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傩文化与现代舞蹈的结合
2018-01-25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宋 佳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傩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熏陶,在原有古傩文化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家争鸣”的方针促使了人们开始系统地调查研究傩舞。2006年傩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现在,想要留住民族文化的背影,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律,也是历史的选择。笔者认为中国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的结合已成为中国舞蹈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浅述一下笔者对于傩舞与现代舞蹈结合的看法。
一、傩舞在现代舞蹈中的融合
(一)傩舞在现代出现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受到了世界各文化的冲击,舞蹈也不例外。而傩舞在功能、音乐、形式等方面均出现了与现代舞蹈融合的现象。其中傩舞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变化。傩舞作为带有祭祀气息的民族舞蹈,并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其的需求。因此,傩舞由以前的以舞娱神,逐渐成为宣扬傩文化、客家文化与三明地方文化的宣传形式。在结合了客家习俗、融入现代的气息后,傩舞在原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下增加了更加深厚的内涵。
音乐变化。原有的傩舞是以鼓、锣等简单的乐器来表现的,然而那时的乐器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艺术是共通的”,古老的傩舞其实与现代音乐也有着共同之处,使用现代乐器来取代以前的乐器,并没有影响傩舞原本的韵味,反而让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焕发生机。例如以迪斯科伴奏的独舞《开天辟地》、以伦巴和探戈贯穿始终的双人舞《后羿射日》等。在现代舞蹈中增加古老的傩舞舞蹈元素,会给舞台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形式变化。由现代舞蹈与傩舞蹈相结合产生的新舞蹈既传承着古傩文化求神祭祀的古遗风,又根据时代审美的需求做出了改变和发展。傩文化在原有的简单的跳跃、起手、转身等舞蹈动作基础上,添加了一些现代舞蹈的元素,再加上一些故事情节,将原有的傩文化变得更具趣味,同时也不失原有自强不息、疏放豪迈之风。
(二)傩舞与现代舞蹈相结合产生的成果
傩舞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傩•情》融合了傩舞与现代舞蹈,使傩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在舞蹈与傩文化结合的最好论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中”。随着中国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也在与时俱进,这使得中国民族舞蹈文化开始与现代舞蹈交融。
二、傩舞与现代舞蹈结合面临的问题与发展途径
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舞蹈艺术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的市场经济的规律,虽然在艺术面前提市场难免会让人觉得铜臭味十足,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孤芳自赏的艺术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只有能引起人们共鸣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来自民间,有了观众的支持,艺术家才能获取支撑,艺术才能够更具生命力,创作者应牢记这一点。
另外,观众的审美观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但这并不代表需要毫无目的地引进现代元素,对于中国的主流公众来说,他们几乎都具备民族情怀。总体来说,在这个信息时代,只有融合现代元素的民族舞蹈才可能走得更远。
现下傩舞想要迈进世界的大门、绽放出独特光芒就需要明确传统舞蹈未来的方向,展示自己的特色。艺术想要传承与发展,与时俱进是唯一途径。而傩舞想要更进一步发展,不仅仅要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还要经由现代元素的浇灌,在吸收现代化的同时,要注意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创新就意味着发展,想要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就意味着要对现代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住本土文化的特色,坚持中国人的传统主流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现代人民需求的“新舞蹈”。
傩文化与现代舞蹈结合就是挽留住记忆的最佳选择。民族的文化因为其独特而受到观众的欣赏,但想要更多人知道、了解傩文化,就不能故步自封,要走出小圈子,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只有将现代舞蹈与中国传统舞蹈逐渐融合互补,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