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的历史沿革和办刊思考

2018-01-25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学术

王 可

对于大学而言,教学是基础,学术是水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学院学术交流重要的媒介和载体。一直以来在展示特色办学、适应教学发展、注重人才培养、积累科研成果、提升学术水平方面不断践行,积渐下的声誉吸引着旧雨新知的持续关注。自创刊以来,历届办刊人始终用一颗“匠心”默默守护并倾力打造这片学术艺苑,他的发展历变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值得我们铭记。今年,学院将迎来“甲子华诞”,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的历史、现状进行梳理继而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些许思考,也就成为此文的写作意向和作为学报其中一员的应有之义。

一、学报的历史沿革

天津音乐学院初建名为河北音乐学院①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的议案,决定将直辖市天津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1958年,文化部决定将建院8年的中央音乐学院迁往北京②1958年6月12日,文化部正式决定将中央音乐学院从天津迁往北京。。与此同时,河北省及天津市的相关领导鉴于实际需要,决定在原中央音乐学院校址迅速建立一所新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5月,河北音乐学院筹备组在天津正式成立。10月,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河北音乐学院在天津市河东区七纬路——今天津音乐学院附中所在地宣告成立。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教育家、理论家缪天瑞担任院长。1959年7月,河北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并入大学部,将院址迁往河东区十一经路57号(原中央音乐学院旧址),同时参考世界各国音乐学院属地命名的常规操作,更名为天津音乐学院。有了这样的历史沿革和学缘因果,使这一新成立的地方音乐学院在音乐教学和学术理论研究方面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和起点。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的诞生与发展,需要提及几个重要的“节点”。在由天津迁址北京期间③自1958年9月分批迁京开始,于1959年初迁校工作基本结束。创刊了《中央音乐学院校刊》(1958年7月),为后来天津音乐学院开辟自己的学术园地建立了坐标。这一较早成立的地方性音乐学院,在“新局面中尽快建立与之适应的学术研究平台”,几乎成为全院上下一致的呼声。建院数月后,院党委决定成立“院刊编委会”,在其主持编辑下《天津音乐学院院刊》于1960年3月创刊了,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理论园地,反映出学院肇始阶段领导者远见卓识的学术追求和理论意识。“创刊号”上发表了音乐教育家、理论家缪天瑞、许勇三两位先生以及当时还是青年学者徐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助推下,全国各兄弟音乐院校相继恢复和创建学报。④在此期间先后有《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79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79年,创刊时名为《广州音专学报》,1985年后改为现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年复刊)、《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81年)、《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1985年新春伊始,由著名音乐学家,书法家兰(蓝)玉崧提写刊名的《音乐学习与研究》(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更名前旧名)正式创刊,以内部刊物的形式发行,时任主编杨今豪、许勇三,顾问缪天瑞。刊物采用季刊,十六开,64页(创刊号为80页),设置了音乐学、民族民间音乐、技术与史论、表演艺术、中小幼音乐、音乐概念释义、音乐家与音乐名作、音乐资料、自学途径、乐坛经纬等常设栏目。在“发刊词”中,杨今豪先生为办好这一学术刊物提出了努力方向:“一、刻意求新,着眼于‘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兼顾普及、理论联系实际;三、文风朴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⑤姚盛昌:《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创刊44周年复刊2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3页。“创刊号”中刊登了许勇三先生的文章《音乐文献学之我见》,以其个人新鲜的见地,开创了在中国倡导“音乐文献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先河。实践证明:在学术活跃、言说民主的精神感召下,前辈们身体力行的奋勉与超越,为扎实、务实地把刊物办好确立了基调。荣坤先生等人的文章。然而,“院刊”在刊印数期后,因种种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未能继续出版。在特殊时期学院教学中断、历经磨难,学术研究难以为继,更谈不上编辑“院刊”。这粒“种子”刚刚长出新苗就“夭折”,让关心她的人始终念兹在兹。好在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使其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便又会衍脉生根、重获新生。

