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018-01-24周敏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8期
关键词:论语语言

周敏

摘要:言语是用来完成志向的,文章用来完成语言的。孔子主张言辞需要加工润色并赋以文采,言文才能辞达。《论语》中修辞艺术高超又亲切自然,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启迪。修辞的讲究、文风的朴实都为后来的文学及其语言的运用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论语 语言 排比手法

汉语是具备独特美感的语言,也是中国文明传承久远的根源之一。《论语》是一座语言的宝库,许多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之所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是因为《论语》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不仅修辞数量丰富,而且用法灵活而有特色,充分发扬了汉语语言文字之美。

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也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论语》中的言论主要在说理,其涉及范围很广。有教育方面的、有做人方面的、有为政方面的等等。孔子将比喻贯穿于日常言语中,使语言生动形象、含蓄委婉,让听者易于接受,使说理更加透彻。

《论语》善于用比喻来言教、做人的道理。此类比喻的喻体多用生活中常见的客体,目的是让人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学习的规律,感悟做人的真谛。这类比喻通常是寓理于喻,不另加说辞解读而道理自现。如: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学而篇》。这里是子贡听了夫子的话,又知义理之无穷,虽然有所得,可是又沒有很快全部明白。孔子就运用比喻告诉他,君子做学问,就比如做兽骨兽角的工艺,既要用刀锯切割,又要用锉来加工,是精益求精的意思;又比如做玉石的工艺,既要雕琢,又要打磨,是细中求细的意思.又如: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进,吾往也”。孔子说,以“堆土山”作比,差一筐土就完成,却停下来,那就没有完成。以“平土地”作比,即使倒下一筐土,那就是在前进。这就让人们想到学习、修身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即使以往的成绩再大,半途止步也会前功尽弃。

《论语》还善于应用比喻修辞来论如何为政。此类比喻的喻体多用日月星辰等客观存在的宏大而具体的自然事物。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北辰”指的是北极星。孔子用“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通俗的现象作比,指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折服天下。又如: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运用日月”也有缺失作比,勉励人们“过则无惮改”有错不必掩饰,只要勇于改正依然会像“日月”一样得到人们的敬仰。用人皆知晓的月有阴晴圆缺的事实来比喻为人的态度,让人一目了然通晓其理。

《论语》中设喻灵活,立足于生活,看似质朴无华却是旨意高远、博大精深,为后世文学创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论语》内容博大精深,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喜闻乐诵,排比手法的运用也功不可没。

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富有条理性。“为政”篇中,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从“十有五”写起,继而“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一气呵成,排比手法的运用使内容的叙述十分条理,也使人们意识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条理清晰,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有节奏感。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个人的修养。“颜渊、季路侍”一则中,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当子路问到孔子志向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从“老、友、少”三种人的角度,向学生讲述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安之”“信之”“怀之”,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针对性强,因人而异。排比手法的运用,不但使文章富有条理性,而且富有节奏感,如长者在语重心长地教诲,娓娓传授人生的经验。

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颜渊”篇中,颜渊问孔子如何才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孔子答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论述了人应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修养。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论说有力,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很有感染力。《论语·子罕》篇中,孔子阐述了自己做人的三重境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智、勇,为“天下之德”,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仁、智、勇是普天下人都应该具有的美德。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三方面修养自己,做个聪明的人,仁爱的人,勇敢的人。

《论语》中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论证涵盖了事物的方方面面,这样不仅增强了语言气势,而且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充分,论证结构也更加严密。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互相比较,相得益彰。《论语》借助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儒家思想才更形象具体,发人深省,并传播久远。孔子在阐述仁爱思想的时候,尤其是正面树立君子风范的时候,往往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揭示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集中鲜明地表达思想内容。《论语》的对比中常是“君子”对“小人”;“邦有道”对“邦无道”。如: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里仁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成戚”;《述而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回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为政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论语》中“君子”对“小人”、“邦有道”对“邦无道”这种对比出现的次数多,并不是偶然的。“君子”与“小人”对比说明了儒家的一种观念:真的愈见其真,假的愈见其假;善的愈使人感到善,恶的更使人觉其恶。二者有着天壤之别,存在着强烈的可比性,对比运用可见孔子理想社会同现实之间的冲突与较量。

子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语是用来完成志向的,文章用来完成语言的。孔子主张言辞需要加工润色并赋以文采,言文才能辞达。《论语》中修辞艺术高超又亲切自然,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启迪。修辞的讲究、文风的朴实都为后来的文学及其语言的运用树立了典范。

猜你喜欢

论语语言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