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应考策略初探

2018-01-25辽宁孙丽晶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出题者权衡风采

辽宁 孙丽晶

高考作文形式常换常新,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一直困扰广大师生的难题。每到高考前期,各种专家预测层出不穷,面对这些纷繁的信息,备战高考的师生们更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谁,更怕因不相信谁而错过关键信息。对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看。

在我看来,与其费尽心思地猜测会出什么作文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工作,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回归本初,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无非是出题者、答题者、阅卷者,对学生而言,就是出题者想让我表达什么、我会写什么以及阅卷者倾向于看到什么。在备考中我们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作文这一难题。

一、重视出题者,要求必审清

回顾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主导思想,那就是出题者希望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甚至是写作才华。立意多元化只是增加了选择的多样性,并不是降低了审题难度。我们以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谁更具风采”为例,说明如何审题。

案例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做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位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找到重点,明确方向

题干中涉及三个人物,要求选出一个更具风采的,要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是读题时看到的重点信息。“思考”“选择”不难理解,那么何为“权衡”呢?“权衡”就是衡量、考虑。我们要把三个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挖掘他们成为最具风采人物的深层原因,然后去同存异,选择自己最看重的一个即可。

2.关注细节,明确异同

首先,要找到这三个人物成功的原因。大李专心好学、才思敏捷,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老王,爱岗敬业,技艺上精益求精,把平凡做到极致,成就伟大;小刘不是某一领域内最优秀的人,但是他的作品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其次,去同存异。三个人中,小刘与前两个差异性较大,而大李和老王身上有明显的共同点,他们都专心好学,追求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指导学生看到这些异同点,这样在立意之时,才能取舍得当。

3.针对特性,明确立意

根据题干中的“谁更具风采”从三个中选出来一个,最后在落笔成文时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除去这些共性,选择大李,以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立意;选择老王,以平凡造就伟大立意;选择小刘,以诗意生活立意。审题时我们只有找准了个性,才能排他;只有排他,才能有最终的选择。

二、内省答题者,积累必到位

随着高考作文立意的多样化,学生在考场上审题时都会看到不止一个立意,而在这些立意中,选择哪一个落笔成文,是摆在学生面前的又一个难题。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写作习惯,如果说审题是“知彼”的话,那么了解自己的知识储备、驾驭能力、写作习惯就是“知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做到“知己知彼”,不求“百战不殆”,只求决胜高考。

案例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 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 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 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去生留熟,去难留易

就2017年这道作文题而言,在形式上比往年复杂些,需要学生先对列出的诗句做出理解,再做出分类,然后从分好类的诗句中得出自己的立意点。第①句学生比较熟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强调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第⑤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是鲁迅的名言,学生可能不熟悉,但是属于现代文,理解容易,意思明显是敢于正视,敢于担当。第⑥句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体现了满满的自信,也不难把握。剩下的三句就有难度了,学生可能熟悉第②句——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能否上升到家国情怀的高度不好说;第③句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和第④句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确实陌生,也许好多学生对它们的真正含意不甚明了。如果学生在考场上为这两个句子的含意而纠结的话就太不明智了,因为从审题上看,完全可以避开这两个句子,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2.阅读为基,积累素材

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大语文的情怀,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无论是古代诗文还是现代文,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让我们在写作上有所收获,如《劝学》的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还有课外做过的传记类习题,如梁启超、陈寅恪、蔡元培、钱穆、胡适、屠呦呦,等等,他们高洁的品格、无上的情怀,都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光辉会让学生的考场作文丰满生动。在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总结作文主题,让学生把积累的素材按照这些主题进行归类,使知识系统化。

3.多练多评,认清自我

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后,我们还要带着学生多写多练,学以致用。个人认为,在两次月考中间安排一次作文训练比较合理。作文训练过频,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过少达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学生互评,效果会很好。首先,在讲评过程中把各种评分要求细化。如审题立意准确、满足基本要求,起评分为40,结构清晰加3分,题目新颖加2分,事例典型加2分,等等。在讲评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评卷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也知道了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待提高。互评后,让学生上交评卷反思,学习别人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下一次写作训练中,检验上一次讲评效果。

三、取悦阅卷者,妆容必相宜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考场作文也不能免俗,要“文为阅者容”。

高考作文是一道主观性非常强的题,这种主观性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上,也体现在阅卷者批卷上,同一篇作文给不同的阅卷者批阅,可能有不同的分数。对学生而言,一分之差也许会带来命运的转折。因此,指导学生考虑阅卷者的喜好也很重要。

作为阅卷者,首先要满足出题者的要求,比如材料作文中要求引用的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思考、权衡与选择,还有2017年高考作文中要求的必须有合理的引用等,这些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而且还要做好,把满足这些要求的语句放在作文最显眼的位置,让阅卷者一眼就能看到。另外,每篇作文都有的不少于800字的要求也必须达到。对于考场作文,理想字数是850,最多不超过900,篇幅过长的作文会让阅卷者厌倦。

除了这些有针对性的要求外,我们还要提醒学生,以下这些美容的功夫也必须做:

1.卷面

卷面是阅卷者对答题者的第一印象,是脸面,即便无法做到赏心悦目,也要做到整洁大方。

2.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中心,同时也是阅卷者判断答题者审题立意是否准确的第一依据,因此,考场作文的题目至少要做到简洁明了。当然,能新颖别致就更好了,切忌云山雾绕不知所云。

3.段落

考场作文对段落没有绝对的要求,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段落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而且每个段落的长短也不应一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要求不只针对内容,也针对形式,只有错落有致的文段放在一起才会有美感。

4.首尾

篇章的首尾、段落的首尾都是阅卷者关注的重点,那么答题者就必须考虑如何呈现这部分内容,给阅卷者一个给高分的理由。一般来讲,议论文的结构都是总分总。因此,首尾除了要观点明确外,还要相互照应。

5.语言

遣词造句组织语言时,可以考虑使用修辞手法,句式整散结合,合理引用等,这些都能让文章更具文采。这些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去练习使用,因为这不是在考场中想到就能做到的,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备考中加强训练。

总之,作为教师,面对多变的高考,我们要指导学生摆正心态,做好自己,给予出题者足够的重视,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让阅卷者能够赏识,尽一切可能之人事,必有令人满意之天命!

猜你喜欢

出题者权衡风采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挑战出题者
学人风采
权衡“轻”“重” 吃透密度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1,2,3,看这边!
最高的权衡境界
庆丰收 展风采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