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课前与学生的交流想到的

2018-01-25贲友林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一节课办法师生

贲友林(特级教师)

每次借班上课,我和学生都要做一些交流。当聊到我的姓名的时候,如何介绍“贲”这个字呢?曾经的我,先在黑板上写上“ben”,据此,学生会想到“笨”,我便顺水推舟:“老师是笨蛋老师吗?”接着彼此相视一笑。在笑声中学生心情放松,为后续的上课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做好了情感上的准备。

现在我借班上课,学生依然不认识“贲”,我不再在黑板上板书拼音了,而是先让学生猜猜这个字怎么读。有学生想到“喷”继而猜读“pēn”,有学生想到“愤”继而猜读“fèn”。我指出:“根据认识的字,猜不认识的字,是一种办法。当然,猜测的结果有时未必准确。这里,没‘口’没‘心’,不读作pēn,也不读作fèn。大家有什么办法认识这个字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查字典;有的说,问老师;有的说,问家长;还有的说,上网查。我继而指出:“既然大家有这么多办法,那就下课以后用自己的办法去认识这个字。”学生点点头,他们带着问题与方法,走进课堂,走出课堂。

以往的课前师生交流,笑声一片,这没有错。不过,现在的处理,我更认同。因为其不仅有趣,更有味;不仅有意思,更有意义。

由此,想到我们的课堂——

一节课,留给学生的是句号,还是问号?如果课堂以问题的解决为结束,那这节课留给学生的是句号,以往这样的课堂,我们就觉得圆满了。现在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加油站,通过课堂学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生成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探究动力,保持着好奇心,这样的课堂,也就常常以问号结尾。也就是,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一节课,教给学生的是结论性的知识,还是方法?以往,我们的教学关注得比较多的是求知的结论,而和结论性知识同样重要的是求知的过程与方法。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掌握了“渔”,还担心没有“鱼”吗?不是说结论性的知识不重要,而是说与结论性知识同样重要的是获取结论性知识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经历的情感体验。

一节课,关注的是“教”,还是关注“学”?无疑,我们在认识上都知道关注“学”,但在我们的行为操作过程中,对“教”的关注覆盖了对“学”的研究。如,在课堂中,教师把问题讲过了,也就心安理得了,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关注的依然是“教”。教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也就明白了,“学”是教的目的。“教”应当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

从课前的师生交流想到课堂教学,我以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充满想象,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猜你喜欢

一节课办法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最好的办法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麻辣师生
我们有办法
想办法抓住水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