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家书的历史脉络与发展现状

2018-01-24徐小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北京100000

关键词:书籍艺术家创作

徐小鼎(中央美术学院 造型艺术研究所,北京 100000)

一、艺术家书的历史脉络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创造出伟大灿烂的文明,而文明的延续,不仅仅依靠的是口传心授,更重要的是书籍对文化的记录与传播。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书籍在延续和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渐凸显其艺术审美的主体性。多样的装帧形式,精彩的图文以及丰富的材料展现着书籍不尽相同的美感。以中国宋版书为例,可谓古典书籍艺术的一座高峰。从印刷纸质的选择、刻印的水准、字体的运用、版式的布局、装帧的精细到校勘的准确,都是中国书籍艺术承前启后的标志,也是世界书籍艺术的典范。再有如伊斯兰世界的手绘古兰经和欧洲的手抄本圣经,每一页都精雕细琢,极尽完美,人们不禁感叹画师和工匠炉火纯青的技艺,也被书籍背后所体现的信仰的虔诚所打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书籍艺术在各自发展中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宝库。

尽管这些书籍现在已经被看作是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书籍本身更多的是文化传播的承载物而非独立的艺术作品。装饰性图案、精美手绘插图以及装帧形式更多的是作为文字的辅助和内容的补充,这些艺术性因素并非书籍的主角。画师和工匠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制作规律,无法具有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自由度。因此,这些书籍往往被形容为“像艺术品一样的书籍”,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书”。

1.创作主体的改变

艺术家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被普遍认为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先行者。布莱克既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画家。具有多重身份的他寻求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他改进了印刷方式,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铜板印刷技术,并创作出了一系列书籍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内容都是他自己的诗集和插图,如《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等。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布莱克本人既是设计师,负责图文排版和字体设计,也是艺术家,进行版画制作和插画绘制,同时还担任了印刷、出版和发行的工作。这种创作中的独立性和自由度让威廉•布莱克作品有别于之前的书籍,在他的实践中,书籍的创作主体有了第一次的改变。

到了19世纪末,在法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概念:“livres d’artiste”,法语直译就是“艺术家的书”。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深刻影响了现代主义艺术进程的人物:安布鲁瓦兹•沃拉尔(Ambroise Vollard,1866-1939)。沃拉尔是一位极其具有艺术眼光的出版商和艺术品经销商,资助了如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和塞尚(Paul Cézanne)在内的很多画家,并帮助他们出版画册。其中有一部分画册中,他将艺术家的版画原作和插图进行精美的装帧,并进行销售,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尽管和我们现在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书有所不同,但是在这些书籍中,艺术作品图像比重超越了文字内容,这是和以往书籍不同的一个新特征,艺术家和其作品在整个书籍中起到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世纪初,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借助书籍的进行艺术创作和观念表达。这一阶段变化的主要标志是创作主体的改变,也就是说,完成一本书的主体从工匠和出版商变成了艺术家本人。艺术家运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方式进行书籍的创作,借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如达达主义(Dadaism)、未来主义(Futurism)的艺术家,开始利用书籍进行创作和发表艺术宣言,他们自己制作期刊和海报,用这种方式传达自己的艺术主张,书籍所具有的知识传播功能成为了这些艺术家选择其作为创作形式的重要原因。而许多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如马蒂斯(Henri Matisse)、毕加索(Pablo Picasso)、米罗(Joan Miro)等都进行过书籍的设计和创作,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以版画居多)装订成册,并完成整个书籍的排版和设计工作。

