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
2018-01-24孙金明李肖亚
孙金明 李肖亚
(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相比于年轻人,老年群体在面对社会转型与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发生的诸多社会变迁时更容易感到巨大的心理、精神冲击。城市老年群体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精神需求成为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关键。河北省民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底河北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约1 115.6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5.1%,其中城市地区老龄人口比例约为14.8%,远超10%的国际老龄化标准。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城市老年人精神生活的调研,分析其现状及影响因素。
1 概念界定与数据说明
1.1概念界定 2013年7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文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有学者认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源于衰老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主观心态失衡,是基于物质需求满足基础之上的较高层次的需求〔1〕,是为维持和恢复主观心态平衡,实现充实、满足和尊严而引发的一种渴求状态〔2〕。穆光宗〔3〕认为老年精神需求包括三类“需求”,即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 岳瑛〔4〕认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括情感、发展和价值需求。 明艳〔5〕则着重从感情需求、娱乐需求、求知需求、交往需求和价值需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老年人对生活的自我感知与评价也是衡量其精神生活状态的重要维度。
1.2数据说明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6年10~11月开展的“河北省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现状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第一阶段抽取石家庄、廊坊、唐山、保定、张家口、承德6个城市;第二阶段在以上6个城市中共随机抽取84个城市社区并对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共回收问卷802份,有效问卷734份,有效率为91.5%。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现状及精神生活需求四部分。包括有城镇户口常住市区及虽无城镇户口但已在当地居住1年以上的老年人。男353人、女381人;有配偶523人、无配偶211人;文化程度不识字67人、小学292人、初中225人、高中(中专)114人、大专及以上36人;有宗教信仰196人;60~69岁420人、70~79岁262人、≥80岁52人;健康状况差149人、一般336人、好249人;居住方式独居125人、与老伴两人居住385人、与子女居住176人、与孙辈居住31人、其他17人;退休前职业工人220人、农林牧渔劳动者184人、管理人员108人、技术人员98人、个体工商户77人、其他职业者47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生活满意度 “您对当前生活满意吗?”调查结果显示,58.8%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表示满意。河北省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低于上海市(87.5%)〔6〕与烟台市(66.5%)〔7〕,高于全国水平(55.1%)〔8〕。10.6%的老人对当前生活不满意,而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感觉生活中缺少乐趣”(53.6%)、“身边缺少人照料”(38.5%),而“存在温饱问题”(6.8%)并未成为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否有配偶对老人生活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影响〔64.8%(339/523) vs 46.9%(99/211),χ2=20.37,P<0.05〕。
2.2孤独感 在“您是否常感到孤独?”调查项的统计结果中有接近一半(49.1%)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感到孤独、寂寞,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对该问题具有显著影响(独居老人有92人,非独居老人有270人感到孤独;χ2=35.67,P=0.000)。独居、与老伴两人生活的城市空巢老人比例占到69.5%,由此可推,缺少子女的照料与陪伴应是造成老人孤独与寂寞的重要原因。男性与女性在孤独感方面没有差异(男性老人有174人,女性老人有180人感到孤独;χ2=0.46,P=0.55),但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明显(60~69岁老人中有165人、70~79岁老人中有130人,≥80岁老人中有40人感到孤独;χ2=17.90,P=0.000),≥80岁老人感到孤独的比例高出60~69岁老人约四成,这意味着伴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孤独感会愈发强烈,原因可能有丧偶、子女长时间离家及自身活动能力下降导致社会参与能力下降等。
2.3焦虑感 在对“您是否经常感到焦虑不安?”问题的统计中,有超过四成的老人经常感到焦虑,“最让自己焦虑的问题”前三位分别是“担心自己生病”(42%)、“担心老伴儿生病”(37%)和“担心子女生病”(33%)。很多老人都表达了诸如“不生病就是省钱”、“上了年纪最怕生病”等类似观点。老人高度重视自身及家人的健康问题,一方面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愈发重视生命品质与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
2.4情感需求 “当您有心事时,会选择向谁倾诉?”统计结果显示,老年人首选的倾诉对象是老伴(61.0%),其次为子女(37.2%),其他依次为亲属、朋友、邻居等。可见,对于老年人而言,家人是首选的倾诉对象,尤其是配偶在老人情感性支持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无配偶对老年人情绪具有显著影响〔65.2%(341/523) vs 47.9%(101/211),χ2=19.85,P<0.05〕,有配偶的老年人情绪更积极、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在序Logistic模型中,在控制其他自变量的情况下,有配偶老人的精神充实的发生比是无配偶老人的2.18倍(B=0.78,P<0.05)。因此理论上,对于单身老年群体而言,再婚或许是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再婚往往需要子女的理解与支持。
