再怕鬼。可能是见惯了“人变鬼”,变得习以为常。作者没有刻意渲染那个特殊的时代,而是选择淡化,正如女子的淡妆,不能说浓烈,但它如晨炊一般飘散着。可以让学生“筛选信息”,推断时代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理解“人与狗”的真挚感情。

这是一篇有温度的散文。人人自危的时代,唯有动物可与“我”抱团取暖,一场人生困境,一次狗对人的陪伴,一段内心弥足珍贵的记忆,构成了全部内容。小趋迎接默存,作者联想到孙子迎接爷爷;“我”喂小趋吃饭,简直像对待一个嘴急的孩子。作者写得极富生活情趣,找出来,可以让学生赏析品味。

这是一篇有情怀的散文。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里,小狗的可爱,成为“我”的心灵慰藉,小猫“花花儿”与小趋的对比,更显小趋的驯服忠诚,当然也换来了作者对小趋的喜爱与念念难忘。“小趋找我吗?找默存吗?找我们连里所有关心它的人吗”“小趋不知怎样了”,文末几段,无奈离开小趋后的挂念之情,洒满字里行间。那个年代,人尚难自保,即便有心,又怎能保住一条狗呢?人与狗的境况何其相似!文章愈到文末,个人情怀愈发溢满字里行间。

拟定试题

一、文言、文化常识题(参考答案略)

1.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触龙说赵太后》:

入而徐趋。

②《论语·季氏》: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2.引入其他文化礼节,加以区分。

①项王按剑而跽

②(荆轲)箕踞以骂

③沛公奉卮酒为寿

二、阅读题

1.第五段,作者记起清华“三反”时每晚接“我”回家的小猫“花花儿”,试分析作者插叙小猫“花花儿”故事的用意。

2.根据内容推断,文章讲述“小趋”的故事发生在何时(什么时期)?文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加以概括说明。

3.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特色及效果。

(小趋见默存来了)特又饶上个打滚儿;一打完一滚,又起来摇尾蹦跳,然后又就地打个滚儿。

4.文章结尾,作者夫妻惦念小趋。试探究下述作者话语的深刻内涵。

默存(钱钟书)说:“也许已经给人吃掉了。”

我(杨绛)说:“给人吃了也罢。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

三、读写共生——“宠物情深”(参考答案略)

老舍和小麻雀,巴金和小狗包弟,郑振铎和猫,作家的笔下总少不了可爱的小生灵,你看到过或养过哪种小动物?请仿照本文某一片段,写一段话,表现它的可爱之处。(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二、1.借此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斗争的激烈化。在人变鬼的时代里,只能在动物身上找到久违的温情。表现了作者对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深深的感慨。和小猫“花花儿”相比,进一步凸显出“小趋”的可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章写于“文革”(“文化大革命”)期间。作者夫妻下放至“五七”干校劳动。在那个年代,给予人心灵安慰的,竟然是一只无以自保的小狗。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小趋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在不直接表露情感的平淡叙事中,体现了作者面对苦难时宁静豁达、坚韧包容的性情,向读者展现了对世态炎凉的别样解读,一种淡定从容的情怀。

3.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反复修辞手法,描写准确,贴近动物的特性,写出小趋见到默存后的极度欢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趋的乖巧。通过其向默存示好,再现了人与动物关系极其和谐的场景。

4.与其不幸悲惨地活着,还不如“被吃”。作者的话语中体现了生存的艰辛与不易,借此表现了人在生活重压下的无奈和感伤,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摆布,这是当时的生存现状给作者带来的深深体味。

猜你喜欢

菜园小猫小狗
小小菜园有惊喜
疯狂大菜园
小狗
小猫
菜园里
小狗走丢了
谁的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