2.创作形式的多样化

在后现代主义兴起并发展的20世纪5、60年代,艺术家书也同时出现了新的发展。随着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变化,艺术家们开始不断尝试绘画以外的多种形式。同时,新的技术(复印技术、胶板和丝网印刷的兴起)让艺术家创作艺术书籍更加得心应手,制作周期和成本也大大降低。许多艺术家开始从事以书籍为形式的艺术创作,书籍成为他们观念表达的重要载体,如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查克•克罗斯(Chuck Close)等。直到现在,艺术家书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代艺术的潮流和进程也深刻影响了艺术家书的发展,新的材料和技术被运用进创作中,实验性的、观念性的作品层出不穷。由于前期的积淀和发展,在西方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家从事这方面的艺术创作,并且具备稳定的收藏家群体和博物馆及图书馆收藏和研究体系。在美国和欧洲,艺术家书的创作群体还定期举办规模庞大的展览与学术交流。而同时,艺术家书并非仅仅是专门从事该艺术门类艺术家的专利,很多从事绘画、影像或装置创作的当代艺术家也运用书籍的形式来完成作品,比如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森(Olafur Eliasson)就利用书籍的特殊结构和材料的变化进行艺术创作。中国艺术家徐冰也长期从事该类型作品的创作、研究和推广工作,其作品《天书》可以被看做是国内最早的艺术家书作品,并对中国艺术家书的发展与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后来他又创作了《地书》这类与书籍有关的当代艺术作品,并一直致力于推动艺术家书在中国的发展。艺术家书和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等艺术形态一样,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特语言魅力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艺术家自由的运用在艺术创作之中。

3.超越传统书籍的界限与定义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所谓“艺术家书”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涵盖面也愈发宽泛,既包括艺术家以书籍为基本形态创作的观念性、实验性作品,也包括一些机构或个人的“自出版图书”①这类书籍指的是不属于标准出版物的图书,脱离一般书籍的设计、制作和发行流程,而由艺术家和设计师自己设计,印刷并装订成册。(Zine),甚至还有和视频、网络的传播方式结合的作品等等。在艺术样式的分类中,一件作品被称为“艺术家书”需要符合以下几点要素:

首先,它应该是有书籍形式,具备翻阅,观看并产生出视觉传达和信息传播功能的作品。这是艺术家书的基本属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最直观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以书籍为材料的雕刻作品,因其并不具有翻阅的功能,因此在形式上更接近雕塑,并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

第二,它具有艺术性和实验性,是艺术观念的承载物。艺术家书同时具备了文字和图像的双重表达功能,因此在观念的表达上有着丰富的内涵。书籍特有的结构,观看方式以及书籍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都让其成为艺术观念和内涵的承载物,也丰富了艺术家创作该类作品的可能性。

第三,它不是批量生产的出版物,而是和版画一样限量,有一定印数和版数的作品。一般来说,手工制作的艺术家手制书和借助印刷技术完成的“自出版图书”都可以被归纳为艺术家书的范畴。手工制作和装帧的作品由于其制作周期和难度,因此版数较少,而独立印刷的“自出版图书”版数较多,有的可以达到数百册。

最后,它由艺术家设计和制作完成,是一件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作品。这一点涉及了艺术家书的创作主体问题,在传统书籍中,艺术家的作用的辅助性,比如在书籍设计、装帧和插画等等方面。而在艺术家书的概念中,艺术家成为了整个书籍创作的主体,一切内容都由其本人负责设计、创作并制作。

二、艺术家书的语言特征和创作趋势

1.艺术家书的语言特征

与传统书籍设计以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相比,艺术家书有其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艺术语言,正是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让这一艺术形式独具魅力,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书籍的外观是我们判断这种艺术形式最直观的依据,艺术家借助书籍的形态完成作品的制作和观念的表达。而书籍本身就具有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人类社会知识体系的传承和延续。比如西方的手抄本圣经,伊斯兰世界精美的古兰经和中国的雕版佛经,美妙的书籍给我们带来知识的传播和艺术享受的同时,更让观者体会到一种对知识和文明的敬仰,它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书籍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也是艺术家书所呈现的艺术语言最显著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书籍甚至制作书籍的纸张都饱含着尊重和敬畏,明清时代直到近现代的“敬惜字纸”的传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些传统保留在我们现代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也成为艺术家书独有的艺术语言。

