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碑边饰纹样的文化艺术意蕴

2018-01-24徐志华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47

关键词:汉碑云气碑刻

徐志华(景德镇陶瓷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47)

一、汉碑边饰纹样的艺术特点

汉代碑刻纹饰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古拙、浑厚的艺术特点,与唐宋追求技法上的精妙绝伦、生动传神和流畅优美的线条相比较,汉代纹饰更倾向于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磅礴雄风的气势。

1.粗犷凝重

汉碑以石为地,以刀代笔,利用石质的粗糙、凝厚的特点刻画出纹饰。汉碑纹饰刻画之前没有刻意去磨光,仅仅是在打平的基础上或平雕或阴刻纹饰,有些地方还刻意留出粗糙的凿痕来加强石头质地的浑厚凝重感,这就使其具有粗犷凝重的艺术特点,在审美视觉上具有古拙之美。这种“古拙”打破了原始时代绘画的机械、单纯的图案式组合,也删减了青铜时代艺术中那种宗教性的威吓、恐惧和神秘的符号性特点,而具有雄沉和庄严的艺术气息。汉碑纹饰一开始就向凝练厚重的“朴”和“拙”中发展,而没有为纤巧细微所束缚。它是靠纹饰中人、物的形态、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

2.线性平面化

线性平面化是把各个画面用边饰统一起来。汉代碑刻纹饰艺术中少有采用焦点透视,大多采用图案式的平面展开,即将各个画面用边饰统一起来,这种连续展开式的画面有两方面的优点:第一,有利于在平面空间中连续展开多个故事情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所以从汉碑纹饰中可以看到其题材多是带有连续性的故事情节。第二,有利于把不同时空中的人和事集中在一个画面表达,从而收到较好效果。第三,这种无叠展开的场面为后来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奠定了基础。

汉代碑刻纹饰的构图大多呈长条状的排列,为求得饱满,画面往往以几何纹饰或二方连续纹饰填补空间空白,中间则是人物故事展开图。这些纹饰的展开都是以二维或平面化的装饰形式,不像古希腊石刻一样注重三度空间的刻画,这与中国绘画注重生动的神韵而不制约于透视的前后空间有很大的关联性。此外,这种平面化的装饰还表现在对线条的应用,线条是碑刻纹饰艺术中的主要技法,即使在很粗糙的石头上,线条也表现得非常流畅。当然,线条的刻画也是相当丰富的,或流畅,或顿涩,或凸起,或凹落,均表现了中国绘画中的“骨法”在碑刻中运用的雏形。

3.舞动的韵律

汉代的碑刻纹饰与汉代的书法、舞蹈具有极其相似的特性,即表现出舞动的韵律感。舞是动态的艺术,不仅表现在姿态、造型中,更主要地表现在舞姿的组合、连接、变换的运动过程和节奏、韵律中。从汉代碑刻纹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受汉代舞蹈审美的影响,如碑刻上的舞伎形象几乎都为长袖细腰,舞者或男或女,舞容是长袖翩跃,举手折腰,古人以长袖飘舞,易成舞姿,故舞袖特长。东汉傅毅的《舞赋》记录了汉代歌舞的实况,塑造出“舞者艳若春花,清如白鹤”,令人感到华美而飘逸的形象。宗白华作为美学大师极为赞誉《舞赋》:“在傅毅这篇《舞赋》里见到汉代的歌舞达到这样美妙而高超的境界。”“中国古代舞女塑造了这一形象,由傅毅替我们传达下来,它的高超美妙,比起希腊人塑造的女神像来,具有她们的高贵。却比她们更活泼,更华美,更有远神。”

汉代碑刻纹饰中波状式的二方连续纹饰就具有舞动感,这与舞蹈的韵律形成相似性,杰出的舞蹈家邓肯曾谈到:“世间万物的运动都遵循着波状运动的曲线。”邓肯将这种波状运动的动势溶入舞蹈使之具有韵律感。汉碑纹饰中的云气纹不仅仅是一波三折,而是形成了波挑翩翻、俯仰飞动的波碟奇观,这种优美的律动,形成上升飞翔之势,这正吻合了舞蹈中多种波的韵律汇合的规律。就连方方正正的几何纹通过在方向上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排列组合都具有韵律感。汉代碑刻纹饰的这种特点与汉代隶书的形态也相对应,使整个碑刻在视觉和知觉中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动为主的向上飞举的舞动感。

