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近代基督教接受史的若干问题探析

2018-01-25

山西青年 2018年2期
关键词:基督教教会信仰

李 越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基督教于鸦片战争之后刚刚传入中国之时,信仰基督教的中国民众被冠以许多不同的贬称,被视为藐视祖先,抛弃父母,是“家族”的罪人,信者寥寥。正如《中华基督教会年鉴》记载:“其时内地风气闭塞,目为夷教,遇西教士出,相与骇怪,或环而聚观,或却而引避。教士虽舌敝唇焦,而芸芸竟充耳不闻。”①而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即穷乡僻壤之间,亦必有一教会设立的小学与简单的礼拜场所。”②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基督教在近代中国能够不断发展与壮大,就必须进入到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寻找答案。

一、政治环境

宣教、布道之可能性有赖于当时中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态度。1900年前后,传教的特权,主要是在外国条约保护下进行的。官府的猜忌与群众的误解是当时对基督教态度的最明显的特征。1890年,李提摩太博士指出:“中国官府与缙绅等对于基督教态度最好而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对基督教不持反对态度而已。”③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之乱,以及国民革命,最后清朝灭亡,经过这几次严重的打击,中国朝廷官绅对儒家政治、文化制度等传统失去信心,对西方先进文明开始感到兴趣,甚至追求。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态度开始改变,由歧视转为好奇,尤其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基督教取得合法的地位,在思想方面、律法方面及旅行方面,宣教士和中国传道人都享有空前的自由,基督教徒在政界中渐露头角,1912年单在广东省政府中,当时任职人员,信徒竟占65%以上。②使基督教影响大为增加。1919年之后,基督教的发展虽然面临非基运动的压力,但这一次的反基运动,“对于基督教不但没有什么害处,却相反的成了基督教的诤友,而蒙受着极大的利益和进步”。②在非基运动的压力下兴起的本色教会运动使基督教的礼仪更能适合我国民情。而基督教会发展的真正停滞受挫期是在中日战争时期,大部分的信徒和教会都经历不少苦难。但战争结束后,信徒人数增加迅猛,教会的发展又恢复了往日的盛况。

此外,中国政府吏治的腐败也为基督教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多数官吏由于惧怕外国势力,对待教民与非教民,态度迥异。尤其是涉及官司诉讼,“则教民与非教民,其地位之优劣,乃判若天渊。甚至同一讼案,理固均可以得直,而在教民则可以当堂立断,无拖累之苦,无耗费之患,而非教民,则其身家性命全操于县官。审结之期,既不可知,曲直所在,尤难预决。”一般平民,看到入教有种种的方便与好处,而不入教则有可能处处吃亏,则又何苦而不入教。正如时人所说的:“官不能尽心于民事,民不得不托庇于外人。于是,争相入教。”④

二、经济环境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众的生活陷入窘迫困顿的低谷。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加之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与饥谨,人民的生活濒临绝境,在饥饿和死亡之间挣扎。而面对挥之不去的饥饿、疾病、灾害和流亡,以往信奉的无所不能的鬼神、祖先全都爱莫能助,失去了以往的威力。而且,晚清至民国时期政府采取的破除迷信陋习、移风易俗的举动也使中国的民间信仰体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民众部分丧失了原来的信仰支柱。然而,面对无休止的灾荒和贫困,民众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精神结构和信仰体系来作为替代,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形之下,教会以金钱、物质利益为诱饵发展教徒,收效显著。

以基督教在福建的传播为例。据基督教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的调查,自1842年首批基督教士进入福建后的一个时期里,传教工作极不顺利。例如,英圣公会在开头十一年内未得一人归主。最初入教的信徒,有许多是病残者和身染恶习者。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传教士不得不再次改变它的传教方式,这就是用金钱、物质及其他明显的社会利益来吸引民众入教,换句话说,就是用实用的利益作为诱饵来发展教徒,而教义的宣传反而屈居其次了。于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徒们,有了“吃教”的称号。⑤基督教在中国其他地区的传播,也大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正是中国恶劣的经济环境才为基督教在中国的最初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文化环境——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复杂化和功利化倾向

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复杂化和功利化倾向一方面在基督教与中国民众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成为民众入教的一种助力。