1998年9月在天津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学报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节点。自“复刊”后历经52期后,《音乐学习与研究》于1998年第4期正式更名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开始公开发行。翌年的世纪之交,由著名书画家黄琦题刊,取不事雕琢、自然为趣之意的“天籁”成为副刊名,凝结着办刊人为艺术、为学术的良苦深意不言自明。直至2013年6月,恢复在国家出版部门登记的原刊名《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后附“天籁”停止使用。尽管如此,“天籁”生于斯、长于斯,其浸润传递出的艺术气息已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融为一体,常驻人心。经过了4次改版、扩版,实现了刊物的国际标准化。现行的《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后简称为“学报”)以国际通行大16开本印行,8个印张,128页,附彩色封面。几次改版意在适应时代要求顺势而行,立足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融众刊经验所长,汇院内外方家之祈盼,收获了良好的业界影响。“学报”曾入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年鉴》,多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扩展版)期刊目录;并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LFD)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重庆维普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台湾华艺(CEPS)收录期刊;2014年,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缪天瑞、杨今豪、许勇三、石惟正、姚盛昌曾先后担任“学报”主编;担任副主编的有:杨雁行、靳学东、郭树群、方建军;此外,赵砚臣、王晡、罗秉康、王建欣、杜新谷、徐明基、焦侃、王园、齐江、吴晓丹、吴新伟、刘文平、孔维锋、史珊、王可、张一、方海燕等先后担任学报的专职或兼职编辑,并且积累形成了一支由音乐界著名学者专家给予支持的特约撰稿人和外审专家库。现任主编:徐昌俊,副主编:明言。创刊至今,在全院师生、校友和海内外学界人士的支持下,一代代学报的办刊人接力耕耘、薪火相传,努力使其精神不坠、充溢活力。截至2017年底,“学报”共出版132期,刊发各类文章一千七百余篇⑥篇数从1985年“复刊”计算。,字数千万之巨,凝聚着众多作者、历届编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共同心血。

二、学报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近30年的实践积累,“学报”逐渐形成了一些办刊经验和刊物特点,不揣冒昧粗浅梳理如下。

1.丰富且重点突出的栏目设置

作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的综合学术期刊,目前设有名家讲坛、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史学、传统音乐、音乐表演、音乐批评、音乐美学、音乐教育、舞蹈理论、戏剧理论、学术资讯等主要栏目。一方面,多样化的栏目设置是为了扩大学术境界和理论视野,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实需要,不因栏目设置所限将有质量的稿源排除在外。另一方面,一些重点的栏目一如既往起到了支撑作用。如“音乐史学”“作曲技术理论”“传统音乐”“音乐表演”“教学研究”⑦有些栏目名称在不同时期称谓会有不同。等栏目整体的投稿和刊用量相对较多,⑧以2000-2017年为例,在总共1013篇文章中,音乐史学250余篇,作曲技术理论153篇,传统音乐121篇,音乐表演118篇,教学研究94篇,占整体刊文总数比率超过六成。这本身也比较符合当前音乐艺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所需。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家纪念”“音阶理论研究”“乐律学研究”“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理论”等特色内容被历届办刊人重视,其成果让刊物音韵远播。除此之外,“名家讲坛”“音乐批评”等作为特色栏目被重点打造。前者主要刊登艺术管理者、业界专家最新的成果,体现思想引领作用;后者借助天津音乐学院在“音乐批评学”学科方向的先发优势,积步为梯形成国内此领域重要研究实践成果的汇聚之地,无论从刊文的质量、数量,还是对作者群体的吸附作用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可以说,藉由上述三个层面的推动下,旨在把刊物的内容做得丰富而高效。

2.密切关注现实音乐生活和紧盯学术交流活动

“学报”的发展是附着天津音乐学院发展之中,势必要彰显学院的特色。敏感地将目光付诸于现实音乐生活,特别是宜事宜时地紧盯院内承办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被“学报”的历代办刊人所重视。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从创刊初期为“美国音乐研讨会”“苏联音乐研讨会”在全国首创学术交流平台,之后的“中西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巴托克研究专栏”“中国天津国际现代音乐节暨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全国钢琴主课教学研讨会”等成果的汇聚,通过“学报”的传递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知和影响。而近期对于“天津五月音乐节”“天籁讲坛”“国际艺术节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学术成果的集结,集中展示了学院建设和对外交流的成果。在办学和办刊的相互作用下,推动学院学术氛围的形成和整体向前发展。“学报”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密切相关,关乎当下并影响未来。因此也对我们办刊人的学术思维、敏感度和行动力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为学术争鸣和前沿问题铺就交流平台

