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舞台表演教育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2018-01-25徐小雁贵州师范大学
□徐小雁 贵州师范大学
目前而言,我们所说的舞台表演教育是人类表演行为的部分内容,属于艺术表演内容范畴,是在一定时期平台上的表演艺术载体形式。因为有了艺术的存在,也就有了舞台表演的存在,也就有了培养舞台表演艺术传承的需求。因此我国高校及表演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深入、全面解放和创新现有教育理念,放眼舞台表演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开创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全优、新型的舞台表演艺术人才。
一、我国高校舞台表演教育人才的培养现状
由于不同高校的舞台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定位不同,使得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毕业生择业时,高校舞台表演专业的学生多数会倾向于成为舞台表演艺术者,但是由于众多高校连年的扩招以及用人岗位职位的缩减,很多的人才引进也会节缩岗位成本,因此就会有少数人转向各层次的舞台教育岗位或者待业家中。
(一)表演技术人才过剩,表演创作人才短缺
舞台表演专业毕业生进入舞蹈团体、专业院校、文化机构和表演培训机构显现出的最重要问题就是人才过剩。目前舞台表演专业培养第一要务是培养舞台表演人才,课程设置也偏向于表演技能的培训,而表演创作的复合型人才却少之又少。这样不仅制约了未来舞台表演艺术发展的高度,也不适用于当前社会对舞台表演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舞台表演的编创、排练和指导,其实也是舞台表演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可这些技能在高校教学中没有得到系统训练和课外实践,都要靠学生毕业后的自学和总结,致使目前社会表演技术人才过剩,而表演创作人才短缺。
(二)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艺术文化传递受阻
高校舞台表演教育基于其自身的技术专业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舞台表演教育方面的学习架构不完善,在人文科学和知识储备方面能力较为薄弱的现象,特别是对艺术创造性的培养更为欠缺,这制约了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发展。
比如,很多学校会开设舞台表演史论和教学法等系列专业理论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与今后的表演艺术事业。但事实而言,核心的架子有了,但学生却没有重视专业理论的指导意义,无法有效将对舞台表演的实际感觉转化为观众可以直接感触到的描述,无法将表演美学深入浅出地传达给观众,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舞台表演的准确理解,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高校舞台表演教育专业的发展途径
(一)转变培养教学模式
任何事物存在于市场就意味着会有竞争,若想实现长远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适时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模式计划。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时期的转变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变化,更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型。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经济需求,要在当前的应用型教学体系培养专业方面高精尖人才的基础上,加大舞台理论艺术的教育力度。教育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意见中,也明确落实和扩大了舞台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配比,科学论证了专业的课程群设置,要求符合专业发展规律,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用性,这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契合度。
(二)推进文化艺术传承
作为舞台表演教育的工作者,要明白文化传承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功能,要切实传播舞台文化的艺术和魅力,这一要求的前提是要保证教育者自身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涵养。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方面,很多高校的舞台表演专业更加重视对技术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舞台表演的文化艺术和理论内涵缺乏求知欲,这些使诸多高校的舞台表演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核能力的标准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趋同现象。因此今后要更加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强化与地方文化产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途径,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打造区域文化建设,发展专业特色,使地域文化可以依托舞台艺术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增强研究论证能力
研究实践是舞台表演专业教育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验与思考的结合体,通过富有条理性的论证与阐述,提出对专业发展有力的新观点和教学新方式。由于舞台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无法像理论研究那样进行直观的论证,因此对高校舞台教育专业而言,若想在重大课题研究上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尝试将各专项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突破专业屏障,使研究效能最大化。在课题的研究设计上力求多角度、多层次研究论证,加强协同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题的内涵,还可以使我国舞台表演教育的专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国高校舞台表演教育专业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激发自身活力,突破改革意识,使我国舞台表演教育专业创新式发展,使其未来发展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