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的音乐及功能
2016-11-18周楼胜
摘 要:本文通过对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表演的两次考察,就张家村傩舞的音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张家村傩舞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张家村;傩舞;音乐;功能
桂林的傩戏和傩舞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宋代以来就蜚声全国,宋代著名文人陆游、周去非等名家的著述中都有关于桂林傩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尽管桂林傩戏和傩舞由盛渐衰,但在桂林各地至今仍可发现傩戏和傩舞的踪迹。有数百年历史的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就一直传承着傩舞习俗,傩舞在村里代代相传,丰富着村民们的民俗文化生活。
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坐落在桂林著名旅游景点芦笛岩附近,和旁边的庙门前村、合家村一起被称为“芦笛三村”,是秀峰区著名的文化旅游民俗村。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芦笛三村”进行整合和改造,不仅注意改善村落的自然风貌建设,还注意拓展村里的文化内涵。张家村的傩舞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再次被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据张家村的村民介绍,张家村的傩舞在历史上有非常活跃的时期,至今还保存有完整的傩舞面具,有36神72像,同时还有118首曲子,这也是村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现在会跳傩舞和会演奏傩乐的村民越来越少,傩舞的恢复工作面临一定的困难。
1 对张家村傩舞表演的两次考察
张家村的傩舞在桂林地区较有影响,而且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笔者慕名对张家村的傩舞表演进行了两次考察,第一次是在2012年7月份张家村庆祝该村文艺队成立五周年的文艺演出上,笔者观看了村民们表演的傩舞,这次表演有两个傩舞节目。第一个节目由一位男村民表演,只有鼓乐伴奏,第二个节目由一男一女两位村民表演,有鼓和傩笛伴奏,两个节目都有专门的服饰和面具。第二次考察是2016年农历三月三在芦笛三村举行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桃花湾”歌圩表演中有一个傩舞的节目,有24位村民表演,每位表演者都戴有傩面具,服饰以稻草裙配草鞋,音乐用的是电脑制作的鼓和人声的音乐伴奏。在两次傩舞表演中,对于节目的称谓都是“傩舞”的统称,舞蹈的动作内容由村民自导自演,大体是对日常生活场景和传统祭祀仪式动作的模仿。通过两次的考察和走访,笔者对张家村傩舞的音乐和功能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
2 张家村傩舞音乐的探究
张家村傩舞音乐主要由鼓乐和笛乐两方面组成,同时也杂有人声吟唱。
桂林地区的傩戏傩舞等傩仪式音乐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除了有打击乐之外,还有傩笛。傩笛同现在流行的竹笛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膜孔,在张家村也有无膜孔的傩笛,但由于传承问题,现在会演奏傩笛的村民已经屈指可数,能完整演奏傩笛曲目的更是寥寥。笔者在张家村调研时,曾经见到过张家村的傩笛,其构造和笔者在桂林叠彩区上窑村调研时见到的傩笛基本相似,只是音调不同。张家村的村民在演奏傩笛时,持笛手法和演奏方法同现在的普通六孔笛无异,而上窑村的傩戏老艺人陶满发先生则是用五孔笛的方法演奏,他一再指出,虽然傩笛从构造上看像是有六个指孔,但最尾端的孔是做尾音孔的功用,指孔只有五个。陶先生已有八十多岁的高龄,他能完整的演奏傩戏故事中代表不同人物的笛乐,显然他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张家村笛乐,乐句短小,重复音较多,四只竹笛分别由两男两女四位笛手演奏。在第一次考察时,村民们表演的两段舞蹈中,第一段只有鼓乐伴奏,第二段有鼓、笛同时伴奏,傩笛由四位村民演奏,整个音乐延续将近两分钟,旋律和演奏相对简单。2016年三月三表演的傩舞音乐中基本没有傩笛的音乐,主要是鼓乐。
张家村傩舞表演中笛手演奏的傩笛音乐音域较窄,旋律单调,而且笛手演奏相对生疏,这与笔者在桂林市叠彩区上窑村拜访的八十高龄的傩戏老艺人陶满(音)发先生的演奏有很大不同,陶老先生的演奏技法较娴熟,而且曲目丰富。
3 张家村傩舞功能的变化
“以傩仪(傩礼)为核心,以傩舞、傩戏、傩艺、傩俗为主要内容的傩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起源于远古狩猎时代对付野兽的驱逐法术和巫术,植根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神鬼崇拜和巫术崇拜的沃土,发端于上古的夏商,形成于周而规范于 ‘礼。”[1]
由于先民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有限,古代傩仪式的传统功能主要是祈福丰收,驱邪保平安,还愿、增强村落凝聚力等,但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探索、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傩仪式的功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张家村傩舞的功能也是如此。
3.1 增强村民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功能依然存在
据笔者了解,张家村的文艺队和傩舞表演都是村民自愿参加的,一方面是村民们愿意为传承本村的传统文化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的宣传本村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排练和演出活动中,村民们之间的感情和村落归属感得到很好的维系和加强,同时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城市化进程的作用,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不论是作为仪式的傩舞还是作为文艺节目的傩舞都能使村民们在学习和练习中增强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样的表演活动把更多的进行个体劳作和生产的村民凝聚到一起,强化了村民之间的感情。
3.2 从祈福娱神的仪式功能向旅游文化产品功能的转变
在历史上张家村傩舞的功能和其他地区的傩仪一样主要是祈求丰收、驱邪保平安的一个仪式活动,人们通过这种仪式表演向神灵祈福,希望在神灵的帮助下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平安富足。现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张家村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名城桂林的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村民们的生产方式也从农耕生产慢慢转变成旅游服务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挖掘当地的文化把傩舞表演作为一张传统文化的名片像旅游者推介,通过傩舞表演来向旅游者呈现张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变化对提升张家村的旅游知名度、丰富旅游资源、增加旅游收入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张家村傩舞的功能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4 结语
当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张家村傩舞的表演和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村民们排练的延续性的问题、传统的舞蹈动作和音乐的恢复问题等。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角度来说,环境和功能的变化可能会丧失傩舞表演的原始风貌,如何既保持傩舞表演的原汁原味,又能提高傩舞的艺术水准,是很多学者正在考虑的课题。欣喜的是,当地村民们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正在做恢复傩舞动作和音乐的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张家村的傩舞必将得到更好的呈现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
[2] 孟凡玉.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3] 钟仕聪.桂林百姓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周楼胜,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