有子女的老人为595人,平均子女数为1.6人,与老人同住的平均子女数为0.5人,空巢家庭占多数。在“您期望子女能够做到哪些方面”的调查中,有近四成的老年人希望子女能够“多回家陪陪自己”,25.7%希望子女能“多给自己打个电话”,17.8%希望“多关心自己健康”,10.6%希望子女能够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实质性照料。由此可见,多数老人希望从子女那里得到精神慰藉与支持。
与老人期望相对应的则是子女对老人的实际情感支持状况。“不与您同住的子女,平时看望您的频率”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回答的586人中,有21.1%的子女回家看望老人的频率为半月一次,20.6%为一周回家一次,19.7%为两三天回家一次,6.8%为每天都看望,31.8%为每月一次或更长时间回家一次。与之相对应的,在“您希望不与您同住的子女间隔多久看望您一次”的回答中,希望子女“两三天回家一次”的老人占到38.5%,希望子女“一周回家一次”的有25.7%,至少半月回家一次的有20.6%。实际访谈中,多数老人都谈到子女忙于工作,或者居住在外地回家不方便等客观原因并对子女表示理解,但从数据来看,子女的实际探望值与老人对子女探望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子女对老人的实际情感支持存在缺失与不足。
2.5文化娱乐需求 文娱活动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文化娱乐需求是老年人精神需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关于“平时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调查中,前三位依次为在家看电视(58.5%)、串门聊天/走亲戚(30.2%)、读书看报(21.3%),外出旅游(10.2%),而参加社区文体活动(5.3%)、参与社区培训学习(4.6%)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可见,老年群体存在文娱活动单一,社区活动参与度低的问题。这看似矛盾的两个问题,其实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区内针对老年人举办的文化娱乐活动太少。社区作为家庭以外老年人的主要活动空间,社区内举办的各种活动能够很好地满足老人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在调查中有58.2%的老人表达了希望能够在社区内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意愿,希望参加的活动主要有文体活动(21.9%)、医疗保健讲座(20.8%)、文化教育培训(19.8%),并且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老人希望社区文化娱乐活动每周都能够举办,在希望参加社区文娱活动的受访者中有44.6%的老人表示愿意为活动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体现出老年人对社区文化娱乐服务旺盛的需求。
2.6社会参与需求 在探索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上,“积极老龄化”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推崇。“积极老龄化”关注的不仅是身心的健康状态,更主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强调老年人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9〕。 同时也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需求和精神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您退休后是否愿意继续参加社会活动?(有偿、低偿、无偿活动)”的调查中,符合此项调查要求的719名老人中,40.8%的老人表示愿意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多数老年人在退休后仍有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的想法与愿望。
社会活动参与意愿与年龄呈现显著相关性(χ2=22.41,P<0.05),75岁以上的老人愿意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例仅为8.4%,显著低于60~69岁老人(42.7%)。通过访谈,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辛劳半辈子,退休后想生活轻松些。另外,也有一些老人反映不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
3 讨 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0〕,前两种属于物质需求,后三种属于精神需求。 总体上,五类需求依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物质需求是精神需求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只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会产生精神需求,精神需求具有主观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穷有穷的快乐,富有富的烦恼”。尤其在当前城市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普遍得到较好满足的情况下,老年人对生活的自我感知与评价愈发成为衡量老年人精神状态与精神需求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河北省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住方式对老人孤独感具有显著影响,独居、与老伴两人居住的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明显。对自身及家人健康问题的愈发重视一方面体现了城市老年群体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情感需求方面,配偶及子女仍是老年人的“情感支柱”,提高单身老人再婚比例,督促子女履行“精神赡养”义务对于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城市老年群体还面临着文化娱乐活动单一、缺少社会参与渠道的问题,这需要管理者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社会治理思路,由注重提供物质食粮解决生计问题转变为注重提供精神食粮以满足更为复杂的精神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实际调查中,一些自我感知或自评类问题可能会受到受访者一时际遇或情绪的影响而失去客观性,因此针对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进行纵向研究与对比研究是有价值的和必要的。对于城市老人而言,在物质需求普遍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需求的短缺与匮乏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