首先,在中国民众的宗教意识中,一切神灵的东西都值得崇拜。信天,信鬼,信万物都有神明。正如时人所说:“一般愚夫愚妇没有固定信仰,外国有组织的教会因此易于侵入。”⑥老百姓能够坦然地接受来自其他各种宗教的不同神灵。在很多信徒的眼中,上帝和自己原来信仰的诸多菩萨神仙并没有用什么不同,都是有求必应的、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解除痛苦的神灵。其次,中国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的特点也进一步帮助传教士争取到了众多信徒。法国学者谢和耐曾经指出:在中国,民众和神灵的关系是一种神人契约关系。神和人之间奉行礼尚往来的原则。迷信对受归化者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始终是一些被认为是神奇的、有灵验性的事件成为教民入教的推动力。⑦另据《信义报》的记载,当时教友捐钱,“动机大都不出如下两种:一种是交易式的,一种是迷信宗教的。有的教友因为在教会谋得了一事,或得了什么经济上的利益,如是以所得的百分之几捐给教会,有的教友因为某牧师替他祷告,他的或他儿女的病好了,或是因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是因为生意赚了钱,如是好像用酬谢菩萨一样的心理来捐几个钱给上帝。”⑧这些都反映了教友的不正常信仰。对中国民众来讲,一种宗教价值的标志就是其神奇的功能。在农民中,支持一种宗教的最好的论据就是其神效。如果这种宗教表现的更有好处并且花费更少、更容易实施,那么,它就更能赢得人们的赞成。

基于民众的这种心理,教会因此也在不断地注意和中国民间信仰的结合,以此来争取信众,由此也出现了很多具有民间信仰特色的基督教。而且,广大民众由于缺乏教育,很容易在基督教观念和民间信仰传统观念之间发生某些同化。比如,把洗礼、圣水、圣物、十字架和巫术相等同,认为洗礼是一种具有巫术作用的治疗措施,圣水、圣物、十字架对病人有神奇的疗效;把圣母形象和千手千眼观音相混淆;把传教士和民间巫婆神汉相等同;把“哈利路耶”等同为咒语;把《圣经》当作护身符等等。总之,正如华侨大学历史学博士范正义指出的那样:教民对基督教发生信仰的心理基础仍然是传统宗教意识和民间信仰。

此外,中国民间固有的敬拜偶像、敬神拜佛的观念也为基督教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民众自幼便与鬼神接近,与民间神祗有着某种亲切的宗教经验,不知不觉间将宗教融入了人生。因此,中国最早的基督徒大多是老年人,而且都曾经是热心敬拜偶像的。李提摩太于1875年到青州府城。到那里便以特殊的视点寻求“那适宜者”。所谓“那适宜者”,意思是一切宗教里颇有专诚事奉神的人。

四、社会环境

中国近代社会迷信的逐步破除,传统的宗法组织的逐渐解体以及中国传统的民间结社活动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近代社会迷信组织的逐步破除,使部分民众失去了归属感,从而转向新的宗教组织以寻求依靠。而且,信仰基督教在经济负担上更为实惠一些,也争取了部分信众。如根据解放前对简阳龙泉驿教会教学友的研究,教友个人捐款平均每人每年三元一角三分。家庭捐款平均每家全年五元二角。他们未信教以前,每家迷信费用,平均一元二角。⑨由此可见,信仰的经济成本,也是影响信众数量的重要因素。

其次,宗法组织的破环,使得人们产生了要寻找新的归属感的需求,为基督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比如在四川省,据《四川教会及社会调查》记载:“因为川省现在的人民,十分之九来自两湖及广东并陕西等省,真四川人极少。他们的冒险心大,没有宗法社会的约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对于新宗教亦当容易推行。”⑩

再次,中国传统的民间结社活动也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中国传统的秘密会社和帮派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行业内部传播的,特别水上居民如渔民、船工等,其组织秘密会社和帮舵的传统由来已久,而在有些地方的教徒发展中,也有着在行业内部传播的趋向。以解放前夕福建沙县天主教徒分布情况为例。沙县天主教徒共225人,而其中从事水上工作的竟达240人,占总数的94.1%。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结社活动对天主教、基督教传播的一种明显的影响。⑤此外,民间基督教教徒的组织形式和日常活动,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秘密会社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教徒们由于受到教外社会的蔑视而产生反抗心理,反过来又从心里蔑视这些群众。这两种复杂的心理结合在一起,促使他们加强了自己的内部团结,他们之间不但在经济生活等方面互相帮助,而且在社会关系也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教会活动趋向秘密化、排外化。这就渗入明显的中国民间秘密结社的因素。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若干特点与表现,都与基督教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近代民众受洗入教的重要前提与推动因素。由此可以得知,研究特定时期的基督教发展史,尤其是接受史,必须将它放回到当时的历史社会处境中加以研究,探寻民众入教与社会变迁的密切关系。

注 释:

①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中华基督教会年鉴:书肆[M].中华民国十七主后一九二八年:委三十五页.

②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③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原《中华归主》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④论欲弭教案宜讲求吏治.东方杂志:3卷第七期[J].1906.

⑤陈支平,李少明.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⑥忻县农村的天主教堂.东方杂志:32卷第十号[J].1935.

⑦[法]谢和耐.中国和基督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⑧教会自立的动机.信义报:十九卷第四期[J].中华民国二十年.

⑨简阳龙泉驿教会教学友的研究.乡村教会:第一期[J].中华民国二十九年.

⑩毕范宇,朱敬一.四川教会及社会调查[M].金陵神学院乡村教会科,1941.

猜你喜欢

基督教教会信仰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