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文要素”,教学更轻松
2018-01-24沈海峰
沈海峰
统编本教材首次提出了“语文要素”的概念,把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以及习惯等)分解细化,并落实到各个单元的教学中。低年级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初始阶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入手展开教学,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加提高。
一、“泡泡”促词语理解
在统编本语文教材中,“泡泡提示语”就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展现在教材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泡泡提示语”的导读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形成语文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这句话旁边的“泡泡提示语”是“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泡泡提示语”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孤单”一词的意思。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泡泡语的提示下,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内容,就可以从“只有一棵树,只有一只喜鹊”中理解“孤单”一词的意思,这样教学,简单,轻松,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树和喜鹊》一文中,语文要素就是“泡泡提示语”,编排“泡泡提示语”的用意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逐步形成具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阅读能力,教师从“泡泡提示语”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更轻松。
二、课后练习助朗读
对低年级的朗读教学来说,首要的是读准字音,正确地朗读。在统编本教材中,对于朗读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大都是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分布在教材的各个角落,而关于朗读的基本要求,大都是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时,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是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这一课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先让学生读好课文,然后,找出文中的句子:“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找出这句话以后,教师再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在读“一会儿”的时候和读“一”字的时候声调发生了哪些变化,就这样逐步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
由此可见,课后习题在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后习题入手指导学生朗读,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观察插图助学文
统编本教材中配备了许多精美的插图,这充分表明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要素的作用,让学生借助图画识字、读文、说话等等,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轻松。
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大部分汉字都没有注音,在教学时候,怎样才能使学生把课文流利地朗读下来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来学习课文,也就是说在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说说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在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课文,并说说课文中描写的和自己想象的有哪些不一样。如此教学,符合学生的阅读认知规律,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低年级教学中,借助插图助力学生阅读,可以使学生觉得既新鲜又有趣,在对照阅读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教学,教师教得简单了,学生学得轻松了,教学效果提升了。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以文本教材为依托,以语文要素为航向,引领学生展开扎实有效的学习。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从容,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