学术争鸣是学术发展与进步的助推器,没有学术争鸣就没有理论发展的活力,也不可能有观念的澄明与思想的进步,不同的音乐观念和判断正是在争鸣中彰显各自的思想底蕴与学术特色。充分重视学术争鸣与学术进步的关系,以积极有效的学术争鸣来推动文艺理论的发展,是“学报”一以贯之的办刊思想。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创刊,在“真理大讨论”的实践中复刊,当前又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为此,始终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时刻关注艺术领域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珍视学术问题的延展性,为锋芒毕露的“一家之言”和敢为人先的“前沿意识”铺就争鸣和讨论的平台,以期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之中探讨“学问之道”,实现深层的沟通与相互的启迪,促进音乐理论的创新和学术的繁荣。对于刊物本身而言,由此也会始终保有看点,吸引读者关注。

三、“新的环境下”对未来办刊的几点思考

1.在“学报”的“学”字上破除狭隘、延伸思维

笔者以为“学报”的“学”字,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学院,二是学术。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学报”将办学特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天津地方艺术研究等具有学院和区域特色的成果进行汇总提炼,就要倚仗并支持我们院内的专家、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一平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这对地方音乐院校的学报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不能把“学报”简单地当成一个服务角色,破除仅仅是职称晋级、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取得学位时作为临时帮办的狭隘思想,努力寻找更具多元、长效性地发展路径。将立足本院、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作为办刊宗旨和努力方向,本着对学者、作者、读者负责的态度,以体现“学术质量”为标准,不对院内院外刻意区分、不对专家后学区别对待,这是一个有使命、有声誉的音乐核心期刊需要恪守的生存根本。

2.凸显音乐期刊的特殊性,不仅能看还能听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上的特殊需求,是音乐期刊有别于他类期刊的显著标志。让音乐期刊有“音响”,成为了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这不仅是音乐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提升办刊质量,吸引受众关注的现实需求。试想: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所记录的乐谱,想要精确地将声音信息客观地记录下来难度是很大的,在缺少原始音响“补遗”的条件下,可能会将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乐谱信息进行传递;对于一首纷繁复杂的现代音乐作品进行技术分析,读者很难在脱离音响的环境下,单纯通过乐谱和文字获得认同。如能适时地将音响附加进去,问题便有可能得到解决。因此,应当鼓励倡导带有谱例的论文、作品分析以及评论的作者合理准确地提供音响音像资料,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使音乐期刊告别“默声”的状态,既能读文字、又可看乐谱、还能听音乐。作为一种思考和尝试的途径,伴随着编辑意识和技术的不断提升,为音乐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3.注重新媒介形式的探索,进行有效传播

期刊的发展是以读者为核心的,阅读状况的优劣决定了期刊发展的得失。当下是新旧媒体融合的时代,新媒体并不具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所具有的功能,而传统媒体也需要适应时代所带来的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在传统刊物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适应出版行业的变化,注重对新媒介形式和新型业态的探索,特别是要提升音乐文本数字化、期刊数字化的意识,使学术、艺术、技术相得益彰,让音乐期刊的读者阅读和听赏的体验越来越便捷、舒适。

余 论

“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作为目前“学报”的一员,亲历并深知当下传统媒介的环境较之先前复杂得多,而刊物本身的发展也并非一路坦途,还有诸多实践中的问题困难需要调整解决。反思学报办刊的历程,还有不少存在的问题。如:对比音乐类的核心刊物和办刊质量较高的兄弟院校学报,当前我刊的引用率(综合、复合)、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差距明显;知名学者的稿约相对有限,稿源质量参差不齐;来稿的审校机制、刊文的学术规范和刊物的版式设计仍需进一步优化。如此说来,本文所传递的绝无乐享其成之意,而在于用过往的经历与得失鞭策我们初心无改、索新求变、不断进取。“学报”砥砺名行的历程,积淀出继续为之倾力奉献,把它办好的决心和信念。在此过程中与同行的交流互鉴,作者、读者的支持和信任,当然尤以各方尖锐真诚地批评和切实有效的建议为重,都是学报积渐下的声誉获得的珍贵回馈。深以为然:这不仅是我们当下办刊人的使命担当,也是践行实现后的一种幸福体验!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