由上可见,汉碑纹饰的韵律是以波动为主的多种节奏变化的和谐统一,注重以意写形的意向形态,在于纹饰图形的神韵、灵动、大气。纹饰图案造型不局限于对外在物质形态的关照,而是迷恋于精神和强烈的动势的把握,在气度风格上继承了荆楚艺术激扬的性情、飞扬的神采,而摒去了其中的绮靡阴柔,吸收了先秦中原艺术轩昂的气宇而过滤了其中的静穆,展现出深沉宏大、发扬蹈厉、豪放洒脱的艺术气质。

汉代碑刻纹饰的艺术特点可总结如下:首先,适度写实略带夸张写意,充满了浪漫气息和韵律美感,古拙而富有气势,注重纹饰结构形式的流动感和律动感,不追求对形式的逼真临摹,讲究结构形式之间的有机关系,力图通过流动的先行结构来展示对象内在的生命活动,这与汉代绘画追求的神似思想相一致。其次,强调动感,无论是云纹、缠枝纹,甚至几何纹、动物纹都取其动势,有的甚至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其动态。动物则一般取其奔驰、行走的瞬间动作,加上与飘动的植物纹的结合,使画面显得生动富有节奏感。再次,古朴浑厚,在运用浮雕技法雕刻的纹饰处理上,主要注重对纹饰外轮廓的整体刻画而不是强调它的局部,因此,在整体上就形成了概括简练浑厚的艺术特点。最后,对线条的表现刻画较多,尤其是植物纹饰和云纹等使用缠绕的构图形式大多运用刻画线条的形式来处理,这也给后来中国画中的线描奠定了基础。

二、汉碑边饰纹样的文化意蕴

汉代社会的稳定给汉人的生活提供了稳固而祥和的生活环境,生活的充实不断激发汉人的艺术创作灵感,这给汉代碑刻纹样装饰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汉代人主要的人生寄托和生活理想依附在尊儒崇武求仙,追求现世生活的无极享受上,与此相应,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的历史故事、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丰富精彩的现世生活、吉祥如意的未来企盼就成为纹样装饰集中表现的对象。

从创作主题上看,汉代的碑刻纹样大致可概括为神话主题、吉祥主题、历史主题与现世生活主题几大类别,汉人在丰富的主题性纹样创作中,以实物为载体,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来展示其艺术风格。汉代碑刻纹样的创作主题表现出多样的文化意蕴,既有飞扬激昂的生命观的蕴意,也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受到鬼神崇拜思想的束缚,以及丧葬礼俗制度的制约。

1.飞扬激昂的生命观

从先秦末年到汉代,人们对生的观念主要是以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为主线而展开的,乞求长寿的观念至汉代时期已经达到顶峰,故而寻求不死之药、修炼不死之道,入海求日益风行起来,这正迎合了道教思想的发展。道家学派讲求以“气”来界定生死。《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管子》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王充曰:“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汉代人对道教中关于“气”的观念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这种观念在一些墓碑中也有清晰的表述。如《司徒袁公夫人马氏碑》:“不享遐年,以永春秋。往而不返,潜沦大幽。……魂气飘摇,焉所安神?”《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魂气所之,不系丘垅。”有的墓碑还通过装饰一些流动性极强的纹样来表达,甚至汉代的各种器物上也有类似表现流动感极强的纹样,这些纹样富有韵律感,顿挫有致的线条充满了幻想和神话的巫术观念及道家审美意识。尤其是云气纹的大量使用,体现了飞扬激昂的生命观,因为云气纹具有流动感,大气磅礴,气韵流畅,回转激荡的艺术特点。看似简单的线条在流动回畅中而有了丰富的变化,繁琐而生动,流动而飞跃,体现了对生命的永恒向往。