其次,艺术家书是一个相当全面和灵活的艺术创作形式。几乎视觉艺术中的绝大部分种类,如绘画、雕塑、综合材料、影像以及设计中的排版、字体、插图等等因素都可以充分运用在艺术家书的创作之中,这些因素的结合可以相当自由。“视觉艺术、图书和造纸工艺、当代文学、听觉的、触觉的和序列的应用战略结合起来,使艺术家手制书成为21世纪至关重要的媒体”。[1]12新的技术,新的表现方式和观念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这一艺术形式的外延。

第三,手工制作的独特性也是艺术家书所具有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书籍的制作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需要时间和熟练技艺以及手工劳作的特殊工艺,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掌握,只有少数匠人能够熟练的完成一本书的装帧。而正是这种手做的匠心给予了艺术家书不一样的精神性,让观赏者在欣赏中心生敬意。当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亲手触摸作品并翻阅观看,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过程是艺术家书这种艺术形式所独一无二的。

最后,艺术家书的观看和展示也充满着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魅力。一件作品的观看,并不是一目了然,而是随着内页的翻动,不断地产生着变化和新的内容,这是一种充满惊喜和未知的审美过程。整个过程如同抽丝剥茧,拨云见日,最终达到整个观看目的的完成,体验艺术家倾注在作品中的心血。

2.当下艺术家书的创作特征

正是由于这些独有的艺术语言,才让艺术家书具有和其它艺术形式不一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并时刻焕发出新的活力。当今的纸质书籍和媒体,一直在面临数码时代电子阅读带来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升级、完善和创新。尽管当下流行的网络阅读给我们带来知识获取的快捷和阅读方式的便利,但同时,这种碎片化的网络阅读也包含了很多问题,比如浅阅读带来对知识的不求甚解和快速阅读带来的知识遗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纸质书和传统阅读方式的重要性,而习惯了在电子屏幕上阅读的人们,又愈发感受到珍稀书籍给我们带来的独有的阅读体验。这无疑带给了纸质书籍新一轮发展创新的契机。正如艺术家徐冰所言:“由于数码阅读对纸媒的快速取代,手制书艺术却承担着维护书籍除阅读功能之外的文化尊严的作用,与电子书同样获得了相对应的发展机遇”。[1]6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家手制书的概念也应当与时俱进。艺术家书的创作,在新的社会背景和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也体现出以下的几点特征:

第一、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艺术家书的创作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新的材料和呈现方式让我们不仅仅能够在书展中看到传统形态的纸质书,也能看到用多种材料,甚至运用手机等网络终端以及新媒体方式和纸质书籍进行结合的作品。新的材料技术、印刷技术和呈现技术无疑给艺术家书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从艺术观念上来说,新的时代背景让艺术家手制书也深刻地发生着变化,电子书和电子阅读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并深刻地影响了纸质书的发展。这种改变对于纸质书籍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伴随网路而来的阅读新技术对于它的老大哥,也就是书籍而言,是一项助力而不是威胁”。[2]纸质书所代表的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在当下的困境,挑战和机遇其实都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的深层次变化,这给予艺术家思考的空间,创作出更具有深度,更具观念性,实验性、先锋性和批判精神的艺术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技艺和制作方式也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书籍艺术更是如此,但传统的物质文化如何在当下进行有效的转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中,是亟待艺术家和设计师思考的问题。当下许多人也在不断的实验和尝试,力图将中国书籍传统的装帧方式,排版和特有的艺术语言运用在艺术家书的创作中,并将其发扬光大,比如中国特有的卷轴画和其相对应的观看方式,就和我们今天的手机阅读方式十分相似,这也是在创作中值得深入挖掘之处。

