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差有路”
—— 蒋颜泽陶艺的叙述方式

2018-01-24沛雪立

关键词:禅语解构陶艺

沛雪立

“千差有路”是句禅语,我理解的意思是相信一切事物都一定是有路径可以进入的,就看是否找得到。常言道: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想到”就是路径。而能够找到路径与否,则要看学习与实践的程度了。这是道理,认识了,即能给人某种信念,从而得以不畏艰辛、锲而不舍。在此,之所以要说到这句禅语,是因为有感于蒋颜泽在陶艺创作中对艺术的叙述方式的认识、理解与探寻。

“叙述方式”是艺术家艺术表达与风格质量的关键所在。

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认识、理解与感悟,有太多的态度、方法、层面、角度了。而由此发生的描述、表达、呈现与诠释,同样有无数千差万别的方式,且层出不穷。即使是同一事物,叙述方式的不同得出的效果大不相同。这是艺术家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的真正成因。因此,在艺术表达中叙述方式决定了艺术特点。当体裁和题材确定后,面对的就是叙述方式了,通俗地讲就是话怎么说才是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在现实中——不过分的说,多数人是人云亦云或模着大师随着潮流亦步亦趋的。不过谁都不愿如此,如此实为无奈,而无奈无非两种情形。其一,对完全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真实的述说大家都在说的同一件事情的道理没有认识清楚。其二,因不肯下气力或使不对劲儿而总是摸不着门。事实上,一个故事,再多的人讲过,即使他是巨匠也一定会有另一个“自己的说法”摆在那儿,因为“千差有路”!只是需要寻找。当然除了自以为是的胡言乱语。

蒋颜泽是今天为数不多的能专心自述的年轻陶艺家。其陶艺作品的叙述方式是用元素集成与重组的方法对“技术与艺术”、“表象与本质”、“功能与观念”、“有用与无用”、“解构与重构”甚至包括人本关注、情怀方式等等概念作尝试性的阐释。其视觉形式完全是一种“简单”“普通”“常见”“一般”甚或是“废置”的衍生物。其“母体化合物”小到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杯、盘、碗、碟寓言式的奇特际遇,大到陶瓷工业废弃物重置的具有宏伟叙事的装置山水和凡城俗市。在精心摆弄多种元素的过程中,将内心的理想、渴望、信念、感受,以种种有意味的结构形式和富于表情与美好寓意的优雅形态,极富情志地呈现出来。这既是蒋颜泽在悉心学习与不懈探寻中努力找到的“路径”,也是“发出自己声音”的基本语言。

面貌由此形成。

从蒋颜泽早期作品看,对艺术叙述方式的探寻,路向并不很明确,如“大地的锋芒”、“末日风景”、“风月系列”等作品尚显得主题重于情感,述说多于表达。这一时期似乎尚未确定到底要说什么,更顾不上考虑怎么说的问题。然而,虽然如此仍可以在这些早期作品中看到努力找寻的努力。蒋颜泽曾在自述中明确地写到:“我希望每一件器物能承载着自己的个性,并由此发出自己的声音”。这说明她早就明白,必须找到自己有别于他的叙述方式才能形成自己的面貌,只不过寻找是需要时间的。从那时起对叙述方式的探索就已成为她“自觉、主动的美学追求”。而实质上这是“叙述意识的觉醒”。正是如此,才有了之后的“链接”、“集合”的出现,才有了更为畅怀的“城市-山水”、“江山”……。这一系列作品的出现,标志着蒋颜泽基本完成了从说什么到怎么说的跨越。

链接、集合、解构、重置是蒋颜泽作品的基本话语形式。秩序、逻辑、巧工巧合、宏大叙事与人本关注是作品所欲揭示和呈现的本质。看蒋颜泽的作品,在酣畅的视觉愉悦之余,思绪会不自觉的游移到逻辑思维的轨道中去,很有回味。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作品淡化了主题性与装饰性,没有了常理的重复述说,真正把认识与感悟,思考与创造融焕为表达,表达成为作品的主要目的,这是寻到“路径”后作品所发生的变化。

说起“链接”系列,蒋颜泽不无庆幸的说,那是缘于一次塌窑,把一大堆单件集合成了一体,由此顿开茅塞,一发不可收。这看似一次常见的不可预测的变故,而“不可预测”往往是事物发生质变的契机,蒋颜泽能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那是有思考、有理念,“时刻准备着”的必然结果。

悉心而执着的对事物多重意义的思考、探究、发掘与呈现方式的择选,使蒋颜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叙述方式。从而实现了自由、诚实的“发出自己声音”的愿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花时间思考、明确的路径。

猜你喜欢

禅语解构陶艺
还原
雨夜听禅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徽州雪后
映像畜牧业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