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水江文书研究的地点感

2018-01-24张应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清水江文书研究者

张应强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地点感(sense of place)又译为“地方感”,该概念较早见于地理学领域,是某个特定人群或个体对某一地方的特殊而真实的感觉和感知,包括认同、归属甚至是强烈的依恋。此后这一概念主要在人文地理、旅游研究、城市规划等领域被运用。近年来,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文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开始关注这一概念。地点感不仅可以作为我们考察和认知研究对象的切入口和出发点,还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及反思的方法和视角。近年来随着中国各地民间文献收集整理研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走出书斋,在民间文献产生、收藏或者描述的地方展开实地调查,在田野中解读文献,并在相关研究中体现出清晰的地点感。可以说这是理解和解释民间文献的不二法门,也是近年民间文献研究得以不断深化的道理所在。正如陈春声在针对区域社会历史研究时所言:“在追寻区域社会历史的内在脉络时,要特别强调‘地点感’和‘时间序列’的重要性。在做区域社会历史的叙述时,只要对所引用资料所描述的地点保持敏锐的感觉,在明晰的‘地点感’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序列重建历史的过程,距离历史本身的脉络也就不远了。”[注]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读书》,2006年第9期,第19-28页。于清水江文书研究而言,在文书产生、收藏或描述的地方追寻和建立清晰的地点感,是研究者把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把握区域社会发展历史与文化脉络的起点。

我们强调建立地点感的意义,其中还包括的一层意思是希望反思研究者与地方的关系。“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特别是民间文献这样的研究资料的共享而不是独占,是学术共同体追求和维护卓越学术目标的基本伦理价值;不仅于此,鉴于清水江文书民间收藏的特点,当研究者们受惠于这一珍贵研究资料时,是否也该反思自己又对当地收藏者及地方社会做了什么贡献与回馈。可以肯定,只有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地方形成了认同、归属之后,才有可能建立回馈的理念并付诸行动。这或许是我们强调民间文献研究中建立地点感的重要性的同时,在另一层意义上对明晰学者应有的担当和责任的理性期待。美国人类学家迈克尔·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提出了“有担当的人类学”(engaged anthropology)的理念,强调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地方和人群的尊重与人文关怀。这样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些长期受惠于清水江流域的研究者。我们不能将自己与这一地方割离开来,应该抱持一种礼物精神或互惠逻辑,营造一种“有担当的清水江文书研究”的学术风气。

就清水江文书的研究来说,地点感的建立关乎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实质上这涉及到民间文献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和特征,即内部视角和地方性。这种视角只有研究者形成了一定的地点感之后才能拥有或无限接近。清水江文书在经过收集、整理与出版之后,进入到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图书馆以及学者的书斋。从形式上逐渐与其产生的地方——清水江流域分离开来。但在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按照传统的书斋式方法对其展开研究。我们必须清楚,清水江文书的根始终在清水江流域,唯有借助这一流域“文化持有者”的视角,即内部视角,方能达致从“地方”到“地方性”的认知和理解。清水江文书是清水江流域社会历史文化过程留下的“一块拼图”,我们必须不断尝试回到地方,“走向历史现场”,在一个具体的文书产生地点及其文化语境中,全面把握、理解进而解释这些民间文献。

本期收录的3篇论文分别是唐智燕的《清水江文书中特殊计量单位词考源》、罗云丹《从清水江文书看清代及民国时期天柱、锦屏民间的婚姻习俗》和范国祖的《清水江文书汉字记苗音苗语地名整理研究》,分别从清水江流域的计量单位、婚姻习俗和苗语地名切入清水江文书研究;在呈现清水江文书的地方性和内部视角的同时,也关照到了清水江流域与外界的关联,从各自不同的方面提示了保存敏感的地点感的重要学理价值。

猜你喜欢

清水江文书研究者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
清水江水体和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明至民国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探微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