三、艺术家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1.欧美艺术家书发展现状

欧美的艺术家书创作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主要体现在完备的学院教育,稳定的创作群体,健全的收藏体系和多样化的艺术家书展览。许多国际知名艺术学院,如伦敦艺术大学很早就开设了艺术家书的课程,学生能够熟练的完成一本书的设计和制作,这为他们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以美国为例,全美有为数众多的艺术家及群体进行艺术家书的创作、研究和推广,比如笔者曾经参展的旧金山CODEX艺术家书展,就是由当地的艺术家书联盟举办,展览每两年一届,2019年将会迎来第7届。而每年在洛杉矶和纽约等城市都举办有不同规模的艺术家书展,展览既是世界各地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同时也提供作品销售和收藏的机会,来自全美和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和收藏家们会借此机会购买和收藏自己喜爱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与画廊等艺术机构中动辄上万美元的艺术作品相比,艺术家书的价格显得更为“亲民”,易于被人们购买和收藏。以旧金山的CODEX艺术家书展为例,展览中的作品既有艺术家书,也包括一些版画和手工印刷品,且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可以对外销售,价格根据尺寸、材料和制作难度等因素,从几十到几百美元不等。很多艺术家书的爱好者,收藏家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的相关人员会来到现场,与艺术家交流并购买作品。同时,许多大学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有关于艺术家书专门的收藏体系,如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有专门的艺术家书收藏部门,著名的史密森尼图书馆(Smithsonian Libraries)也对艺术家书有相当专业的研究和收藏,还会不定期举办公教活动。

2.中国艺术家书的发展和展望

在中国,无论是创作、展示还是研究,艺术家书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近几年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独特的价值。尽管其发展时间不长,但影响力却在不断扩大,创作群体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被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特有的艺术性和实验性所吸引,成为了艺术家书的创作主体,而不断扩大的创作群体正是这一艺术形式未来发展的基本保证。

在学院教育体系中,艺术家书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被重视,近年来有如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等专业的艺术学院开设了有关艺术家书的课程。笔者曾经在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书籍装帧专业和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插画和出版专业担任了艺术家书的课程教学工作,讲授关于艺术家书的专业知识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学生们在课程中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手工制作出了若干件艺术家书作品,而在课程结束之后,更有学生持续的进行这方面的创作。

在展示和交流方面,已成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过两届的“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Diamond Leaves—Artist Book from around the World),以三年展的形式展出世界各地艺术家书的作品。第一届于2012年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规模较大,较专业的艺术家书展览,展览中展示了百余件从古代的精装书,卷轴书到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让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艺术家书这个概念。由于彼时中国的创作群体还没有成熟,因此展览以邀请展的方式进行策划,其中大部分的参展艺术家来自国外。经过3年的发展,已经有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和实验。而第二届“钻石之叶”展览接受社会投稿,故而展览中更多的出现了中国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作品的质量也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水准。

除了学院内的教育体系和展览活动以外,社会上也有许多关于艺术家书的活动逐渐涌现。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是每年的上海ABC书展(art book in China),这一展览吸引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爱好者们观展。展览的方式效仿欧美的艺术家书展,既是展示现场,也提供交流和销售的机会。今年这一展览也来到了北京,在位于798艺术区的木木美术馆进行为期3天的展示,有来自16个国家的出版商、书店、文化和艺术组织、艺术家和设计师个人参加展览。活动还邀请业内人士围绕艺术家书的主题进行多场艺术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可以预见的是,除了京沪以外,全国也会有其它城市涌现出这样的展览,而越来越多的展示的舞台和收藏的机会也毫无疑问地会给这一艺术形式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可否认,在艺术家书发展的成熟度方面,国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尽管近年来国内艺术家书的相关展览和交流活动逐渐增多,但专业艺术机构对于艺术家书的收藏和研究尚不够完善。我国的艺术家书作品,借助自身的文化土壤和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在国际上已具备独树一帜的风格及特点,对此,中国艺术家和设计师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既要不断学习,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特色与独立性。无论从艺术语言、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艺术家书都有着无限可能,更为重要的是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艺术形式的创作中,这让我们对艺术家书在中国发展的未来保持乐观并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书籍艺术家创作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