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绕道而行”到“预设生成”
——由5角零花钱引发的思考

2018-01-25姚芹芳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钱数角钱零花钱

姚芹芳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前后两次聆听了同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一课。两次教学中,教师都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新知,设计富有情趣的游戏情境与学生互动。而当互动生成“5角零花钱”的话题时,由于采取的处理方式不同,得到的效果相差甚远。

【案例A】

师:(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些学习用品)谁手里的零花钱是10元的因数就可以从老师这儿买到同等价值的东西。

师:(指一名学生)你有多少零花钱?

生1:1元。

师:你的钱数是老师钱数的因数吗?

生1:是的。

生2:我有2元零花钱,也是老师钱数的因数。

师:(问生3)你的呢?

生3:5角。

师:嗯……你的钱太少了,老师就不能卖给你啦!

[执教老师没考虑到5角零花钱的问题,瞬间的茫然后,略一思索,随机“幽默”了一句,选择了“绕道而行”,暂时避免了因碰撞带来的尴尬。听课老师也会意地笑了起来,但是笑过之后笔者不禁沉思:“5角零花钱”真的是无用的教学资源吗?]

【案例B(改进版)】

经过集体研讨,对教案稍做了一些调整之后,仍由这位教师借班重新试上这节课,教学流程与第一次教学基本相同,但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课堂上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

生 3:5角。

师:同学们想一想,5角钱数是不是10元钱数的因数呢?为什么?

(虽然5角不是整元钱,难度有所提升,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很快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质疑思辨当中)

生4:我认为是,因为5能整除10。

生5:我认为不是。因为5角等于0.5元,10和0.5不是整除关系,所以0.5元不是10元的因数。

生6:我认为可以是,因为10元等于100角,100能被5整除,所以5角钱数是100角钱数的因数。

……

师:那么,你们认为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时,关键要看什么?

[教师及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使原本需要再三强调的知识被学生自己解读、感悟、升华了。]

【反思与感悟】

反思上述两个案例,不难发现,第一次试教中,因为教师只注重了“零花钱”这一生活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营造轻松热闹的氛围这些表层上的东西,就不假思索的“拿来”直接利用,所以当课堂出现生成资源时,由于课前没做预设,导致游戏失去意义,白白丢掉了本可以出彩的生成资源。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就不再是简单的“拿来”,因为有了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中能及时抓住教学契机,激励学生大胆尝试与实践,启迪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了激活与提升,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了学习、思考的快乐。最终数学课堂从知识授受走向了智慧生成,促进了学生心智的成长。

“绕道而行”,虽避免了因碰撞带来的尴尬,却失去了因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火花。“施教之功在顺其自然,妙在因势利导。”要想达到这个教学境界,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精心预设,才会倍加珍惜课堂中意外生成的资源;只有精心预设,才会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心智成长,才会胸有成竹地驾驭课堂;也只有精心预设,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也才能逐渐变得生动、扎实、有效。

猜你喜欢

钱数角钱零花钱
零花钱大作战
我的零花钱
倒推有时比顺推容易
我到底中奖了吗
零花钱小测试
细心分析,正确解答
谁动了我的零花钱
成败只差一角钱
打比方 解难题
有趣的换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