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因『我』更精彩

2018-01-24孙万春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契合点文本思维

孙万春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仅仅当作学习的材料,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两个核心搜集信息、理性作答,很少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让本应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了无生趣。其实,语文学习是一个作者、学生、教师乃至编者多元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带领学生发现“我”的存在,引导学生将“我”深度融入文本,使学生从文本感知、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思维训练等多角度提升自己,不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想象情境,读活文本

作者创作文本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由于生活年代和生活方式学生与作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很难入情入境。如果能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境,文字就会变得鲜活起来。

《雨后》小诗中有这样一小节:“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朗读时对“使劲”“喊”很难找到感觉。于是我问学生:“想不想去雨后的操场上去踩水?”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那我们一起去踩踩水吧!”我一声令下,教室里瞬间响起了一片“踩水”的声音。“水溅到你哪儿啦?你感觉怎么样?”“到脚面了,湿湿的很舒服。”“到脚脖子啦,痒痒的。”“到膝盖了,可好玩了!”“到大腿根了,好快乐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能将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很快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地将第一句读好了,对“多高”这个词的感受简直超过了我的想象。因为得法,后面好戏连连,在“妹,小心,滑!”的喊声中充满了哥哥对妹妹的关切之情,学生将文本真正读活了。

二、角色转换,体验情感

故事类文本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他们拥有鲜明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角色,对于他们的情感学生往往是难以体验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转换角色,让学生变成文本中的“那一个”,方能进入“那一个”的情感世界。

《“番茄太阳”》一文中五岁的明明是个盲童,文中多次写到她的笑:“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天使般的笑脸”。“作者想通过她的笑向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课堂上我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或许因为角色的差异,学生诸如“活泼开朗”的回答不得要领。于是,我让学生紧紧闭上双眼当一次明明,告知他们从此以后将再也看不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三分钟过后,我依次来到学生的座位旁采访仍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他们,他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体会:“痛苦!”“生命再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明明却一直在笑,你觉得明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乐观!”“坚强!”“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渴望!”经历了一次角色转换,学生对明明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截。

三、多维思考,训练思维

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语文多重视文本感知,理性思维往往缺乏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多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带着学生一步一步渐入思维佳境。

《最佳路径》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数是从文中找出直接写路径的句子来作答,答案浅显单薄。于是,我组织了一次“世界最佳路径评审听证会”,分为设计者陈述、群众(游客)评述、评委会评审综述三个环节,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予以陈述。小组听证会结束,班级大组听证。学生非常投入,真正将自己变成了不同的角色,从设计思路、路径呈现、游客感受等多方面慷慨陈词,多维度地思考问题,交流过程中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同文体各有侧重,但毋庸置疑,文本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个个契合点。教师应带领学生找寻这些契合点,咀嚼语言,净化心灵,提升能力,让学习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契合点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寻找知识“契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广告翻译探微