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2018-01-24董正卫
董正卫
摘 要: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状况亟待改善,本文分析了我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的心理过程,提出了培养其阅读兴趣的几点建议,强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阅读的心理规律,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培养
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爱好的黄金时期。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图书配备相对充足,学生可用于阅读的时间也相对充裕,应该把阅读课外书作为每日課外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开放性阅读渠道,提倡“多读”
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关阅读材料、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外放手让学生广泛阅读,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感兴趣的书籍。教师可以筛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的书籍,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为了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每天可以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还要努力保持阅读内容的连贯性。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安排阅读时间,可以以统一借阅、班级图书角等方式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便利,让好书陪伴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二、适时制订阅读计划,点拨阅读方法,克服随意性、盲目性
小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可以把大量的课余时间收集起来用于阅读,既培养了好习惯,又可以减少电脑、手机游戏以及不良影视作品对学生的侵害。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订长期阅读计划,精心筛选阅读书目,合理安排阅读进程,并督促学生持之以恒进行阅读。同时教师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家校联合教育作用。另外,限于知识水平,小学生读名著可能有许多字词方面的困难,在教会学生利用工具书的同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注解比较详细的版本来读,以减少阅读障碍。
默读是阅读中常用的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要教会学生默读的技巧,使学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逐步减少眼停和回扫的次数,扩大视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断提高阅读效率。为降低阅读古典名著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将观看的相关影视作品同阅读原著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比较影视剧与原作的异同,便于加深印象。
三、阅读要面向社会生活,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阅读是一个从言到意的再创造过程,需要一定的识字水平作基础,更需要生活经验、知识阅历作支撑。茅盾说:“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实践表明,人记忆中储存的相关知识经验(即背景知识)越丰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就越深刻;反之,一个人对于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的文字作品的理解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也很难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除了教育学生认真读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外出的机会,让学生多观察、多积累,还可以有意识地考察当地的民情风俗,多参加有意义的群体活动,以扩大自己的见闻;引导学生懂得利用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和心得,以巩固印象,提高认识。
读书还要有批判精神。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何在读书的时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要在借鉴书本知识的同时,经常拿书中的内容和真实生活加以对照,以鉴别真伪。例如,读到《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节,许多学生问我:力气大的人真能拔起一棵绿杨树吗?我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后来有学生提出:书上说,这棵树要搭上梯子上去才有可能够得着上面的老鸦巢,要凭人力连根拔起,是根本办不到的,所以说这一节不可信。我告诉学生,这是文学作品中的夸张写法,其目的是为了突出鲁智深的豪侠性格和超人力气。
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阅读书目,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小学生读名著往往偏重故事情节,所以以叙事见长的小说作品备受小学生的青睐。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把故事情节的吸引力逐步转变为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可以采用“读故事—讲故事”的方法,读完之后复述故事内容,还可以续编故事,或给故事加一个不一样的结尾,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与理解。在读到与名著相关的课文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讲述名著中的故事,比一比谁读得多、读得细。
小学生读名著,尤其是长篇名著,往往缺乏细心和耐心,以写促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高年级阶段要教会学生缩写和写读后感的方法,要经常写故事梗概或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进入小学六年级以后,完全可以把写名著梗概或读后感作为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尊重阅读规律,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桂生,赵志伟.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2]顾晓明.阅读的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