2.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汉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天人感应论是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仲舒把天人感应视为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撰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与古,考之于今。”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它实际上包含了王权主义,其实质是天王合一,是对三纲五常伦理的借论。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义。”其次,汉代人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不但永恒,而且能够左右生者的祸福,故而要去祭祀鬼魂。汉朝以前,在人们的观念中,人死为鬼,鬼为异类,一般的鬼魂不会降福,反而会作祟为恶,“鬼害民罔行,为民不羊”。故而人们祭祀鬼魂多是为了避祸消灾。到了汉代,鬼魂祭祀观念有了新的发展,从汉碑来看,人们祭祀鬼魂主要是出于感情因素。大量汉碑碑主都是凡人,生前没有伟大赫烈的功德,死后也不是拥有强大力量的神灵,人们祭祀亡者之魂,既不是希望得到保佑赐福,也不是希望禳凶避祸,而是多出于哀悼之情。

3.鬼神崇拜的巫术观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神仙信仰大发展时期,帝王们都十分热衷于道家和荆楚巫术的神仙学说,因为汉代人认为人死后的世界,有天上与地下之分,而两者皆是人世生活的另一种延续。因此,他们登山封禅,建仙阁灵宫,借助燕齐方士刻意于海上求取仙药,在住宅里饰以云气,其目的是为了招神仙入室或引魂升天。《后汉书•方术传》载:“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再加上汉代由于道家思想的发展,神仙方术、长生不老、死后升仙等鬼神崇拜思想也一度发展,都认为鬼神有异于常人的能力,能支配生人的吉凶祸福。天神较公正,而人鬼较难缠,生人为求福避祸,因而便形成了许多与鬼神有关的习俗,这对碑刻纹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将一些代表神灵鬼怪和巫术的纹样刻画于碑刻上以期驱赶鬼怪,祈求天上神灵保佑,以此慰藉恐惧的心理。如伏羲女娲、夔龙凤鸟、西王母、东王公、羽人、神人怪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翼马等,这些纹样元素围绕着神话和吉祥寓意形成格式纹样图形。还有一些流动感极强的云气纹,旋卷飘舞,风云流动契合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祈盼。汉代云气纹的飘动、流动感强于之前的纹样。云气的动感、音乐的节奏感很强。汉代的云气纹有飘逸、灵动之美,又有着变幻、音乐的节奏之感,在生生不息的流动之中,在S线的变幻之中,给人以气韵变化贯穿之感。

结 语

汉代是我国多民族统一的繁荣强盛时期,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生活相对安居,受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重死崇丧,厚葬父母、敬传其名以崇孝心的意识不断加强。人们出于厚葬之风、孝悌观念、墓祀习俗、留名心理等风气的影响而大量地风行树碑勒铭,以叙述逝者事迹,昭明逝者功德,使之永垂不朽。树碑的盛行使碑刻得到极大的发展,除了用碑文来颂赞死者德勋,抒发哀悼之情外,碑刻纹样也反映了汉代人的生命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的变化。从汉代碑刻纹样来看,该时期是我国碑刻史上正式有文字和纹样结合装饰的时期,汉初期是以文字出现,发展至东汉,碑刻装饰逐渐丰富起来。如《问寿墓碑》的边饰,无论是碑首、碑侧、碑座等不同部位都出现了纹样装饰。从以上碑刻边饰纹样的分析来看,与后世相比,汉代的碑刻边饰装饰是以简约为主,画像刻石的主题纹样多装饰四神灵兽、神话传说、吉祥瑞物,而辅助的边饰纹样则多为几何纹、云气纹等。这些纹样装饰特点圆浑而粗矿,古拙之中见流动之美,朴实之中富神韵之美。但不同的地区碑刻纹样也有差异,如陕西、河南等地区碑刻多以螭、龙、凤、虎、龟为主,山东碑刻多以凤、龙为主;但从边饰纹样来比较则少有变化,多为云气纹的变化为主。

猜你喜欢

汉碑云气碑刻
《鲜于璜碑》研究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依稀海天云气
汉碑的个性特征及其审美趋向
浅谈云气纹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云气纹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装饰运用
浅析汉碑的形制及其演化
水调歌头 一滴水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